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農歷大年初三,我隨中國(北京)愛車陽光俱樂部啟程前往大連,親身體驗了一把“遼東自駕車過大年”之旅。
旅順D取自“海上旅途一帆風順”之意
大連雖在東北,但氣候卻很濕潤,在飽覽了大連美麗的節日夜景后,我們來到了旅順口。旅順口區距大連市中心45公里,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連市區相連,隔海與山東半島相望。資料記載:旅順口,最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派其部下從山東乘船跨海鎮守遼東,取“海上旅途一帆風順”之意,而將當時的地名“獅子口”改為現名旅順口。旅順海岸線總長169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和歷史文化名城。我們首先參觀的是東雞冠山風景區。東雞冠山主要由旅順日俄戰爭陳列館、北堡壘戰爭遺址及望臺炮臺組成。
1898年3月27日,沙俄在強租旅順口以后,為了加強陸地防線,由沙俄上校工程師維利奇科于1899年設計,并強迫大批中國民工于1900年初開始修建的一座用混凝土鵝卵石澆鑄而成的永久性堡壘,是沙俄旅順東部陸上防線的一座重點工事,主要控制北面的開闊地。它主要由堡壘大門、軍官室、兵合、彈藥庫、電話室、側防暗堡、外沿坑道、護壘壕、梯形井、暗道、炮陣地、機槍陣地、伙房兼包扎所、暗堡、堡壘后院、木吊橋、散兵壕等構成。西北至西南部、南部為后勤生活設施,東北至東南部為軍事作戰防御設施。這是一座典型的攻守兼備,以防為主的堡壘。
旅順的西炮臺遺址是日俄戰爭當時的主戰場之一,守護軍港和羊頭洼的重要高地。由于這里的地勢較高,設有旅順日俄戰爭觀景臺。在觀景臺上不僅可以望到國內第一條跨海鐵路輪——煙大輪渡碼頭,還能遠眺中蘇友誼紀念塔、勝利塔。環顧四方,旅順市區景色盡收眼底。
在旅順軍港樂園的大海之畔,人們可以近觀停泊在軍港不遠的中國人民海軍軍艦的威武之師,遠眺旅順海上島嶼風光美景。特別是徜徉在軍港樂園不長的海濱觀光道上,呼吸著海畔的新鮮空氣,觀賞著海景風光,令人神往。
在萬忠墓紀念館,大家通過詳實的文獻資料,目睹了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發動的甲午戰爭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歷史慘案——旅順大屠殺,接受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此行還參觀了煙大鐵路輪渡港旅游景區,這是一條跨越渤海灣的陸海鐵路大通道,北起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市旅順口區長嶺子站,南至山東半島北部的煙臺市珠璣站,縱貫渤海海峽,海上運輸距離約99.779海里(184.5公里),是我國第1條、世界上第35條超過百公里的海上鐵路輪渡。
作為煙大鐵路輪渡核心運輸工具的渤海1、2、3號輪渡渡船是我國第一次采用綜合全電力推進系統的客滾船,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第三代吊艙式電力推進系統的火車滾裝渡船,是中國目前最大、技術最先進、裝修最豪華、安全性最好、舒適度最佳、船舶價值最高的客滾船。
渡船全長182.6米,寬24.8米,適航風級8級,航速18節,滿載排水量16981噸,總噸位22700噸,單航次可運載一列50節80噸重的貨運列車,50輛20噸重的載重汽車,25輛小汽車和480名旅客。船上服務設施齊全,設有不同等級的艙位、電影院、超市、西餐廳、快餐廳、多功能廳、會議室等設施,還裝備了衛通電話和衛星電視,按照星級酒店的標準配備了服務設施和受過專業訓練的服務人員,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商務、旅行服務。
東北小江南一大連金石灘掠影
初五,車隊前往大連著名的金石灘風景區。金石灘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黃海之濱,大連市區東郊,距市區50公里,轄區陸地面積62平方公里,海域58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30公里。
溫潤的氣候使這里被稱作“東北小江南”,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全區綠蔭繁蔽,碧草如茵,團花似錦,“十里黃金海岸”金黃的沙體折射著陽光的燦爛,開闊海水倒映著晴空的蔚藍。全區綠化覆蓋率46.2%,年平均空氣質量指數30,海域清潔度屬國家一類,是當之無愧的“大連后花園”。
金石園是金石灘著名的自然奇石地質景觀之一。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其中海石景觀占地2.4萬平方米。這里是風化海石積聚地,奇石林立,巖石形態千奇百怪,如龜似象,如鹿似犬,被人們稱為“海蝕動物園”。
據科學考證,金石園形成于距今六億年前的震旦紀,與金石灘聞名于世的龜裂石屬于同一時期。金石園的巖石成份為石英砂巖,屬海進體系中典型的濱外碎屑堡島系統的沉積層序,沉積層序形成后,由于地質運動和海陸的變遷,使它露出了水面,長期的海進海退和潮起潮落,使得巖石差異風化而形成了如今的面貌。
初六一早,我們來到了大連著名的濱海路,濱海路最早建于七十年代,原是一條戰備公路,兩端被軍隊鎮守。八十年代初鄧小平同志來大連參觀,建議開放,如今已成為大連一條沿海岸線,全長32公里的旅游觀光大道。
濱海路貫穿了大連的12個主要景點。1988年8月,國務院把濱海路的風景區與旅順口風景區一并劃為國家重點名勝區。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驅車行駛在這條公路上,一邊是長滿針闊葉混交林的山巒和盛開著火紅杜鵑的山麓,一邊是煙波浩淼的大海和千姿百態的礁石島嶼,沿途奇景疊出,美不勝收。
邊城丹東游
遼東過大年自駕車之旅的第二站是遼寧省的邊境城市丹東。初六上午,自駕車隊在車游大連濱海路后駛出大連市區進入丹大高速公路。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車隊從距終點丹東的前一站東港駛出,沿鴨綠江大道向丹東進發。
丹東,原名“安東”,源于唐代設置的安東督護府。一直以來是遼東的邊陲重鎮和軍事要地。1907年,清政府開放安東為貿易港,開港后,民族工商業興起,城市經濟迅速崛起,成為遼寧、吉林東部的物資集散地和出海口。
