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玉髓的橫空出世不僅豐富了收藏門類,更加強了海內外藏品的廣泛交流,是收藏史上值得驕傲的事情。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政策的指引下,收藏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朝著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前行。
寶玉石作為收藏的重要門類,近年來,不僅拓展了不少新品種,國際間的藏品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更有不少有實力的藏家從國外引進稀有、優質的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國內收藏市場。
這些“新貴”的出現,引起了藏家的關注、專家的重視,更是掀起了市場的波瀾。近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季榮倫,就給《環報》記者推薦了他感興趣的一種新藏品——海洋玉髓。
《環報》:初見海洋玉髓,它留給您什么樣的印象?
季榮倫:第一感覺可以用三個字形容:潤、白、凈。珠寶玉石的收藏,首先看的是材質,海洋玉髓拿在手上的感覺就如羊脂玉一般潤滑,但與羊脂玉不同的是,它竟然具有通透感。
除了材質之外,更讓我震驚的是,海洋玉髓里面竟然還有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圖案。這些圖案有些像黃龍玉及巴林石的草花,但與之不同的是,它的紋理更加豐富,圖案更加復雜,并且具備更廣泛的文化元素。
《環報》:您為什么會對海洋玉髓感興趣?
季榮倫:據我所知,海洋玉髓產于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是在億萬年前的海洋深處經過歲月的洗禮和奇特的地殼變化漸漸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寶玉石級的原料在馬達加斯加的儲存量極為稀少。并且從數萬噸原石里只能挑選出約百分之一具有質地優良、圖案精美無暇的上品——極像翡翠的“賭石”。
我有幸識得海洋玉髓,源自赤峰野馳集團的徐惠恩董事長。他很了不起,斥巨資收購了大量的海洋玉髓。
據從原產地不完全統計,海洋玉髓大約60%的原料被運往中國,而其中約30%被運往內蒙古赤峰野馳集團的加工車間,其余的主要被河北、河南、山東、廣東等地的工藝品生產廠家、奇石藏家、藝術家以及一些知名企業家收藏。
徐總通過收購、開發和宣傳,讓世人見識了海洋玉髓的美。在一定程度上講,海洋玉髓的橫空出世不僅豐富了收藏門類,更加強了海內外藏品的廣泛交流,是收藏史上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作為地質研究工作者,對新興的品種自然就更加感興趣了。
《環報》:您對海洋玉髓的開發有什么建議?
季榮倫:我覺得,作為新興藏品,海洋玉髓對促進國際文化和資源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是收藏領域里的大好事。
海洋玉髓的價值挖掘可以橫跨兩個行業,一個是珠寶業,一個是賞石領域。在目前的珠寶市場上,各種鐲子、配件琳瑯滿目,而像海洋玉髓這樣含有獨特草花圖案的極品卻很少見,如果將其巧妙地加工制作,將會是難得的佩戴精品。
對于海洋玉髓文化內涵的解讀,則需要有更多的專家來支持。用專業的鑒賞眼光,來告訴收藏家什么樣的是精品,什么樣的值得收藏,讓海洋玉髓有更明確的收藏標準。
《環報》:您能給廣大讀者提供一些收藏建議嗎?
季榮倫:全國的收藏隊伍不斷擴大,現在大概就有1000萬人左右,而且每年都呈遞增趨勢,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隊伍。雖然喜歡收藏的人越來越多,但值得收藏的品種卻不是很多。
收藏必須求精。同一種類的藏品,有不同的等級劃分,價值自然不同,精品受人追捧,一般的就無人問津。最后能流傳下去的,引起世人共鳴的,只有精品。
還是以海洋玉髓為例,海洋玉髓具優質瑪瑙屬性。現在人們一聽瑪瑙就感覺不值錢,其實不然。瑪瑙在古代就被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并頗受皇家喜愛,元代皇家還專門設有瑪瑙玉局。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瑪瑙更是身價不菲。再近一點的“小雞出殼”、“滄桑”等,都是身價過億。就像翡翠,老坑陽綠的翡翠與普通翡翠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一樣,海洋玉髓,就是瑪瑙中最頂級的品類。
除了材質,收藏更注重的是文化。每塊海洋玉髓上獨一無二的草花圖案正是其不可多得的文化元素。人的思維能想象到的圖案都能在這方寸之間找到,有人物、有花鳥、有水墨山水,有的甚至能組合出一年四季的景色。文化內涵才是彰顯其珍貴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