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高學生文化基礎差,學習興趣不濃,學生來源廣,如何當好職業學校的教師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愛心 鼓勵 賞識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79-01
在人們的心目中,職高學校是那些學習成績差,不喜歡學習的孩子的無奈選擇,連學生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爭氣,整個社會都對職高學生存在偏見。可經過多年的職高教學,我感覺到:只要每位教師都能以一顆慈母般的心去愛自己的學生,那我們職高學生同樣是優秀的,值得我們自豪的。我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總結了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要善于運用鼓勵和表揚來表達對學生的愛
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是源于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那是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學校讓我擔任班主任工作,由于和學生近距離的接觸,對他們的認識也更多了。初次站在這個班級的講臺,面坐班級中的二十多學生,個個挺精神,我不自覺地升騰出一股熱情,課講得有滋有味,連我自己都覺得很滿意。可是仔細觀察,情形不容樂觀,10鐘熱情一過,他們也就形態各異了。我心里暗想:這教學該怎么繼續啊!接下來的表現,我的擔心便一一應驗了:溜號說話、看課外書,甚至有人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覺,一片懶散,讓人看了很氣憤。此后,我就開始絞盡腦汁,耐心細致地做學生的工作,一學期過后,班級主流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有個別同學還是老樣子:曠課、打架,一臉的玩世不恭,這就是李某同學。他家里只有下崗的母親領、帶著他艱難度日,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靠給別人家當保姆,省吃儉用供他上學。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樣家庭的孩子本應早懂事,知道自己的學習機會來得多么不容易,但李某卻不同,他以自己家庭為恥辱,無論老師,家長怎么教育就是劣跡不改。我對他也無可奈何。
一天,他一臉滄桑的母親找到我,從破爛的荷包里拿出一個筆記本,用顫抖的手交給我,流著淚說:“老師,我求你了,求你在這個本上寫幾句鼓勵的話,給我的兒子以獎勵,他很在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回家總和我說老師今天又表揚某某同學了,我看得出他希望得到表揚,老師,你就鼓勵鼓勵他吧!”我被這位母親的話震撼了、茫然了一直以來,我都只看到這些不良學生的缺點,只是批評,何曾用過表揚和鼓勵。我手捧這位母親交給我的筆記本,就好像捧著這位慈母沉甸甸的愛心。此后,我改變了以往說教的方法,把這位母親交給我的筆記本寫上鼓勵的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交給了李×同學,當他從我手里接過筆記本時,我看到他一貫玩世不恭的眼神閃過一絲絲光亮。之后,我努力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經常表揚他、獎勵他,他學習越來越好,其他方面也明顯好轉,畢業時,也成為一名優秀的畢業生。我把這種表揚和鼓勵的方法同樣用在其他與他類似的學生身上,也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我感慨萬千: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像母親般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放棄任何一位同學,充滿信心,擁有愛心,時刻耐心,真心交流,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職高學生也很優秀。
二 “愛”與“嚴”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許多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把握不準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不是對學生愛得太過分,失去師之尊嚴,就是束得太緊,管得太死,以致學生“談師色變”。怎樣做到愛中有嚴、嚴中滲愛,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問題。
嚴厲必不可少,但要適度。在嚴的同時更要讓孩子感受到師愛和溫暖,并投入愛和真誠,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既為師亦為友,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
三 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有一種方法成功率最高,那就是教走路和教說話的方法。其成功的奧秘在于所有的家長都相信孩子“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魯姆斯說:“人類本性最深處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贊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愿望,對于學生在學習上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教師都應該熱情地予以肯定和贊揚、激勵啟發,使其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所以,“賞識教育”是家長和教師重新拾回的寶藏,回歸到教學走路和學說話心態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一種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成為教育家的教育;是使學生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走進學生心靈,走出教育誤區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成為朋友,共同成長的教育;是讓家長和教師在享受中教,學生在歡樂中學的教育;是讓學生天天快樂,家長和教師日日贊嘆的教育。
捷爾任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愛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教師的愛心是一種無言的信息,可以傳遞給學生,激起共鳴;它也是一種能量,作用到各個學生身上,使其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愛是建立師生感情的橋梁,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教師的愛心是一個綜合的范疇,它以敬業為基礎,以無私奉獻為前提,以尊重學生為核心。只有這三方面都具備,教師的愛才能和學生的情感接軌,學生才具有向師性,才能順利地接受源源不斷的教育信息,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