1945年,安東市成為遼東省省會。20世紀50年代初,這里因朝鮮戰爭而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城市。1965年,改名為“丹東”,含義是“紅色東方之城”。作為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和最北的沿海城市,丹東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珍貴的歷史文化,是一座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名城。
50多年前,由麻扶搖作詞、周巍峙作曲的一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激勵了無數英雄兒女為保家衛國,與兄弟的朝鮮人民并肩作戰,同仇敵愾,平靜的鴨綠江由此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作為中、朝兩國的友好界河,硝煙散去的鴨綠江沿岸,有浩瀚秀美的水豐湖,有雄峙江畔的虎山長城,有彈痕累累的鴨綠江大橋,還有我國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線等。
抗美援朝紀念館再現當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宏偉場面
車隊抵達丹東后,首先前往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于1958年,館名由郭沫若題寫。
紀念館位于錦、江山西麓,由紀念塔、陳列館、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筑組成。紀念塔氣勢宏偉,莊嚴肅穆,總高53米、象征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三層樓的陳列館設有10個展室,陳列著500余幅珍貴照片和1000余件文物,再現了當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宏偉場面。
全景畫館高24米,直徑44米,綜合動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繪畫、塑型與燈光、音響融為一體、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扭轉朝鮮戰局“清川江畔圍殲戰”的歷史場面。畫面高18米,周長132米,站在電動轉椅看臺上,可以在藝術欣賞中,領略到當年這場戰爭的宏偉氣勢和志愿軍戰士的英雄氣概。
陳列館的平面布局呈品字形的三層建筑,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樓高19.4米,上有5個民族風格的小亭,外墻為灰白花崗巖剁斧石貼面。陳列館的中央為序廳,序廳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浮雕群像為背景,正中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巨型雕像,兩側分別是志愿軍戰歌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同志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命令。
抗美援朝紀念館以抗美援朝戰爭史為基本陳列。文物收藏分為兩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歷史文物。現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7件,如原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同志的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平壤以北道路調查材料和朝鮮交通調查圖;志愿軍參謀長解方同志在談判時期使用的照相機;志愿軍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同志的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同志的一級國旗勛章、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同志的卡賓槍;魏巍同志的《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等等。
該館還收藏有歷史文物7391件,其中瓷器826件,銅器126件,鎮幣2687件,書畫355件,其它工藝品627件。歷史文物中有國家一級文物4件,即戰國時期的葉脈紋雙紐銅鏡、青銅短劍、元代的乳白黑釉花大罐、清乾隆年間象牙雕塔。虎山長城的發現改寫長城的歷史
離開抗美援朝紀念館,車隊驅車前往虎山長城風景區。虎山長城是我國明長城東端起點。位于距丹東市20公里處,南臨中朝界河鴨綠江,隔江與朝鮮的于赤島和古城義洲相望。
距考古專家考證,虎山長城大約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上世紀90年代初,經羅哲文等一大批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這一發現使我國萬里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里,使教科書中的傳統說法得以改寫,并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并認定其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長城以虎山長城為起點,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陜西、寧夏、最后抵甘肅嘉峪關。
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并排高聳山峰,狀似兩只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余。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峰火臺。站在峰火臺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羅哲文先生有詩云“鴨綠清江水,巍巍虎山頭。長城從茲始,萬里壯神州”。
進入虎山風景區,一面是坐北朝南的虎山長城箭樓,城樓上的“虎山長城”四個大字由羅哲文先生題寫。城樓下方一側是進入長城的入口。從這里拾級而上,可一直順長城步道從北向南走完現已修好的整個虎山長城段。
