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五岳”人們都知道,但是提起“五鎮”,且很少有人知曉。所謂“五鎮”就是和“五岳”齊名的“五大鎮山”,東鎮山東省臨朐縣沂山,南鎮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西鎮陜西省寶雞市吳山,中鎮山西省霍州霍山,北鎮醫巫閭山。醫巫閭山不光是北方鎮山,三皇五帝時期,舜把中國分成十二州,醫巫閭山被封幽州鎮山,夏商周時期,禹把中國又分成九州。醫巫閭山被封為九州的幽州鎮山。到了東西兩漢時期,開始封五岳五鎮。到了隋朝,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詔令五大鎮山就山立祠,修建廟宇,北鎮市的北鎮廟就是隋文帝詔令所修,到了唐朝把醫巫閭山封為廣寧公,到了遼宋金時期把醫巫閭山封為廣寧王。到了元朝時期把醫巫閭山封為貞德廣寧王,到了明朝把醫巫間山封為醫巫閭山之神。地理志記載:“醫巫閭山位于陰山山脈東西復雜構造帶中斷東端與大興安嶺至太行山脈新華夏系隆起構造帶的交接部位。醫巫閭山地區曾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部位。“醫巫閭山”四個字來自東胡語,意為“大山”之意。什么是“東胡”人哪?中國通史中兩晉時期將匈奴、鮮卑、羌、羯,氐稱為“五胡”。匈奴古代在戰國時期游牧在燕、趙、秦以北,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在一世紀末為漢所敗,西遷。南匈奴附漢,兩晉時曾先后建立前趙、后趙、夏、北涼等政權,主要生活在蒙古國一帶。鮮卑古代居住在東北、內蒙古一帶;醫巫閭山屬于鮮卑族居住區,鮮卑又分西鮮卑、東鮮卑、拓跋鮮卑,漢末漸漸強盛起來,南北朝時曾建立北魏、北周等政權。魏晉之際,鮮卑慕容氏自遼西遷于遼東北。公元294年,其酋長慕容皝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開始定居農業生活。晉滅亡之后,慕容皝大棘城為中心據有遼水流域。公元337年,慕容皝位建燕國,史稱前燕。公元342年遷都龍城(今朝陽市),醫巫閭山地區屬前燕管轄。公元384年,鮮卑慕容銚垂建元立國,史稱后燕,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盛時有今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大部;羯族。古代是匈奴的一個別支,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東晉時曾在黃河流域建立過后趙國;氐族。古代居住在我國今西北一帶,東晉時建立過前秦(在今黃河流域)、后涼(在今中國西北);羌族。古代原住在以今青海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一帶地區,東漢時移居今甘肅一帶,東晉時建立后秦政權。
什么是“東胡”人哪?史學家把“五胡”之東部劃分為“東胡”。東胡主要以匈奴、鮮卑、羯族等為主。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在不斷演變,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有不同民族稱謂,由于各民族的多次融合,所以,老的民族的稱謂逐漸消失,新的民族稱謂不斷而生。如契丹民族,是匈奴和鮮卑的后裔,也就是說,匈奴和鮮卑是契丹民族共同的祖先。公元1125年,金滅遼后,契丹民族稱謂消亡,契丹人一大部分融入到現在蒙古族,一部分融入到現在的滿族,一部分融入到漢族和其他等少數民族中,一部分演變為現在的鄂溫克和達斡爾族。醫巫閭山地區的契丹人,多少融入到當地的漢族群體。
“東胡”語屬阿爾泰語系。醫巫閭山是東胡語的譯音,實際說就是鮮卑人的譯音。古時代稱于微閭、無慮山、醫巫慮山、扶梨山,也就是從那時叫起的。這些稱謂都是用漢語接近的同音取代東胡語。由于“胡人”東西居住萬余里,沒有統一的“胡語”標準,所以產生相近幾種語音的醫巫閭山稱謂,就像中國北方人與南方人說話發音一樣。現在蒙古語音稱醫巫閭山為“伊克奧拉”,“伊克”是大的意思,“奧拉”是山的意思,合起來為“大山”。
醫巫閭山的稱謂是從兩晉時期“東胡”人的形成發展而產生的。醫巫閭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特別是遼代,契丹人把醫巫閭山視為龍興之地和龍寢之地。遼太子耶律倍死后葬于醫巫閭山為顯陵,遼代第三位皇帝耶律阮死后隨父親也葬于醫巫閭山的顯陵;遼代第五位皇帝耶律賢死后葬于醫巫間山乾陵,著名的蕭綽蕭太后也隨丈夫葬于乾陵,遼國的最后一位皇帝死后,歸葬了醫巫閭山的乾陵。
遼代時期的契丹人在醫巫閭山活動非常活躍,很多的政治大事在醫巫間山舉行,閭山下詔就是蕭太后以耶律隆緒皇帝的名譽發布的一部法令,稱為“閭山下詔”。蕭綽蕭太后,名燕燕,秀外慧中,才思敏捷,處事沉穩果斷。燕燕出生名門家庭,父親蕭思溫為遼代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景宗保寧元年(公元969年)應召入宮,被耶律賢皇帝冊封為皇貴妃。入宮三個月后冊立為皇后。保寧四年(公元973年)因耶律賢皇帝體弱多病,燕燕臨朝輔政。輔政伊始,重點整頓朝綱,樹立天子的權威。
統和元年11月(公元983年),蕭太后與13歲的幼帝,從上京(巴林左旗)來閭山祭祀乾陵的爺公公(讓國皇帝耶律倍)、老公公(耶律阮皇帝)和乾陵的丈夫(耶律賢皇帝)。一路上了解到了各級官吏上貪下賄,對百姓敲詐勒索,苦不堪言,以及民俗敗壞,鰥寡孤獨、病老困窮之人生活無著,社會上置禮儀、道德于不顧等情況。明于治道、聞善必從,關心民疾,革弊安良的蕭太后發現官場之弊端,深感此弊不除,對新皇政權社稷極為不利。所以,及時以兒子耶律隆緒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詔書。因詔書在閭山的擬定,所以,稱“閭山下詔”,詔書歸納為四款:“三京屬官,當執公方,毋得阿順,諸縣令佐,如朝廷、州官及朝吏,非禮征求,不得畏徇;恒加采聽,以為殿最;民間孝義者,旌其門閭。”詔書的大體內容是朝廷官員上貪下賄、獨斷專行、魚肉百姓,民間傷風敗俗、考悌淪喪、損人逐利等惡習。詔書擬定后發至全國,層層貫徹執行,達到家喻戶曉。從此大遼國出現了政治安定,人民樂業,國防強大,經濟繁榮的好局面。遼國達到最鼎盛時期,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多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