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園創新家、園、社互動方式,通過“深入家庭”的互動交流、“走進園區”的教育實踐、“融入社會”的拓展活動方式,凝聚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對幼兒教育的最大合力,促進幼兒終身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三位一體 教育合力 提高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19-01
對兒童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是推動幼兒素質教育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在實踐中有效地利用家庭、幼兒園、社區這些教育資源,能促進家園教育優勢互補,形成家庭、幼兒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能促進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良性教育機制的形成,能有力地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為幼兒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堅持大教育觀,凝聚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對幼兒教育的最大合力,努力促進幼兒的終身健康發展。筆者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并收到了顯著成效,現就“窺”其一斑,見其一“豹”,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期拋磚引玉。
一 “深入家庭”的互動交流
“百分百家訪日”即百分百的教師進家庭,百分百的學生有教師家訪。使用家園網、飛信、建立班級QQ群,實現家長在家可以直接與教師溝通,各班積極在家園網上做好家長溝通工作,每周上傳周計劃、活動實錄、每月更新幼兒作品及寶寶明星等照片,并及時發布最新通知信息,拓寬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途徑,溝通效果顯著提高。開展“家庭快樂時光”活動,倡導家長每天利用一定時間與幼兒一起進行交流活動,結合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活動,如,家庭小書吧、親子玩具制作比賽、親子繪本藝術花園、親子童話劇、親子共讀等。“走入家庭”的互動交流,使家長在與教師、幼兒共同學習、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家園交流網,對促進家長素質的提高和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 “走進園區”的教育實踐
與家長建立平等的關系,以各種渠道讓家長參與活動,每學年為家長提供參與幼兒園活動的機會應不少于5次。如請家長、社會人士來園擔任“參謀員”—— 給幼兒園發展出謀劃策,提出合理化建議;擔任“評審員”—— 幼兒園開展大型活動的評委;擔任“志愿者”—— 幼兒外出春游、秋游、社區活動時協助老師,志愿提供一些幫助;擔任“參與者”—— 參與幼兒園開展的教學活動、家園活動、親子活動、親子游戲等,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時光,共同成長。我們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建立幼兒園家長委員會,了解家長需求,傾聽家長意見,共同商討決策,達到共同管理幼兒園的目的。
第二,召開家長會與家長約訪,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園的教學計劃,增進家長與教師的相互理解,以使家長主動關心幼兒教育,積極主動配合幼兒園、班級做好教育工作。
第三,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家園聯系欄,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活動室以直觀的方式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了解幼兒在園內的生活和老師的工作情況等,如早期閱讀活動、美工教學活動。
第四,開展衛生知識講座和教育講座,聘請市教科院李日芳、方素珍老師開展早期閱讀講座、“賞識教育”、臺灣劉純芳博士開展“藝術可以啟動孩子的智慧和能力”講座、“保護牙齒、從小做起”保健知識講座。組織各班家長積極參加,讓家長了解一些幼兒衛生常識和教育理論、經驗、方法等,努力使家長掌握一些幼教的基本常識,提高家園雙向保教質量。
第五,通過親子活動等,邀請家長參加國際館闖關游戲、“新陽藝術花園”親子版畫制作、六一親子童話劇、“童心愛祖國”畫展等家園同樂活動,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
第六,聘請家長助教,把家長、社區教育資源引進校園、引入幼兒教育之中,使社區中各行各業的人才成為教師隊伍的有效補充和校外教育輔導活動的后備力量。成立“陽光親子故事團”,成立由武術師、藝人、軍人等組成的“家長助教班”。
第七,實行約訪和電話訪談,與家長預約來園溝通座談,針對幼兒的個性發展和特殊兒童等進行交流,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并與老師進行交談、溝通。
第八,開展家長問卷調查、設立家長信箱。家長問卷的調查情況給幼兒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也為我園在工作中不斷改進,促進辦園質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家長監督幼兒園辦學的有效措施。家園共同管理幼兒園,實現家園和諧配合同步教育。
三 “融入社會”的拓展活動
記得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方法論中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因此,挖掘社會資源,將教育延伸到社區、村莊,拓展幼兒教育活動的場所,周邊有菜市場、武術館、紅磚古厝、敬老院、石室禪院、小學等社會環境,這些都能成為服務于幼兒教育的資源。讓幼兒和家長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在真實情境下感受。如開展“社會實踐基地活動”五祖拳系列活動,帶領家長與幼兒參觀武館,開設武術操、親子武術班、武術健身活動等,既可鍛煉身體還能感受到自己家鄉五祖拳的博大精深。組織家長和幼兒、教師參觀閩南古厝特色風格,欣賞精美的建筑,孩子們積極地談論著,感受著閩南建筑的特色,萌發出愛鄉之情,并用寫生、剪紙、手工等多種藝術方式將新垵紅磚古厝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節日、雙休日親子遠足”活動,重陽節帶領家長與幼兒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家長為老人準備禮物,洗衣、剪指甲等,孩子們為老人表演節目和老人一起游戲。社區資源的利用,把孩子們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走入更加廣闊的自然和社會情境中學習,帶給他們更充分、更自由的想象空間,不僅拓展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加強了幼兒園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也豐富了幼兒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和手段,教育也更貼近幼兒生活實際。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參與,家長從原來的配合者轉變為參與者、支持者,甚至是策劃者。家庭、幼兒園、社區三位一體的良好教育網絡已初步形成,充分發揮教育凝聚功能,主要給我們帶來了如下優勢:
第一,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幼兒提供了親近社會和熟悉社會的機會,發展了其與人之間的交往、語言表達和獨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推進了其對社會生活的探索,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拓寬了課程實施途徑。活動與課程的融合,打破了幼兒園與社區的圍墻,落實了課程內容在實踐中的運用,彌補了在幼兒園內進行教育活動的不足。
第三,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僅體現在課堂和幼兒園中,通過融入社會,與家長溝通,組織活動等,提升了教師的對外交往和溝通能力。
第四,促進了共育目標的落實。促進了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共育目標落實。幼兒園、家長、孩子與社會都充分互動,各盡其能,達成共同培養幼兒的育人目標。
第五,有效地提升了園區聲譽。有效地提升了幼兒園的聲譽,讓社會更加了解幼兒園,了解幼兒教育。能讓孩子們隨時隨地地展示自己的才藝,提升幼兒園在社會上的聲譽。
我們在幼兒教育的實踐研究中發現,單純的幼兒園教育已不能滿足現代幼兒的發展需求,為此,我們應著力創新家、園、社互動方式,切實轉變家長與有關社會人士的教育觀念,他們不再是幼兒教育的旁觀者、旁聽者,而是合作者、參與者,甚至是組織策劃者。只有多方教育資源優勢互補,通力合作,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多元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