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按照國家統計局1983和1989年公布的人口數據,從1964年人口普查年齡表數據,推斷1958~1961年的出生人數比較接近實際,進而逐年比較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之差數,分析差數產生原因和含義,在不更改總人口數和出生數的情況下,逐年修正1958~1962年各年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
2,計算出1959~1961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是(481.9+1700.2+847.6)=3029.7萬人。
1958~1961年四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是(92.1+481.9+1700.2+847.6)=3121.8萬人。
1958~1962五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是(92.1+481.9+1700.2+847.6+335.0)=3456.8萬人。
3,本文的結果,補充和印證了王維志、楊繼繩及曹樹基、丁抒、林蘊輝等人的結論。
一、中國大饑荒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數的主要研究
1983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次人口普查的結果,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數據公諸于眾注1。其中1959~1961年大量的死亡人數和總人口數的減少,引起全國和世界的關注,成為十分敏感的論題。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并計算中國大饑荒年代(1958~1962年)到底餓死了多少人?幾位主要研究者對“非正常死亡人數”的計算結果相差很大(見表1)。出現如此大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是:(1)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存在若干缺陷。(2)研究方法不同。(3)不同研究者對當年人口變動狀況的了解程度不同。
表1有關大饑荒年代非正常死亡人數的主要研究(按發表年代排序)

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58~1962年人口數據的貢獻和存在的問題
中國在1953年、1964年和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及歷年的人口數據,其中包括1958~1962年的人口數據,反映了中國人口變動的基本趨勢,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貢獻是巨大的,應當肯定。同時也不能否認,統計局公布的1958~1962年的人口數據,在總人口數、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存在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不吻合等缺陷。有些人利用1958~1962年人口數據存在的缺陷,企圖完全否定這幾年人口數據的作用和意義,這種態度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
1958~1962年人口數據的采集和統計產生錯誤和漏洞主要表現在:
1,瞞報和少報死亡人數。主要發生在1959~1962年。有上千萬人餓死在家鄉[10~14],還有大量逃荒的農民“盲流”餓斃在途中或客死他鄉[11~14]。這兩部分人有大量的死亡人口被瞞報和少報。瞞報和少報死亡人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強大的政治壓力和糧食政策不合理,促使許多群眾和地方干部不愿意、或者不敢按實際狀況報告各項人口數據,特別是不敢如實上報死亡人數,形成“統計數據為當權者的政治需要服務”的局面,造成統計數據不同程度扭曲。
2,擴大總人數。主要發生在1957~1959年及1961年6月~1963年。1957~1959年約有3000萬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大部分進入小城市和鎮,增加了商品糧的供應。1959年夏秋約有500萬人被動員返鄉。1961年6月中央發出精簡城鎮人口的通知,1961年至1963年6月城鎮人口減少約2600萬人[15]。各地方戶籍的遷移登記是一種經常性工作,在某地遷出之后,到某地登記遷入,大多數是相符合的。多報、重報與少報、漏報,只是戶籍遷移中的部分現象,不是多數,更不是全部。其中有無心之過,也可能存在有意多報總人數。不報和少報戶口的可能性相當小,因為那時的糧食政策規定非常嚴厲,沒有戶口領不到口糧。
問題是如何分析和修正1958~1962年不同程度扭曲的人口數據?
