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踐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是現實的、多樣化的、有趣的,實踐活動是兒童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可持續地發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 操作能力 探索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34-02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踐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應是現實的、多樣化的、有趣的,實踐活動是兒童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實踐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的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可持續地發展。
一 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意義
1.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具體的活動,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認知。
實踐操作有利于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功能具有整體性,只有左右腦半球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人的智力發展才能獲得最佳效果。數學思維活動使用直觀的教學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點,再加上兒童自己實際動手操作,使多種感官共同發揮作用,從而促使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掘兒童的智力潛能。
2.實踐操作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化為個體認識的過程,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種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并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3.實踐操作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是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相連的。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析、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數學教學活動,它是以解決問題為抓手的,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思維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4.實踐操作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數學教學能為學生提供擺、弄等的直觀材料,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 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方法
1.實踐活動應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社會生活為載體
“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這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基于這一原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所以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應首先根據數學現實找出所要研究的對象,其次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對活動進行評價小結,進行反思。數學實踐活動不能脫離學生所學教材的實踐活動,縱觀整個小學數學教材,數學實踐活動存在于“與教材密切聯系的數與運算和其他概念的發現,空間與圖形部分幾何形體的認識,與學習內容密切聯系的生活中數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發的,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的生活中的問題,說明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2.科學選擇內容,注重實踐應用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注重應用,內容開口要小,要緊密結合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和教材進度,要創造易于學生操作的環境。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內容和時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曾組織的“秋游中的數學問題”活動中,以學生實際的秋游活動設計為題材,讓學生綜合運用時間與人民幣等知識去解決秋游中一系列的實際問題,如,租車問題、租船問題、購買食品問題等,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精心組織活動,煥發主體活力
數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學習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在活動過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學習步驟:一是創設情境,提供背景;二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三是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四是匯報交流,啟發深究;五是評價激勵,收獲成果。
第一,做好準備工作,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中我發現部分學生習慣于老師講、學生練的學習模式,一開始接觸實踐活動,顯得不知所措。這時老師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讓學生知道應怎樣做,老師就所研究的課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小組內出現單干戶的現象。
第二,注重發現,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活動的靈魂,是學生主體的第一次體現,也是革新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問題應由學生提出,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看問題的眼睛,一顆能思考的大腦;才能使學生擺脫過去的依賴思想和模仿、記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真正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之間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會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比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等,使學生對周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周長,最后教師再歸納總結,從而對周長形成科學的認識。這一過程要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實驗中去觀察思考,去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的價值。以活動促進思維發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同時發展數學能力。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通過實踐,可使學生直接體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小學生數學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門新的課程,我們將不斷研究、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地在實踐中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能力,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萬桂林.數學應用意識的開發與應用能力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4
[3]常汝吉.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傅道春.新課程與教師行為的變化[J].人民教育,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