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中學教師責無旁貸的重任。
一 提高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師要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經歷數學產生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重視發揮知識形成過程的價值;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探究活動過程,體會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的樂趣。
二 營造充滿創新活力的課堂環境
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自始至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板著面孔、動輒訓斥,則師生之間易產生一種壓迫感,甚至對立情緒,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抑制,更談不上發散思維的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營造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充分打開思維之門。給學生自由探索、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追根求源,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新。
三 課堂教學創新化
1.注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參與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如數學實驗、數學游戲、數學討論、數學探索等,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獲取知識。例如,在七年級上學期教學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搭n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通過動手做、思考、交流得出不同的答案:第一種解釋為:第一個正方形用4根火柴棒,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增加3根火柴棒,那么搭n個正方形需要的火柴棒為[4+3(n一1)]根。第二種解釋為:把每個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減去多算的根數,則得到結論為[4n-(n-1)]根。第三種解釋為:第一個正方形可看成為3根火柴棒加1根火柴棒搭成的,此后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就增加3根,搭n個正方形共需(3n+1)根。
可見,給學生時間和機會,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交流、去探索,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數學學習是一個過程的學習,而不是一個結果的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提倡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例如,“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其性質定理的教學:(1)讓學生動手,畫兩條平行線a、b,再畫第三條直線c,使c與a、b都相交;(2)畫另一條與c平行的直線d,使其也與a、b相交;(3)四條直線圍成一個四邊形,按順序標出頂點A、B、C、D;(4)測量出四邊形每個角度、每條邊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5)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學生根據自己的測量結果,總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6)給出證明。
通過對結論得出過程的學習,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深刻、運用得更熟練。所以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揮他們“再創造”的潛能,探索出屬于他們的成果,這對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大有幫助。
3.收集開放題型,實施開放式教學
開放題是數學開放式教學的載體,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數學教學中,開放題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思維的全過程。而且開放題挑戰性強、思考量大、創造性空間廣闊,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創造欲,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供“廣闊的沃土”。因此,教師要精心收集開放題,在教學中通過對這類問題的獨立探索和鉆研,不斷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學習新課程標準后的一點淺薄見解。教學實踐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位的,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學習、繼續探索,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