數學工具有助于消減一般統計誤差,但是對于那些由于政治和政策原因造成的原始數據的扭曲,即使更高深的數學工具恐怕也無能為力。關鍵是切實找出當年導致各種數據采集和統計存在的錯誤,盡可能修正那些錯誤,讓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接近客觀實際。
在諸多研究者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研究者王維志和楊繼繩兩人,依據1964年人口普查發現有815萬人在前幾年已經死亡但仍然保留戶口,使總人口數虛增,使死亡人數縮小815萬人的事實[22],對1959、1960和1961三年的總人口數做出修正,同時更正了1959~1961三年的死亡人數,計算出三年中非正常死亡人數[10]。
除了王維志的方法之外,本文使用另一種計算非正常死亡人數的方法。我們仍然根據統計局1983、1989年的人口數據[1,16]和1964、1982年人口普查數據[17]進行分析(見表2,3,4)。首先從1964和1982年人口普查的年齡表數據,推斷1958~1961年的出生人數比較接近實際,進而比較各年的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之間的差數,分析差數產生原因和實際含義,以此差數為依據,逐年修正1958~1962年死亡人數。此方法不必更改出生人數和總人口數;不需要連環修正,而且邏輯一貫。用簡單算術就可以算出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
三、計算原則和修正方法
甲.確定計算原則
本文計算原則主要有四個:
1.確定通常年份的死亡人數。
以“大躍進”前兩年(1956、1957年)和后兩年(1963、1965年)四年的平均年死亡人數作為通常年份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的基準數,并據此計算1958~1962各年非正常死亡人數。(1964年在人口普查時,把前幾年已經死亡的603萬人銷戶,使1964年總人口數和死亡數出現偏差,因此不適宜作為計數的基準。)[22]
2.統計局的1958~1961年出生人數和出生率比較接近實際,不修正。
從1964和1982年人口普查年齡表數據[17]逆向推算,在1958~1962年出生的嬰兒到1964年,分別是2、3、4、5、6歲,到1982年是20~24歲。將這幾個年齡段的人數與1958~1962年的出生人數對照,可以大致評估各年度出生人數的可信度(見表2)。
表2從1964和1982年人口普查年齡表數據逆向推算評估1958~1962年出生數的可靠性

【數據來源】:★《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89》文獻[16]☆《中國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
附錄:《分性別的年齡表》文獻[17],注:1982年人口普查年齡誤差率為6.15‰
歷年的出生人數與逆向推算對應年齡段的人數,從理論推測應該是正差數,因為從出生到1964年普查的幾年中,嬰幼兒可能有相當數量死亡。不過差數不應過大。像1962年相差達903萬人就有問題,將在計算步驟6,對1962年人口數據處理進一步討論。
1958~1961年出生人數與1964年和1982年普查逆向推算對應年齡出生數相差不是很大。這就表明1958~1961年出生人數沒有大量虛報、多報,也沒有大量的漏報。對于1960年的出生數,與1964和1982年人口普查對應年齡的差數是-41.3萬人和-40.8萬人。有人[18]用2000年的數據推算出1960年漏報420萬出生數,是毫無根據的編造。
因為當時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不存在超生處罰,不報和少報出生數的很少;也沒有實行出生獎勵政策,在城市報新生兒戶口需要出生證明,糧食定量兒童每月13斤以下,嬰幼兒更少。在農村,出生證明的要求不像城市那么嚴格,個別地方多報一些出生人數有可能。
本文的計算原則是對出生人數的錯誤不矯正,維持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不變。
3.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之間的差數產生的原因和含義,及對死亡人數的修正。
計算每年總人口數的增長有兩種方法:
方法1:(當年出生人數-當年死亡人數)=自然增長數。
自然增長數+上年末總人口數=當年末總人口數,本文特稱為“方法1總人口數”。
方法2:(當年末總人口數-上年末總人口數)=當年總人口增長數。
理論上,(當年出生人數-當年死亡人數)=(當年末總人口數-上年末總人口數)。
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兩者之差等于零,不應該出現差數。可惜,實際上兩者出現差數,一些年份差數很大。差數是由兩個主要原因造成的:(1)總人口數、出生數和死亡數三個欄目的數據是分別獨立采集,分項上報,容易出現統計誤差。(2)基層單位和地方負責人在上報和統計人口數據時,有意或無意地多報、或者少報某一項目數據。造成方法1總人口數與公布的當年總人口數差距過大。由此可以反映出上報數字有無錯誤、有無虛假。計算結果和可能原因的分析見表3,王維志很早發現這個問題,并提出矯正意見[9]。
有人[18]把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之間的差數,叫做“人口非正常變化數”。全都歸結為戶口遷移,城鄉間戶籍人數的增減,多報和漏報所產生的,提出的立論和計算式都不符合那些年的實際,是錯誤的。楊繼繩已經有深入批駁這位先生種種論點的文章[19]。