面向東南的一條小路通向中朝邊境,順小路來到鴨綠江邊的“一步跨”景點。所謂“一步跨”,顧名思義是指在此的中朝邊境之間只是一條不寬的小河溝,這里是鴨綠江的支流,枯水時節,只一步就可從中國跨到朝鮮。
暢游鴨綠江參觀鴨綠江斷橋
初七一早車友們驅車來到江邊,登上“畫中游”號游船開始暢游鴨綠江。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先人們便稱其為鴨綠江,沿襲至今。在早以前,鴨綠江的古稱為馬訾水。鴨綠江古稱壩水,漢稱為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因其水色青綠、恰如鴨頭而得名。
鴨綠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南麓,流經長白、集安、寬甸、丹東等地,向南注入黃海,全長795公里,是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流經丹東市約300公里。此段江面寬闊,兩岸風光秀麗。
游船離開碼頭首先向東,從鴨綠江上的兩座大橋下穿過,此時人們可以近距離地從下向上仰望觀賞兩座大橋的風姿。之后游船折返一直向西行,從游船上向對岸望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平安北道道會(相當于省會)新義州市歷歷在目。
游江結束登岸后,來到鴨綠江斷橋參觀。鴨綠江上造橋的歷史很早,可上溯到遼代,20世紀初,鴨綠江上始建鐵橋,先后在丹東和朝鮮新義州之間建了兩座。第一座即現被稱為“鴨綠江斷橋”的建于1909年,是座開閉式橋梁。朝鮮戰爭中被美國飛機炸毀,橋墩至今猶存,現辟有端橋游覽區。第二座橋建于1940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長940米,屬中朝兩國共管。它是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
進入鴨綠江斷橋景區,首先看到的是立于橋頭的一座炮樓,它于1928年日本修建,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見證。經過炮樓登上斷橋,北面是一座志愿軍的雕像群,正中間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
南面橋頭正上方的“鴨綠江大橋”五個大字為遲浩田將軍題寫。從這里走上大橋能一直來到斷橋處。在大橋兩邊的鋼架上,有兩組很完整的《斷橋史話》與《戰爭與橋梁》的展板圖文并茂。游客在此不僅能了解斷橋歷史,還能眺望中朝兩岸秀美風光,特別是通過斷橋上當年被美國槍炮留下的累累彈痕以及斷橋石墩的歷史遺跡,使人不由自主地追思過去的戰爭歲月。
1953年7月27日,美國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議上簽字,從此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全部撤出,從鴨綠江大橋凱旋回國,大橋頭的“凱旋門”前,安東人民熱烈歡迎光榮的志愿軍。戰爭勝利后,朝鮮將第一大橋所屬6孔殘骸拆除,而我國所屬4孔殘橋帶著累累傷痕,傲然屹立于鴨綠江上,供人憑吊,撫今追昔。
本溪水洞游
遼寧過大年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本溪和沈陽。車隊在結束了邊城丹東游的行程經過近三小時的行程抵達本溪水洞風景區。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于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廟后山等六個舊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總面積42.2平方公里。由于時間有限,車隊本溪游只安排了觀賞水洞。
抵達景區后,看到水洞外的景色是一條盤繞山腰的古代回廊,廊下是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臺,使景觀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如泛舟其中,可盡享美景奇巖。洞旁有湖,湖畔是山,山下藏洞,山水相連,水天一色,縱觀整個本溪水洞風景區,猶如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這里可能剛剛下過一場雪,整個水洞風景區周圍到處是一片白雪皚皚的秀色。
購票后順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甬道向水洞入口走去,經過一個亭子,穿過一座小橋即來到了水洞的洞口。
本溪水洞洞口坐南面北,呈半月形,上端刻有薄一波手書“本溪水洞”四個大字。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礴,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有旱洞長300米,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曲折迷離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游人有移步易景之感。
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座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沿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后開始暢游水洞。
泛舟洞中,只見水洞里是一條幽長神奇莫測的地下暗河,給人一種有些神秘的感覺。暗河全長2800米,面積3.6萬平方米,空間40余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38米、寬50米,洞內水流終年不竭。也許是冬天到此,感到洞內有些寒冷,估計夏天來這里觀光一定非常涼爽愜意。
游船在曲折蜿蜒的河道中行駛。洞內的五顏六色的觀景燈幽暗,雖然能看清沿途千姿百態的景觀,但由于游船在洞中行,不可能用三角架對拍攝景觀長時間曝光,所以一般的照相機很難拍出各景觀的那種巧奪天工的實際效果。
水洞河中的照明燈大多設于水中,酷似一條銀河,清澈見底的洞水被稱為“三峽”、“九灣”,故名“九曲銀河”。銀河兩岸石筍林立,光怪陸離,鐘乳高懸、晶瑩斑斕、神趣盎然,沿河百余處景點各具特色,琳瑯滿目,泛舟其中如臨仙境,這是水與石渾然天成的神秘洞穴,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可乘船游覽的地下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