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人得到別人的認可,不能靠炒作,必須要實力說話。
在剛剛成功舉辦的紫砂文化座談會上,一位壺友相中了范菊華的一個作品,當時這個作品的標價是3萬元人民幣,由于是紫砂文化座談會,這位壺友并沒有帶足夠的現金,所以只能一邊把玩茶壺,一邊發出遺憾聲。
“范老師,可以與您交換下名片嗎?”壺友掏出自己的名片,和眼前的工藝師交流開來。
通過了解,原來這位壺友姓李,玩茶壺已經二十多年了,手里的名家作品也不下千件,是位資深的紫砂壺“票友”。正因為有豐富的玩壺經驗,所以李先生平時買壺也較理性,一般不會很快出手。“朋友介紹是關于紫砂的座談會,來聽聽,并沒想買,所以就沒帶很多錢出來。”李先生說,今天就偏偏又看上好茶壺了。
“如果你喜歡,價錢我不計較。”
最終這把珍貴的紫砂壺以八千元的價格成交。一旁的記者對此很不理解:很多人要買您的作品,而且這位壺友肯定還會聯系您,為什么您要以這樣的低價賣出呢?范菊華笑著說,壺友喜歡我的作品,就是認可我,所以我很高興這么做。
漫長學藝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像名言里說的那樣,范菊華的成功也始于開始的一。
生于宜興丁山西望村壺藝世家的范菊華,從懂事起,家里的人幾乎每天都在與紫砂打交道,西望村又是宜興紫砂的發源地,得天獨厚的條件讓范菊華早早的接觸并了解喜歡上這一傳統工藝。
上學時,每逢周末她都會學著大人做壺的樣子反復實踐,在小小年紀的她看來,這是在練手藝。到十六歲那年,紫砂廠開始招收學員,當時招收學員的標準除了硬性規定的初中文化學歷外,還要有三個月的“試用期”(三個月必須達到生產標準)。
得知這一消息的范菊華很高興,在她看來,能從事自己喜歡的紫砂工藝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但望女成鳳的父母卻希望女兒能繼續讀書,將來另有一番作為。
為了能說服父母,干自己喜歡的事業,范菊華與父母作了長時間的交流。聽到女兒的真心話,向來明事理的老人,同意并支持女兒的想法。
很快,范菊華開始了在紫砂廠進行培訓,先前的耳濡目染,加上對紫砂的熱愛,范菊華不僅學得快,而且總那么有激情。不到一個月,她就順利通過紫砂廠的“試用期”。在當地的紫砂圈,進過紫砂廠就意味著是真正的紫砂藝人,范菊華也真正開啟了自己的紫砂事業,而且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我們早期在紫砂廠,主要做計件活,后來紫砂廠改制后,我們開始做全手工的紫砂精品。”范菊華告訴記者,早在紫砂廠時,她就拜花器大師江建翔為師,因為有扎實的工藝基礎,所以學習起來很快。如今有名家的指導,范菊華更深得其中精髓。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紫砂也迎來了全面的發展。紫砂人面臨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今的許多知名紫砂藝人就是這個時期開始走向公眾的視野。但范菊華卻沒有大量創作作品,而是選擇潛心修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傳統工藝和文化理論研究上。
“作品的藝術價值沒變,只是市場火爆了。”范菊華說,紫砂人得到別人的認可,不能靠炒作,必須要實力說話。她把個人推廣的黃金期放在了個人提升上,為如今紫砂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提供了基礎。
與大師比肩
漫長學藝路讓范菊華練就了過硬的制壺技藝,而嚴謹的制作作風和廣泛的理論知識又讓她能與大師比肩。
從1997年到2007年每年只有二個作品問世,到現如今每年近十個系列的精品出爐,范菊華拼的是實力,靠的是前期的腳踏實地。
《松鼠葡萄壺》、《南瓜》、《秦權》、《竹韻》、《仿古》等作品多次斬獲大獎并被廣大收藏家的爭相收藏就是最好的印證。
以“松鼠葡萄壺”為例,此壺身近圓,壺流、壺把均仿松作折枝狀,壺蓋上作一松鼠,旁設臻果葡萄點綴裝飾,器身刻以葡萄藤蔓圍繞,其間幾只松鼠攀于藤上拾取葡萄,松鼠造型精巧細致,活靈活現,整體塑造古雅別致,其間點綴松鼠更添生氣,于雅致中現童趣,卓有意味。
2010年,在第十二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松鼠提梁葡萄》在百個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斬下了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12年10月28日,在“2012最具收藏價值的文房珍寶·紫砂”評獎啟動儀式上,范菊華獲得了評委的資格。采訪中,她告訴記者,獲得這個榮譽,感覺自己的肩上的擔子又重了許多。
其實,這些榮譽也僅僅是一個縮影。范菊華告訴記者,還有更令她高興的事:那就是在中國美術學院讀研究生的女兒,因為對紫砂的熱愛,很有靈感,創作的作品很出乎她的意外。
“2012年我和丈夫、女兒創辦了300平方的范菊華紫砂藝術館,旨在提升自我的基礎上,也能為女兒創造條件。”范菊華說,既然她有愛好,又很有天賦,我就有責任去做我該幫助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