表3每年總人口數統計中,兩種計算法的增長數不應出現的差數和原因▲

▲本表模仿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公安部三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只是差數欄的正負符號不同。本作者增加說明欄:“出現差數最可能的原因分析。”自然增長數取自《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89》文獻[16]。
因此,在分析總人口數時,除了將某年總人口數與前后年份的總人口數進行對比,還需要將兩種方法得到的增長數之差,以及方法1總人口數與公布的總人口數對比。分析總人口數錯誤的可能原因,確定計算原則,并對死亡人數做出相應的矯正。有下述三種情況:
甲.某年總人口數少于上一年的總人口數,總人口數負增長。在沒有大量國際移民和逃亡出國的1960和1961年,全國總人口數負增長就是自然增長數為負,死亡人數遠遠超過出生人數。毫無疑問,表明有大量的死亡人口。
死亡人數=當年出生人數+總人口負增長數。
兩種方法的差數呈現大的正數,表明有大量的瞞報和少報死亡人數。
乙.某年方法1總人口數大于公布的總人口數,自然增長數與總人口增長數兩者的差數是大的正數。表明自然增長數較大,直接原因是少報死亡人數或多報出生人數。
可出現于下述情況:(1)嬰兒出生后當年死亡,只報出生沒有報死亡。(2)家里死了人故意不報。(3)逃荒者在外地死亡沒有報。(1)、(2)、(3)項都是少報死亡數,留下戶口多領口糧,使自然增長數虛增。(4)個別鄉鎮將逃荒者從當地戶口中去除,減少當地總人口。(5)憑空多報出生人數。表2表明除了1962年之外,其他年份無此跡象。(6)移民出國或者逃亡出國。1958~1962年正式移民出國少之又少;1958~1961年從寶安縣逃往香港數千人,這些都可以忽略。1962年有17萬人出境逃亡[20],留在1962年人口數據處理討論。
憑空多報出生數和瞞報、少報死亡數留下戶口,都可使總人口數虛增,但是這兩種情況,對計算死亡人數的影響和能否自動抵消大不相同。請看下面算式的對比:
(1)當年總人口數(含多報出生數)=上年總人口數+[出生數(含多報出生數)-死亡數]
死亡數=上年總人口數+出生數(含多報出生數)-當年總人口數(含多報出生數)
兩個多報出生數在等式的同一邊相減被抵消,對于死亡數的計算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2)當年總人口數(含瞞報死亡數)=上年總人口數+[出生數-死亡數(含瞞報死亡數)],
死亡數(含瞞報死亡數)=上年總人口數+出生數-當年總人口數(含瞞報死亡數)
含瞞報死亡數在等式的兩邊,在計算死亡數時,瞞報的死亡數無法被抵消,必須按照實際情況主動進行修正。何況,凡是瞞報死亡數的,其死亡數中就不會含有瞞報的死亡數,人為使死亡數縮小,自然增長數變大。這時在計算死亡人數算式的兩邊,一個是不含瞞報的死亡數,另一個是含有瞞報死亡數的當年總人口數,這樣更是無法抵消,必須主動修正。
屬于3乙情況的,可以視為少報死亡人數,需主動修正死亡人數。
丙.如果方法1總人口數明顯小于公布的總人口數,方法1與方法2的差數是負數,表明自然增長數較小,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擴大了總人口數,其次才是少報出生數或多報死亡數。可能出現于下述情況:(1)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上學、參軍,鄉村和城市重復計數;(2)城市人口返鄉,城市和鄉村之間有可能重復計數;(3)憑空多報總人口數;(4)瞞報死亡數,保留戶口;(5)少報出生數或多報死亡數。最后一項在當時極其罕見,可忽略。
如果擴大的總人口數量很大,可以掩蓋相當大數量的少報死亡人數。只要保留死者戶口就可以使總人口數虛增。
屬于3丙情況的,對少報的死亡人數暫不進行修正,等待其他明確的證據出現再修正。
計算原則3中的甲乙丙三種狀況,都維持總人口數和出生數不改變。
4.逐年修正死亡人數和死亡率。按不同年份、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計算
乙.具體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1.確定通常年份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見表4)
由1956、1957年和1963、1965年的死亡人數和死亡率的平均數獲得。
這四年的平均年死亡人數:(706.2+687.5+684.2+678.2)÷4=689.0萬人。
這四年的平均死亡率:[(11.4+10.8+10.1+9.55)÷4 ]׉=10.46‰
2. 1958年人口數據的處理。(參表3和表4)
按照計算原則3丙,對1958年各項數據都不修正,保持原來數據不變。
3. 1959年的人口數據處理(參表3和表4)
方法1總人口數66671萬人。比公布的67207萬人少536萬人。這536萬人,屬于有意多報和重復計算總人口的可能性較大,少報死亡人數的可能性也不小,但這里無法區分有多少是多報的總人數,有多少是瞞報死亡人數所引起的。按照計算規則3丙,暫時對瞞報的死亡人數不修正,但到計算步驟7加入有明確證據的1964年銷戶的201萬死亡數。
4. 1960年死亡人數的修正(見表2,3和表4)
符合計算原則3甲。
1960年實際死亡人數=出生人數+總人口負增長數。
實際死亡人數是1389.2+1000=2389.2萬人。
可是公布的這一年的死亡人數才1693. 4萬人,顯然是少報死亡人數。
2389.2萬人-1693.4萬人=695.8(少報695. 8萬人),與方法1與方法2的差數+696萬人吻合。因此,1960年的死亡人數應該是2389.2萬人,1960年死亡率應該是36.08‰。
