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教育界崇尚“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現(xiàn)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無玩伴,校外群體活動少,加之家長的嚴厲管教,孩子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差,事事以自己為中心,個性越來越張揚,面對老師和同學的善意批評,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教師,對“批評(懲罰)”一詞都很敏感。教育部2009年印發(fā)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毋庸置疑,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是學生教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核心問題是,怎樣的批評才算是適當呢?
老師批評學生的語言,是喚起學生對自己不良行為的警覺,促使學生內(nèi)省,終止不良行為,向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學生的“常規(guī)方法”。恰當使用,能指點迷津,啟迪心智。反之,則有可能產(chǎn)生師生之間的隔閡。而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評,不是傷害學生心靈的刑具,而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尊嚴感,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促使學生道德上的自勉,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
一般而言,批評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是粗暴的、非理智型的批評;另一類是平和的、理智型的批評。非理智型的批評,多來自于對犯錯誤的人(學生)產(chǎn)生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由此失去控制采取了非理智性的批評方式。事實證明,這種批評方式是不科學的,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平和的理智型的批評注重效果,使受眾者心悅誠服,從而達到內(nèi)心思想與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教育的任務不在于把知識灌輸?shù)届`魂中去,而在于使靈魂轉(zhuǎn)向。”真正的教育應是促使學生內(nèi)省。平和的、理智型的批評無疑是適當?shù)呐u、真正的教育。
筆者對多年的教育教學和班主任管理實踐進行梳理,認為平和、理智型的批評教育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 旁敲側(cè)擊式的批評
一次,我班班長小陳,上課后一直東張西望,朝幾個同學興奮地致意,其行為影響了他人的學習。我輕步走近前,以眼神暗示,小陳看到暗示后,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過失,立刻糾正,投入學習。原來小陳幾個同學組成的班籃球隊在與學校強隊班比賽中取勝,才異常興奮。我在課堂上采用語言、神態(tài)、人格等暗示手段進行批評方式,即旁敲側(cè)擊式批評。通常情況下,在課堂及時糾錯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宜直接批評,可采用眼神暗示、聲調(diào)調(diào)控、走動告誡等方式,這種暗示型批評既照顧到了犯錯學生的情面,又杜絕了大多數(shù)學生中斷思維影響學習進度,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二 交流建議式批評
筆者曾經(jīng)接手的一個班級里有個學生非常調(diào)皮,學習成績也很差,上課不到10分鐘就坐不住了,經(jīng)常有任課教師反應,周圍的同學也很討厭他。筆者站在他的角度,真誠地和他交流,告訴他,如果每個任課教師都討厭他,同學們也因為他而不能很好地聽課,那么作為班主任該怎么辦呢?是不是單獨讓他坐一個座位,孤零零地待在角落里?如果那樣做,就表示教師已放棄他了。然后筆者又告訴他,學習差不要緊,只要還能遵守課堂紀律,能勤奮學習,遵守紀律,老師同學都會喜歡他……通過與這個學生推心置腹的談話,事情逐漸有了轉(zhuǎn)機,他開始認真聽課,還能堅持做筆記,學習成績和課堂紀律都有很大進步。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教師不應像鑄造工那樣按同一個模子鑄造學生,而應該是雕刻師,善于處理原料玉石上的疵點,要精心設計、雕琢,將疵點變?yōu)樽髌飞系牧咙c。”由此可見,班主任的真誠批評會促使問題學生不斷地改正自己,在改正中不斷成長。
交流建議式批評是指在批評時帶有商量、探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換意見的批評。―般的做法是:老師以商量問題的態(tài)度,把批評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與學生交談時,平心靜氣,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打消顧慮,與教師配合,.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是不成熟的,常在主動工作和做好事的時候犯錯誤,對于這種由于想得不周到,顧此失彼的錯誤,老師要熱心地提出一些建議性的意見,在他們面臨失敗時,幫助他們?nèi)〉贸晒Α?/p>
三 榜樣鋪墊式的批評
學生都有崇拜偉大人物的心理傾向,他們對崇敬的人物會虛心地接受和模仿,并作為學習和生活中仿效的榜樣。批評之前,要做好使學生愿意接受批評的鋪墊工作。孫思邈是家鄉(xiāng)歷史上的名人,一代藥王,“百代之師”。有個學生特別崇拜他,但此人趾高氣昂,常常不愿接受別人的批評。我就講了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故事,“吾初學業(yè),未以為業(yè)。有人遭此(狂犬病),將以問吾,吾了不佑報答,以是經(jīng)吾手而死者不一。”《備急千金要方》是公元652年出版的,那時孫思邈已是全國響當當?shù)拿t(yī),他自揭傷疤,自揭丑事,“自此銳意學之”。聽過故事后,該學生不但虛心地接受了他人的批評,還經(jīng)常開展自我批評。教師還應利用班會課,講講面對錯誤的正確做法;樹立榜樣,講講名人在錯誤面前是怎樣做的;在班級里反復強調(diào)勇于接受批評是學生的美德;講講“聞過則悲”“聞過則鬧”的危害。從多方面提高學生對批評的承受能力,在班級中逐漸形成自覺自愿地接受批評的風氣。
四 和風細雨式的批評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因此,對于那些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喪失上進心、破罐子破摔的學生,直接的批評起不了任何作用。而后進生的自尊心更是強于其他學生,而實際上,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仍有上進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蓮柯曾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真誠地表揚后進生,實質(zhì)是一種鞭策,一種巧妙的和風細雨式的批評。教師用表揚代替批評,不失為一種良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還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公正。使用這種方法,要做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從后進生身上找到閃光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表揚時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詞,不輕描淡寫。
五 心理補償式的批評
學生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許多錯誤往往都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認識上不存在什么障礙。對這樣的錯誤,講道理,也往往是徒費口舌,教師不妨“罰”的手段,讓學生通過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這種心理補償?shù)姆椒上稿e誤學生的心理負擔,還可以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樂意接受。
要想掌握適當?shù)呐u,就必須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特點,以掌握事實為批評的首要前提,以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為批評的核心,以對事不對人為批評的關鍵,以愛心、包容、平和為批評的載體,也只有這樣,批評才能綻放出美麗和燦爛。今后,我們還要深入探究批評的藝術,將各種消極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從而將其轉(zhuǎn)化為積極因素,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民族的未來。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