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堂課的“開頭”——課堂引入至關重要,恰當的課堂引入設計能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實際背景和形成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使他們經歷合作與交流的過程,豐富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最終完成自身知識水平的建構。
一 溫故知新的導入方法
在教學中,當新舊知識聯系較緊密時,用回憶知識自然地導入新課,就是通過溫故知新的導入方法來導入新課。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在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容易引導學生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有利于幫助學生聯系知識,啟發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例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可復習、提問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以及定義中需要注意的兩個知識點,即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1,系數不能為0,學生們會很自然地、正確地說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學起來輕松容易。
二 設置疑難問題的導入方法
設置疑難問題的導入方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疑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積極思考。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可引入一則小故事:從前有一個聰明的乞丐,有一次他討了一塊面包,他想,如果我第一天吃這塊面包的一半,第二天再吃剩下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這樣下去,我就永遠不用再去討飯了,你能知道第十天,他將吃到多少面包嗎?他的想法對嗎?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紛紛地展開討論,故事內容淺而有趣,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三 類比的導入方法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有些課題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類似時,可運用類比法提出新課的內容,促使知識的遷移,比舊出新,自然過渡。有針對性地選擇兩個知識點進行類比,可將“已知”和“未知”自然地連接起來。
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教學導入中,可提出問題類比猜想:(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2)你能說出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嗎?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到的呢?(3)類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認為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條件?
四 聯系生活,靈活運用導入法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教會學生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教師就應注意課堂中實際生活的滲透,巧妙地設置情境,啟發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某些規律,從而導入新課,這種方法可使學生在發現的喜悅中提高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黃金分割”時,可這樣導入: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當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我們會肅然起敬,五角星這個圖案為什么如此之美呢?這里面到底有什么奧秘?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五 采用強調問題的導入方法
采用強調問題的導入方法是根據初中生對有意義的事物感興趣的特點,一上課就提本課或本章重要的知識點。例如,在“圓”的教學中,開始時就指出:我們學過的三角形是平面幾何的重點,而圓是平面幾何的又一重點知識,它在中考試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將來學習深造的最基礎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圓的知識。
總之,新課的導入可采用的方法很多,但是必須做到科學適度,也就是說,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有度。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有一定的難度,限定在學習的“最近發現區”內。二是有量。要突出少而精,力爭提問少而精,促使學生質疑且深究。三是有序。要注意時機和時序,情境的設置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程序;時間恰當,針對性強;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發展脈絡清晰。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