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序語
新年的鐘聲響,新年的腳步邁,希望新年的鐘聲敲響你心中快樂的音符,幸運與平安,如春天的腳步與你緊緊相隨。又是一年新年到家家戶戶樂逍遙。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流傳多年的春節(jié)習俗吧!
【民風民俗】
春節(jié)起源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又叫陰歷(農(nóng)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guān)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jié)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
祭 神
在所有的神中,天的地位最高,在一年最重要的節(jié)日中,祭天是最重要的活動。民間沒有祭天的資格,但同樣敬天,并祈求天的庇佑。不過天不會降臨平民百姓家中,而是派不同的神執(zhí)掌不同職能。對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爺)——平時守在鍋灶旁,掌一家禍福。每年臘月二十三,這位保護神兼監(jiān)察官要回天上述職,所以民間要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送灶神。貢品中必須有黏黏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財源茂盛是普遍需要,據(jù)說年初五是財神爺?shù)纳眨迂斏褡匀辉皆缭胶谩_€有門神,為使他忠于職守,新年前就要將新的門神貼在大門上。
祭祖先
古人一直認為人死后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即使重新投胎,他們的靈魂依然會回來。所以對祖先的祭祀是經(jīng)常性的,而最隆重的是新年前后的祭祖。在農(nóng)業(yè)社會,新年正處于秋收以后的農(nóng)閑季節(jié),既有充分的時間與人力準備和操辦,也有豐盛的酒水食品作為祭品。由于祖先的靈魂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才能回來,所以家庭的全部成員必須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否則不僅是對祖先的不敬不孝,還可能得不到諸神的護佑,甚至招致懲罰。相比之下,合家團聚以及節(jié)日的吃喝玩樂倒是其次的。這就是游子無論貧富貴賤,都急于在除夕前趕回故鄉(xiāng)的原因。萬不得已在外過年的人,也必須遙祭祖先。
當祭祖被當做封建迷信破除后,春節(jié)只剩下家人團聚和吃喝玩樂。
雖然每年還是有數(shù)以億計的中國人從各地回家過“大年”,但各自不同的回家目的,顯然并非全部出于對傳統(tǒng)新年的信仰。
開門炮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地放“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的開始。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預祝新年吉祥如意,興旺發(fā)達。
拜 年
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風俗。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福,又有利于增進友誼和聯(lián)絡(luò)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不宜過早或過晚,作客逗留時間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和短信拜年等。
聚 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財氣,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xiàn)在,許多地方依然保留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例文展示】
過年嘍!
安徽省樅陽縣湖東小學 五年級 李 可
盼啊,盼啊!春節(jié)終于又到了!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聲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我們又有得玩啰!“新年到,新年到,我們大家放鞭炮……”你看,多愉快的春節(jié)啊!家家戶戶都是紅彤彤的一片,貼對聯(lián),掛燈籠,包餃子,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就拉著妹妹的手跑到了街上。街上可熱鬧了,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大家都喜氣洋洋,紅光滿面,扶老攜幼,歡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我們在街上東游西逛。這時前面響起了鞭炮聲和鑼鼓聲,人群都朝有響聲的地方走去,“哥哥,哥哥!獅子來啰!”妹妹大喊起來。這太讓我喜出望外了!
只見舞獅子的人配合得很默契,“獅子”時而晃晃大腦袋,時而蹬蹬腿,左擺右扭,鉆來鉆去,用敏捷的動作躲開一顆顆炸開的鞭炮。這時,幾個人搬來了云梯,鑼鼓聲敲得更響了,人們更興奮了,樓上的人丟鞭炮的速度也加快了。“獅子”先在云梯下走一圈,好像是鼓鼓勇氣,然后開始往上爬,一邊爬一邊晃著腦袋。人們連聲叫好。爬到頂了,“獅子”咬住了掛在竹竿上的掛包和生菜。我覺得很奇怪,便問身邊的一位老爺爺:“爺爺,竹竿上為什么要掛生菜呀?”老爺爺說:“人們借生菜這個諧音預示‘生財’,表示新年的互相祝賀。”“哦,原來是這樣。”
中午,街上的人漸漸少了,我這才拉著妹妹依依不舍地回家……
點評
本文視角獨特,從中國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上做文章。有關(guān)節(jié)日風俗,在中國也是有著各地風情的。現(xiàn)在,雖說一些傳統(tǒng)風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還是有一些人在頑強地延續(xù)著中國先人們留下的美好風俗。
【佳段采擷】
做孩子的時候,盼過年的心情比大人來得迫切,吃穿玩樂花樣都多,還可以把拜年來的親友塞到手心里的一小紅包壓歲錢都積攢起來,做個小富翁。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過年的魅力還有更深一層的緣故,便是我要寫在這幾張紙上的。
每逢年至,小閨女們鬧著戴絨花、穿紅襖、嘴巴涂上濃濃的胭脂團兒;男孩子們的興趣都在鞭炮上,我則不然,最喜歡的是買個花臉戴。這是種紙漿軋制成的面具,用摻膠的彩粉畫上戲里邊那些有名有姓、威風十足的大花臉。后邊拴根橡皮條,往頭上一套,自己儼然就變成那員虎將了。這花臉是依臉形軋的,眼睛處挖兩個孔,可以從里邊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氣兒,一戴上,好悶,還有股臭膠和紙漿的味兒;說出話來,聲音變得低粗,卻有大將威武不凡的氣概,神氣得很。
……
大年初一,客人們陸陸續(xù)續(xù)來拜年,媽媽喊我去,好叫客人們見識見識我這“關(guān)老爺”。我手握大刀,搖晃著肩膀,威風地走進客廳,憋足嗓門叫道:“我——姓關(guān),名羽,字云長。”
客人們哄堂大笑,都說:“好個關(guān)老爺,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進不來!”
我愈發(fā)神氣,大刀呼呼掄兩圈,擺個張牙舞爪的架勢,逗得客人們笑個不停。只要客人來,媽媽就喊我出場表演。媽媽還給我換上只有三十夜拜祖宗時才能穿的那件青緞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過年的主角,連爸爸對我也另眼看待了。 ——馮驥才《花臉》
家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魯 迅《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