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界別墅中,有一種項目很“混血”:論商業不像純粹的商業,說休閑又有很多商業的訴求,商業和休閑之外,甚至還有濃郁的藝術風味,比如位于貝森北路1號西村創意產業園內的“西村三號創意市集”。
在成都,西村三號是商業別墅運營比較成功的案例,但它走的卻是創意產業的路線。西村三號里面的七棟別墅,多是原創色彩濃厚的工作室或創意工坊。比如以羌繡為主的創意刺繡工坊、電影主題吧、原作創意設計工坊、生活坊等。
“我們希望西村三號是這個創意產業園有機的一部分,個性化,有一定的原創性,可以逛的一個市集形態。”不過鄧序波表示,當初策劃這個西村三號,選擇租賃方式作創意市集,并沒有太多地提商業別墅的概念,“它是西村有機的一部分,與西村五號和西村一號之間有一種業態上的呼應和互補。剩下的工作只是如何更有效地把控運營”。——鄧序波西村創意服務機構首席執行官
體量小、套數少,也能劍走偏鋒
從位置判斷,西村三號商住兩宜,但因為是別墅,整體面積空間很小,加上一共才7棟,一般而言,難以形成規模。出乎意料的是,這樣一個項目竟在成都有很高知名度,“在西村有個店”也成為主流藝術圈中相當具有身份感的自我介紹。歸根結底,西村三號的成功,和開發者的定位準確有著莫大的聯系。
據西村創意服務機構首席執行官鄧序波介紹,拿到西村這個項目后,公司并不希望單純地開發一個傳統地產開發項目,而是在對創意產業進行的深入研究后,旨在打造一個混搭文化、藝術、設計、生活等多種形態的綜合性園區——西村,所以規劃了西村一號、西村三號、西村五號三個版塊,以邊建設邊運營的方式呈現。現在的西村三號七棟別墅是將傳統別墅進行翻新再造,將社區的環境和內部細節做一些局部改動,打造成現在的樣子。
成形后的西村三號適合那些想要做一點創意作品,又不急于回收投資的人。從店面風格到主人性格,都是自在散漫。絕大多數店鋪沒有準備的營業時間,像著名的“器之道”,營業時間竟然是“想開就開,想關就關”。
用比較時髦的提法,那就是玩兒工作,玩兒生意。
設計先行,最好客戶摻一腳
類似西村三號這種創意藝術范兒的店,主要依靠小圈子客戶,通過口碑效應擴大客群。這就需要店面設計有足夠的個性和魅力。
但在做創意市集的規劃時,西村三號的別墅就已經形成。鄧序波說:“我們只是對西村三號的環境做了一些改造,比如以原生態的方式挖掘了一些河渠,做了相對自然的綠化,添置了木棧道等。內部空間有一些細部調整,但顯然已經沒法做大的改動。”但如果是大體量的開發,“理想情況下是前期規劃設計時可以讓客戶參與進來。因為選擇別墅作為商業用途,不管是租賃還是持有,都是比較奢侈的。在符合項目定位的前提下,在設計中多兼顧一些客戶的想法,對雙方都有好處。”
談到西村三號,鄧序波表示,這些東西不會就這樣一成不變。“比如將七棟別墅貫通,形成內在的整體性;也可能會整合聚集,因為目前有別墅存在空間閑置的情況,如果合適,一棟別墅出現幾家商業形態也未嘗不可。”
整體調性,關鍵在一以貫之
整體調性的把控,是這類市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這成為很多開發商選擇自持運營商墅項目的原因,既是對自己負責,也對客戶負責。鄧序波說:“開發商如果不選擇自持運營,那么項目后期的業態很難控制,如果不幸蕪雜混亂,那顯然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開發商愿意看到的”。
在西村三號的運作上,“我們希望三號的商家是符合真個園區格調的,個性、創意、原創。但是因為體量小,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招商,余氏整合起比較熟悉的藝術家,做出了現在的‘器之道’原作創意設計藝工坊和‘影子吧’電影主題吧。在這之后,通過全資內部的口碑,西村三號慢慢地就運作起來了。”
在鄧序波看來,這種才操作需要一個過程,在較為準確的定位和合適的營銷手段之外,還需要開發商舍得時間和資金去“釀造”,而不是打造,需要有一個生長的過程。“這樣的開發商顯然不能只想著資金回籠(那有很多更快的方式),而是由一種的價值追求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