有人提出1960年全國普遍缺糧饑餓,在普遍營養不良情況下,還能有20.86‰的出生率、出生1389.2萬人嗎?是否由于大量虛報出生人數所致?表2顯示1960年出生數與1964年4歲人數的差數是-41萬人,基本屬于統計誤差,并沒有大量虛報和漏報。
還有其他的理由:全國各省、市、縣的缺糧和饑餓狀態不是均等的,在那些缺糧不很嚴重的城市和鄉鎮,有部分婦女能生育。還有的是1959年懷孕1960年出生。即使是在缺糧較嚴重的地區,不排除有某些人由于職務或其他原因,營養狀況仍然不錯,仍然有生育能力。
5.1961年死亡人數的修正(參表3和表4)
1961年總人口數比1960年少了348萬人,總人口負增長。但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多出249.4萬人,與總人口負增長348萬人明顯不符。顯然是故意少報了死亡人數,需要矯正。
1961年死亡人數應該是1188.6+348=1536.6萬人。
少報死亡人數1536.6-939.2=597.4萬人,也就是1961年方法1與方法2的差數。
因此,1961年死亡人數1536.6萬人,死亡率23.33‰,比1960年低。
6. 1962年人口數據的處理(參表2、3和表4)
從表2可見,1962年出生人數比1964年戶口普查2歲幼兒多903萬人,數量巨大。1963年之后糧食狀況已經明顯改善,不大可能在這兩年死亡903萬新生兒。假如在1963、1964兩年有接近100萬嬰兒死亡;又假定1962年死亡約120萬新生兒沒有上報,還多出約680萬嬰兒。因此1962年出生數存在虛報和重復計數。不論虛報和重復計數新生兒多少人,1962年總人口數(67295萬人)中含有虛報和重復計數的出生數,根據計算原則3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死亡人數的矯正:
1962年死亡數=1961年總人口數+1962年出生數含虛報數n-1962年總人口數含虛報數n,虛報數n相互抵消。
1962年死亡數=65859+2460-67295=1024萬人
1962年方法1與方法2差數358萬人正是瞞報的死亡人數。因此,1962年的實際死亡人數是:666.0萬+358萬=1024萬人。當年死亡率是15.54‰。
1962年許多省份農村地區仍然嚴重缺糧。1962年3月糧食部報告:“全國約有一億人平均每天吃糧在半斤以下”[10]。若干省份還有幾萬到幾十萬的非正常死亡者。說明公布的1962年死亡人數666萬人,是縮小了的數字。
1962年在廣東出現逃港潮,約11萬人偷渡到香港。隨后香港當局遣返4萬人,有2萬人留在香港,還有5萬人去向不明。1962年夏天,新疆伊犁和塔城約有6萬多人逃往前蘇聯。[10,20]外逃的17萬人不清楚是否被銷戶?為了避免重復計算不恰當增加死亡人數,這里不從總人口中扣除十幾萬逃亡者。維持不改變總人數的原則。
7.1964年戶口普查603萬已經死亡人口的銷戶問題[21,22]。
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指出:1964年人口普查清查出815萬人,是前幾年已經死亡了的人沒有銷戶。“這些多報的人口主要集中在1959~1962年這4年。這主要是由于這個期間國民經濟遭到嚴重困難,居民為了獲取較多的生活必需品,少報或遲報死亡人口的現象大量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期間戶口登記的年度人口數字時,應當注意到這一點。”[21]公安部戶政專家王維志指出[22]:“1964年人口普查發現,在前幾年,主要是1959~1961年期間,已經死亡但未銷去戶口有603萬人,1964年上半年人口普查時將這些已經死亡603萬人銷戶(并沒有說這603萬人加入當年的死亡人數中)。”1964年總人口數70499萬人,比1963年總人口數增加1327萬人(下半年增加1041萬人,上半年只增加286萬人,原因就是603萬人被銷戶)。王維志說:“這批死亡人數主要是1959至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積累下來的。如果把這603萬死亡人口考慮進去,1960年前后的死亡率可能要提高10‰左右。”[22]
已經死亡的603萬人,是被保留在前幾年的總人口數中,應該計入1959~1961三年死亡人數中。若將這603萬人均分到三年中,每年的死亡人數應增加201萬。
本文是按方法1總人口數與公布的總人口數之差來考慮是否修正的。計算步驟3,即1959年沒有修正死亡數,沒有被計入。這里,應該將201萬銷戶的死亡數加入到1959年死亡數(見表4)。這樣1959年的死亡人數是(969.9萬+201萬)=1170. 9萬人。
1960和1961年已經修正了死亡人數。這里不能肯定1960和1961年在402萬中有沒有若干死亡者被修正了,為避免重復計算死亡數,不在1960、1961兩年中增加402萬死亡數。
8 .計算1958~1962年中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和五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見表4)
按照計算步驟1,通常年份的死亡人數689萬人。因此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如下:
1958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781.1-689=92.1萬人
1959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969.9+201)-689=481.9萬人
