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心職工權益是好事,但當我們要為他們爭取\"權益\"的時候,就應該先理解什么是我們應做的,什么不是,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關鍵詞:職工權利;最低工資;集體協商
中圖分類號:F2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10.007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10-019-02 收稿日期:2012-09-20
一、“最低工資”不能保障工人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人們最常想到的政策,但這也是被學界批評得最多的政策。因為最低工資法并不能真的提高工人工資,而只能提升企業用工成本,提高整個社會的失業率,并以此禍害工人。
(一)工人拿什么談判工資
從業者工資收入的高低和他們是否以集體協商的形式約定工資無關,而只和這個行業的勞動力稀缺情況有關。如果某些工作人人能干,那再怎么集體協商,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收入也不會很高。反過來,如果人才稀缺,那哪怕沒有什么集體談判,這些人的收入也會很高。
(二)新條例承載不了過高期望
立法規范“同工同酬”只能是畫餅充饑。巴爾扎克說:“平等或許是一種權利,但卻沒有任何力量使它變為現實。”如果不在制度建設上發力,不鏟除體制積弊,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從紙面進入操作層面、執行層面,所謂的“同工同酬”、“同票同權”和“同命同價”仍是美麗而飄渺的紙上富貴。
二、“同工同酬”,需要法律護航,更需要制度善后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資支付相關法規,“同工同酬”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即無論正式工還是勞務派遣工,只要從事相同內容工作,應當獲同級別工資待遇。據悉,新的規定將完善“工資”的內涵,在此前各項法規中工資都等于“貨幣”,今后可能會加入期權等內容。
相信不少人對這句名言都不陌生——“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誠然,在自然法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對于一個自然人來說,平等權太珍貴了,沒有平等就沒有一切。
在這種語境下,打量“同工同酬”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不免亦喜亦憂。喜的是“同工同酬”終于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了,憂的是“同工同酬”到現在才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近日,關于平等的權利復原,可謂好消息不斷,此前,“同票同權”——城鄉按相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備受輿論好評。還有一則消息值得推賞,《侵權責任法(草案)》新增規定:城鄉居民死亡賠償“同命同價”。
以“同工同酬”為例,多年來坊間對同工不同酬深惡痛絕,隨著法治不斷進步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臨時工”這個明顯帶有歷史色彩的詞語也早已被淘汰了。于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再往前追溯,《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我國《憲法》對同工同酬也有陳述,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
但現實呢·讓人無比失望,這從網友在新聞后面的跟帖看出,諸多遭遇同工不同酬的網友把論壇當作了控訴會、撻伐會。
如今,“同工同酬”將首次作為立法內容,能否真正改觀同工不同酬呢·顯然,如果沒有在落實上下工夫,結果只能讓人一聲嘆息,嘆息法律的威嚴被一再揉搓、扭曲,嘆息一地雞毛的狼藉局面。“同工同酬”的命運如此,“同命同價”亦讓人憂慮,多年來坊間對“同命不同價”也是深惡痛絕,但一直難以真正撼動,這次依然不能讓人樂觀,其一,“因交通事故、礦山事故等侵權行為造成死亡人數較多的,可以不考慮年齡、收入狀況等因素,以同一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可以”兩字,可見不夠堅決,預留了變通的伏筆。其二,“同命不同價”的背后是城鄉二元體制,這一體制不改變,真正的“同命同價”就絕難真正、全面實現。再以“同票同權”為例,誠然這是一種進步,但同票了能否同權,值得觀望,一個顯見的事實是,城鄉實現同比例選舉,并不意味著農民代表就會隨之增加。農民代表若無法同比增加,其話語權就難以真正保障。
當然,誰也不能否定“同工同酬”“同票同權”和“同命同價”的現實價值,誰也不能抹殺相關部門推動公民進步的善意和努力,但是,再進步的法律建設,如果只是寫在紙上、說在嘴上、掛在墻上,就永遠形同虛文;再完美的制度設計,如果缺乏配套的懲處機制,如果監督機制缺失,就如被拔牙的老虎,不能震懾住那些“蠢蠢欲動”的違法亂紀者。
一言以蔽之,“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無數事實一再證明,我們并不缺少法律制度,缺少的是落實法律制度的能力;我們也不缺少捍衛公民權利的意愿,缺少的是公民無法真正捍衛自身權益的力量。實現“同工同酬”、“同票同權”和“同命同價”,任重道遠。
三、所謂“勞工三權”并不需要或不值得立法保護人們熱衷于談論如何保障“勞工三權”,但這些權利有的不需要特別立法保障,有的則根本不是工人應有的權利
(一) “組織權”無需特別立法授權
法律界有一句經典諺語:法無禁止即可為。在勞工市場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什么法律禁止勞工結社,那勞工就天然具有這種權利;如果有法律禁止勞工結社,那就廢除這些法律即可。而不必專門立法規定勞工有什么組織權。
(二) “談判權”也早就存在
任何人尋找工作,工資是完全由雇主決定的嗎·當然不是,每個人工作之前都會先和雇主約定勞動報酬的支付方式和水平。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已經擁有“談判權”,何須額外立法保障·
(三) “罷工權”并不是勞工應有的權利
看慣了國外罷工的新聞,學者也喊得夠多了,人們就以為罷工是工人應有的權利。而實際上這是錯誤的,這是對雇主很不公平的。和別人協商好了工作內容和報酬水平,但又希望自己可以隨時罷工,這是一種違約行為,而不是什么勞工權利。
四、當前提高工人工資的三個最佳辦法
要提高工人工資,從宏觀政策的層面看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做這些事既有益又立竿見影。
(一)遏制通貨膨脹 防止貨幣繼續貶值
只要有通貨膨脹人們的財富就難免縮水。而通貨膨脹對窮人的打擊尤其嚴重,因此要真正提高勞動者的收入,首先是要讓他們把目前已經賺到手的錢給保住,否則貨幣不斷貶值,就算工資能按時拿到手,那收入還是完全跟不上富人,社會中的貧富差距還是會更大。
(二)大力削減稅收 讓企業有更多錢發工資
2009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多達8.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6億農民一整年的純收入。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政府削減50%甚至80%的稅收,百姓收入將會有多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削減稅收,都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增加百姓收入的辦法。
(三)打破行政壟斷 釋放民企活力
打破壟斷已經被說的太多了,可是不見什么進展,人們也就漸漸對此失去了興趣。可是,但我們還是不能否認,打破行政壟斷才是提升工人收入的正途。有些人收入高,是因為進入了擁有行政壟斷地位的公司工作;有些人收入低,則是因為創業、工作機會太少。
看到這些有些讀者難免會問,為什么有的政策無助于提高工人工資,有的又有助于提高工資·我們認為這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勞動者和雇主其實是一種合作關系,而不是一種競爭關系,他們只有能夠自由簽訂合約,充分尊重契約精神,才能更好地展開合作,從而把整個社會經濟的蛋糕做大,從而每一方都能從中獲得更大收益。
反之,如果認為他們完全是競爭關系,就是為了分眼前的蛋糕,那樣則無助于生產力的提升,無助于經濟的發展,那人們的收入自然也就上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