【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一種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方式。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需注意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和時機,在合作學習中,明確成員的責任,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傾聽同伴的見解,從而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意味著這是唯一和全部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課程改革 小學數學 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15-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可見,課程改革不是僅把原來的教學大綱換成課程標準,換換教材,而是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孔企平博士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目前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方式,它能將學習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
一 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存在著單一、被動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造成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和技能。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里更為重要。”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如果學生不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與他人的合作性互動之中的話,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就是失敗的。”
小組合作學習能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更加生動活潑地學習數學。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組合作。根據已學習過的知識(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除法與比的關系),你能不能寫出一個與6∶4的比值相等的比?寫出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寫法。
學生先思考寫出比后再進行合作交流,最后不僅找出了四種寫符合條件的比的方法,而且還發現了比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找出了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規律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這樣的合作交流學習,感受到自己獲得知識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獲取知識的興奮。
合作學習從學生主體的認知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課堂上,許多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可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探究欲望,教師也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
二 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
數學問題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題方法,同時又能分享到別人的解題方法,共同討論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功的解決問題者和失敗者相比,在態度方面表現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視認真思考和推理,精力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隨時拋棄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積極尋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
如在“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中,在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時,讓學生討論:1.8∶0.09怎樣化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獨立思考后再進行交流。
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探究,經歷了自己運用新知識的過程,在交流中總結出了多種解法,例如:
1.8∶0.09=(1.8÷0.09)∶(0.09÷0.09)=20∶1
1.8∶0.09=(1.8×10)∶(0.09×10)=18∶0.9=(18÷0.9)∶(0.9÷0.9)=20∶1
1.8∶0.09=(1.8×100)∶(0.09×100)=180∶9=(180÷9)∶(9÷9)=20∶1
1.8∶0.09=(1.8×200)∶(0.09×200)=360∶18=(360÷18)∶(18÷18)=20∶1
……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自己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都在享受“學習共同體”的智慧,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了合作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學習,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充滿溫情和友愛,互助和競賽,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在面對各種新觀點時,學生既學會了理清、表達自己的見解,又學會了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還學會了相互接納、贊賞、爭辯、互助。
四 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生可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這種差異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寶貴的資源。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發自己的新靈感,從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由此可見,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經過實踐,筆者認為合作學習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學習要把握合理的時機
筆者通過實踐,認為合作學習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都需要的。有效合理的合作學習應是在需要且有必要時出現,如學習新知識時,或遇到大家都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解決時,或學生意見不一致且發生爭論時等。
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中,學生認識了百分數之后,自然會產生“百分數和分數是不是一樣?”的疑慮。此時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是很難的,這就可以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交流自己意見時,學生的思維互斥、互補,在趨同中達成共識:百分數和分數不一樣,百分數表示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而分數不僅表示兩種數量之間的關系,還表示一個具體的、唯一的數量。
再如,教學“統計”一課中,學生在鬧市口收集各種車輛經過的情況,這樣的工作僅由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統計后共享數據。
總之,合作交流要把握合理的時機,在需要時采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有事半功倍之效。若采用合作學習只是牽強附會,流于形式,不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會使學生形成華而不實的學習作風。
2.要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
學生的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遇到問題時,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激發學生的合作欲望。
如今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實踐合作學習,不管什么樣的問題都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是不現實的,也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只有那些與學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問題才能讓學生進行很好的合作學習,學生也才愿意進行合作學習。比如,100萬有多大?一定能摸到紅球嗎?用字母表示數,日歷中的數學等。
3.實施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
第一,應有積極的合作動機和明確的個人責任。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也有助于因材施教,但也給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學生帶來了可趁之機,在交流中容易產生濫竽充數的現象。
因此,每次合作學習之前,都應對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分工,明確個人在小組中的責任和小組合作學習時個人必須完成的任務(即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何時做?)。另外要通過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動機,使每位成員都能自覺為完成任務、達成共同目標而努力。
第二,合作學習應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之上。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
在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體驗: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是自己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一個人的力量難以解決時,才會考慮尋求幫助,與人合作。如果合作學習沒有獨立學習做基礎,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喪失。所以,合作學習必須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
首先,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其次,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有自己的見解,組內、班內交流時要表明自己的見解,并對其他學生的發言進行批判和接納。有效的合作學習,還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時間。
第三,讓學生學會傾聽。小組合作學習會經常出現各說各的理,固執己見,最終導致無法完成合作學習任務的現象。筆者認為,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成員之間不能夠傾聽其他成員的意見。
當思想保持高度開放,并能聽取他人觀點時,問題就變得容易解決。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不但有助于提高講話者的自信心,而且還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促進講話者和傾聽者之間的相互認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還可增加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傾聽其他成員的講話,是合作學習成功的保證。
4.鼓勵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一方面體現在師生間的交流,另一方面體現在生生間的交流。目前在課堂上的合作交流主要是生生間的交流,然而這種交流并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共同體”的作用,只是一種形式而已。為了體現教師課改的理念,在課堂上讓生生進行小組交流,但這種交流只是優生之間互相說說自己的見解,學困生根本就沒有發言的機會,也不可能給他們機會。而在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中,一個小組的學生就構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學困生)都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學生(包括學困生)都要在聽取彼此意見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任何矛盾,都可以采取進一步實驗再加以探討,從而取得一致的認識。
合作交流不僅是生生間的交流,還不能忽視師生間的交流,如果在合作交流中忽視師生間的交流,就是一次不完整的合作交流。師生間的交流體現在學生取得成功時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體現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仔細地傾聽學生的想法,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并給予他們耐心的啟發。
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意味著“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學習過程中的唯一與全部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也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唯一和全部。合作學習只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一種具體做法,如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深刻而任重道遠的問題,讓我們一起探究,一起努力,一起與新課程改革同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楊九俊、吳永軍主編.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通識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
[6]楊增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建構主義思想與教學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