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和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有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往往在授課中,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設計作業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解答。這樣的作業設計,一要緊扣課文,鞏固知識;二要新穎醒目,不落俗套;三要生動活潑,興趣盎然;四要激發思維,開拓創新。本著這一目標,我校教師做了如下嘗試。
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八冊《白楊》一文中,任課的年輕女教師抓住重點句子,設計了如下作業: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畫____線的句子表達了白楊樹______的品質。
(2)畫____線的句子表達了白楊樹______的品質。
學生通過思考這道題,解答這道題,就猶如掌握了這篇課文的要點,進而抓住課文中心,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領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七冊《頤和園》一文中,該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題:貼頤和園的示意圖。老師先把頤和園示意圖的大致圖形用紙畫好,貼在黑板上,而頤和園中的具體景點大殿、長廊、排云殿、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小島、十七孔橋則用紙殼卡片畫好并注明名稱。而學生則按照課文對景點的介紹,準確地把注明大殿、長廊、排云殿、佛香閣、萬壽山、昆明湖、小島、十七孔橋的紙殼卡片貼在頤和園示意圖恰當的位置上。
這道作業題,既新穎又別致,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積極思維探究,踴躍舉手解答。通過對這道作業題的解答,學生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猶如在一位稱職的導游帶領下對頤和園作了一次實地旅游,飽覽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又開啟了學生的視覺思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而另外一位教師,同樣講授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七冊《頤和園》,設計作業如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1)找出本段課文中作者的觀察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頤和園》一文中,作者的視覺活動在不斷地變換。本段課文作者寫了___和____之景(平視、俯視、近視、遠視),這分別從 “_____”和“_____”中可以看出來。
(3)這段文字描寫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本段課文中的一個比喻句,摘抄在下面,并說明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來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本段課文中表現靜態美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本段課文中表現動態美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幾道作業題的設計和上文所述作業題大相徑庭。如果說上文所述作業題是從宏觀上把握《頤和園》一文的主要內容,那么這幾道作業題則是從微觀上點撥這篇課文所涵蓋的知識點。任課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從作者的觀察點,到視覺活動的不斷變換,從描寫的具體景物到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等,點點滴滴,環環相扣。學生通過對這幾道作業題的解答,擴大了知識面,培養了觀察能力,提高了知識素養,從而更深刻、更透徹、更精細地理解了這篇課文的思想內容。
作業是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訓練。通過作業,有助于學生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把技能練得更純熟,從而為進一步掌握新知識創造條件。同時也開啟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當今教師的作業設計,應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掌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把作業設計“精”,把作業設計“新”,把作業設計“活”。用“精、新、活”的作業,啟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激活學生的思維機制,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我們的作業設計,才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才能真正做到“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