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為了推動環保節能產業使足了力氣,比如在LED照明領域,嘗試以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模式進行推廣。這一模式的設想是,對公共設施如路燈等所需LED改造的費用由LED企業承擔,然后政府以每年節省出來的電費進行分期償付。
熊映翔是這個模式的信徒,他創立的深圳德士達公司曾經是這一領域最高調、擴張速度最快的一家企業。不過早在一年前他已離開這家公司在浙江湖州另起爐灶。今年初,深圳德士達公司負責人“跑路”,一度瘋狂擴張的EMC項目讓公司陷入困境。
深圳德士達的窘境讓熊明白,EMC模式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這個項目占用了大量資金,回款拖了很長。”熊映翔告訴《環球企業家》。而對許多LED中小企業來說,這樣的資金壓力的確不堪重負。但無奈的是,若非如此,國內LED制造商們恐怕更難拿下訂單。
2009年,“十城萬盞”國家扶持LED產業發展政策出臺。由于LED路燈價格比過去使用的高壓鈉燈貴十倍以上,財政補貼遠不滿足了地方需求,EMC應運而生。2010年,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等多個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EMC相關的促進政策。今年5月28日,《廣東方案》出臺,規定全省道路、政府事業機關單位等的照明工程一律使用LED照明產品,并強調鼓勵EMC模式。
其實,EMC模式誘惑實在太大,沒有給行業留下多少思考空間。
對政府而言,EMC模式不僅能減輕財政壓力,“零投入”就可以完成公共照明系統改造,節能減排指標每年將貢獻3%至5%。而且省下來的電費支付給LED企業,也相當于創造了GDP,帶來了稅收。《廣東方案》公布后,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指出,廣東全省200萬盞LED路燈可以比高壓鈉燈節電50%,節約電費和燈具免更換費用15億元,地方財政可獲得節能收益達74億元。
對LED企業而言,通過EMC模式則可以打開政府采購的大門。同時,作為一種新的市場模式,亦成為LED企業向資本市場講述的主要故事。東莞勤上光電就是一個典型。2010年,勤上開始采用EMC模式,2011年IPO時,其招股書“新商業模式開發和完善”一項中明確寫到:“EMC 模式將有力的推動LED 照明產品對現有傳統照明產品的替換進程”;按該公司的計劃,2014年,EMC 業務收入將占到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30%左右。
理想中EMC是個多贏方案—地方實現了節能減排,企業獲得了訂單。不過,現實中,這兩年的EMC推廣卻令部分企業悲喜交集,甚至深陷泥潭。去年底,高工LED研究所對國內近百家照明企業的調查發現,近8成企業不認可EMC模式。因為企業普遍擔心,EMC先使用后付款的模式導致項目維護成本高,回款周期長,對產品質量、技術和資金周轉能力都有嚴格要求,而且項目規模較小,每期都要為了小額的應收賬款浪費大量精力。
“EMC是一場三方(政府、節能服務公司、LED企業)博弈,如果三方互信則都會成為最大收益者,如果三方都打自己的算盤,最后就會三方皆輸。”熊映翔說。
現在要全面權衡EMC的利弊似乎還太早。EMC降低了投資建設的門檻,拓開了市場。不過,LED節能效果不斷提高,而價格則一路下滑。未來,LED照明與節能燈價格相當、市場意識到LED帶來的節能效益時,EMC模式也許就會淡出市場運作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