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的技校學生,應該是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德”“才”兩方面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精神面貌、工作狀態,它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
關鍵詞:學生;心里健康;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08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5-017-02 收稿日期:2012-03-20
技校學生大部分是由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務工后回來繼續學習的人員構成,年齡多在 15~20歲之間。他們不同的家庭背景、學習環境、社會關系,形成有的心理不成熟、有的日漸成熟,面對復雜多樣、變幻多端的社會 ,往往無法應付,并由此造成了他們有不同的心理狀態,不同的行為表現。本文針對如何及時地給予幫助,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進行敘述。
一、建立良好的班級環境
教育專家也認為,環境對學生身心的發展影響較大,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滲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實踐之中。對于學生來說,接觸時間最多的應該是班集體。只要班級人際關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諧、上進的情感氣氛,就有利于學生間、師生間的思想、情緒、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應,并有益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班主任是一個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關心和熱愛學生是職責所在。班主任是否關心和熱愛學生,主要受理想、信念、教育觀點、職業道德和事業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學生對教師是否尊敬和信賴,往往靠學生的主觀判斷和情緒體驗來決定,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師生要多接觸、多了解、多溝通。班主任要經常深入到班級,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和熟悉每一個學生,體察學生的心理動態,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經常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逐漸縮短心理距離,讓學生感覺到你在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呵護他,有了什么問題可以放心大膽地找你幫忙處理解決,時刻感受著班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學生的心理障礙和思想的片面性隨之消除,師生感情更加融洽,班級氣氛更加和諧。
同學關系之間的相互影響,同學關系主要指同學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在交往過程中,心理距離近的同學,心情舒暢,無所不談,會成為學習的良友,生活的摯友,關系可能會持續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如果一個同學與班內多數同學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會處于抑郁、孤獨和憂傷之中。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溝通,是非標準不一,難以形成心靈的默契。對此,教育學生要傾注對同學全心的愛,對待同學要有一顆寬容之心,以誠相待,坦誠相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真情感動別人,并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
二、為學生提供平臺,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在班級或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中,給學生提供機會、提供平臺。班主任老師放手,讓他們自己著手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提示、點撥,鍛煉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活動這個平臺上體驗生活,體味人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品嘗失敗的辛酸。學生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難中鍛煉出來的,并在克服困難中成長的。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幫助學生客觀分析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鼓勵學生沉著冷靜,正面現實,堅定信心,然后采取對策,排除障礙,毫不動搖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最終實現自己的愿望。
三、正確處理好學生的情感障礙、行為障礙
在學生報到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考察,通過說話、穿著、報名表信息來掌握學生的家里基本情況。不但有助于發掘班干部的苗子,還能總體把握本班學生的基本信息。特別是單親家庭的學生,易出現性格內向,自我封閉。鼓勵其多參加文體活動,及時地給予關心、體貼,創造機會讓他多與人接觸,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意志力。作為班主任,要勤于觀察、善于觀察。 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與學生交流,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個性。跟學生的談話方式有多種,可找學生個別談心、也可找班干部或小組長漫談、還可對全班進行專題談話。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談話的態度,還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
通過班會進行心理輔導,針對班集體中近期出現的一些現象,利用班會來醫“心”、育“心”的效果非常顯著。在班會上,做到目標明確,如:協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題目不宜太大、內容具體,有針對性,圍繞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設計一系列的課題,例如:怎樣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確地面對父母的責備等等。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多樣性、適應性、有效性。
總之,技校學生的心理是復雜的,要根據現實,依據科學,積極開展培養健康心理的工作,以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