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把握時代發展思維發展的脈搏,去探索、去開拓。本文從五個方面講述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思維 能力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35-02
前蘇聯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币虼?,數學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創新思維的培養不一定要求學生創造出什么新鮮事物,只要學生能夠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探索,獨立獲得結論,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往這方面引導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被激發出來。
一 加強對學生邏輯推理思維的訓練
邏輯推理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進行大量邏輯訓練的機會。在演繹體系的幾何教學中,有著大量對學生進行邏輯推理訓練的機會,在代數中也同樣有邏輯推理的訓練。
例如,已知數列 , ,…… ,
sn為其前n項和,計算得s1= ,s2= ,s3= ,s4= 。
觀察上述結果,推測出計算sn的公式,并用數學歸納法加以證明。
分析:本題要推測出sn的公式,訓練了學生觀察、比較、概括與抽象的能力。
通過對s1,s2,s3,s4的觀察、比較和概括,可推測得
sn= 。能正確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問題,是
推理能力熟練的一種標志。其中最重要的是假設當n=k時等式成立,之后如何推得n=k+1時,等式也成立。這一步的
證明,如果首先能想到sk+1= = ,
那么由sk+1=sk+ =……的變形過程就有了
明確的方向。
本題從具體數值的分布中分析其特征,發現分布規律,抽象為一般形式,提出猜想,再從理論上證明其正確性,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數學歸納法是重要的邏輯推理形式,能很好的訓練學生的嚴密性和合理性,表述的條理性和規范程度。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如果本題沒有規定要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則從數列的特征中也可以找到另外的證明途徑。如通過觀察、分析,發現數列通項分子8n是分母兩個因式之差,通項可寫成:
an= ,因此有sn=(1- )+( - )
+……+ =1- = ,這
既得出了sn的通項公式,同時也通過運算完成了證明過程,顯示出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運算題中,由于要以概念作指導,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合理運算,同樣存在邏輯推理的訓練,因此不應將邏輯推理的訓練局限在證明題,而應滲透到全部數學教學中。
二 啟發學生形成聯想性思維方式
聯想,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即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通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擴大頭腦中的固有思維空間,用已知的知識、信息聯想到更多的知識、信息,以此來誘發更多的創造性靈感。
例如,求sin240+cos210-sin40°cos10°的值。
分析:由式子的結構聯想到余弦定理的形式,利用正弦定理,構造外接圓直徑為1,兩內角分別為40°、80°的三角形,則另一內角為60°,因而
sin260°=sin240°+sin280°-2sin40°sin80°cos60°
即sin240°+cos210°-sin40°cos10°=sin260°=
可見,聯想起到了非常巧妙的作用,將兩類不同的事物聯系到一起,從而解決了問題。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善于運用聯想方法,從聯想中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三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主要是相對于順向思維而言的。順向思維主要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過程進行思考,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原因到結果。而逆向思維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當順向思維在人的頭腦中形成固定的思維定勢以后,容易束縛人的思維發展,阻礙創新思維的產生。如果打破常規,從事物發展的方向考慮和觀察問題,就會別有一番天地。利用逆向思維解決數學問題,能收到良好效果。
例如, ≥ 的解集為{x︱-4≤x≤
-2},求實數a的值。
分析:若先求出原不等式的解集,再根據題設條件求出a,對一般學生來說并非易事,如改用逆向思維就簡單多了。
解:因為原不等式的解集為{x︱-4≤x≤-2},所以
x=-4和x=-2是方程 或 x+11-
a=0的解,代入得a= 或a= 或a= ,經檢驗可知,
只有當a= 時不等式的解集為[-4,-2),故a= 。
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順向思維無法解決問題時,啟發學生用逆向思維方式解決問題,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大有裨益。
四 提高學生利用數形結合解題的能力
在數學實踐中,我們可通過圖形來解決一些較為抽象的、復雜的問題,通過數形結合將問題簡單化、直觀化。
例如,求函數y= + 的最小值。
分析:原函數為y= + =
+
觀察上述表達式可知:求y的最小值就相當于求x的值,x
軸上一個動點P(x,0)到兩個定點A(-1,4)、B(3,2)距離之和的最小值。如圖所示(圖略),由平面幾何知識可知,先求B點關于x軸的對稱點B(3,-2),于是︱PA︱+︱PB︱的
最小值為:︱AB︱= = =
= ,即函數y的最小值為 。
通過數形結合教學使枯燥乏味的、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形象、簡單有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新的解題能力。
五 指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
面對問題時,應考慮能不能用不同的語言(代數語言,三角語言,幾何語言等)重新表述,從而帶來多種解法。在思維受阻時及時轉換語言重新表述,以成功突破解題障礙。
例如,求證 ≤ 。
解法一:代數語言。
原式 a2+2ab+b2≤2a2+2b2 a2-2ab+b2≥0 (a-b)2≥0
解法二:三角語言。
令 (r≥0),
則原式變為:
≤
解法三:幾何語言。
原式變形為 ≤ ,則 為點(a,b)
到原點的距離,而 為點(a,b)到直線x+y=0的距離。
由圖立可得到結果。
解法四:代數的復數語言。
考慮到 =︱a+bi︱
= ,由此可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使用各
種語言表述問題的習慣很重要。有時路路通,有時此路不通彼路通。這種方法也可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及創新性。
總之,創新思維是復雜的、高級的心智活動,創新思維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點滴開始,就會“人人是創新之人,處處是創新之地”。教育所力求的是逐步培養起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高度的創新敏感、大無畏的創新勇氣和出類拔萃的創新能力,如此,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將會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金永鑫.淺談數學教學離不開創新[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