1960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2389.2+?)-689=1700.2萬人
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1536.6+?)-689=847.6萬人
1962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666.0+358)-689)=335.0萬人
1959~1961年三年的死亡總人數:
(969.9+201+2389.2+1536.6)=5096.7萬人
1959~1961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481.9+1700.2+847.6)=3029.7萬人。
1958~1961年四年總死亡人數:
(781.1+969.9+201+2389.2+1536.6)=5877.8萬人。
1958~1961年四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92.1+481.9+1700.2+847.6)=3121.8萬人。
1958~1962年五年總死亡數:
(781.1+969.9+201+2389.2+1536.6+1024)=6901.8萬人。
5年的通常年份死亡人數=689.0×5=3445萬人。
1958~62五年非正常死亡總人數:(92.1+481.9+1700.2+847.6+335.0)=3456.8萬人。
印證了王維志、楊繼繩和曹樹基、林蘊輝、丁抒等人計算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的可靠性。
表4統計局1989年的人口數據和修正數據,以及非正常死亡人數計算

四、總結
現將統計局1983、1989年人口數據和本作者的修正數及非正常死亡人數列于表4(見表4)。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3和1984》糧食總產量是原糧文獻[1]。
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89》文
這四年的統計局的數字有明顯錯誤需要修正。修正理由方法見計算步驟3、4、5、6、7。紅色數字是作者修正后數字。
1962年出生人數和總人數存疑,但不影響死亡人數的矯正,見計算步驟6的說明。
(603)萬人是當年戶口普查已經死亡銷戶的人數,不屬當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文獻[22]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3》中國統計出版社p103~105。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4》中國統計出版社p141。
2J. Bannister: \"Analysis of recent data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Vol.10, No.2, 1984
J.Bannister: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anford, California
3Ansley J Coale:《rapid population change in China, 1952~1982》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84
4蔣正華李楠《中國人口動態參數的修正》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中國人口動態估計的方法和結果》,《中國人口年鑒》1987年。
5金輝《“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社會》1993年第4、5合期。
6丁抒《從“大躍進”到大饑荒》附錄《大躍進期間中國究竟餓死了多少人?》,1996,人民網強國論壇。
7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變動》,北京《中共黨史研究》1997年第2期p1~14。
8曹樹基《1959-1961年中國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1期。
9王維志手稿:《關于解放后我國總人口增加同自然增長人數差數的情況》1981年3月7日。轉引自楊繼繩《墓碑(第23章)》天圖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版。
10楊繼繩《墓碑(第23章大饑荒期間中國的人口損失)、(第22章糧食問題)(第一章)》附錄《有關大饑荒的大事記》天圖圖書有限公司2008及2010年版p1~ 110,p303~390及p537~560。
11林蘊輝《三年大饑荒中的人口非正常變動》《炎黃春秋》2009年第5期p32~38。
1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制止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指示”,《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北京),1998年。
13皮學軍《大躍進時期流民的收容遣送》《當代中國研究》2009年第1期。
14林蘊輝《震驚全國的“信陽事件”》《國史札記:事件篇》東方出版社2009。
15蔣永青《陳云在“大躍進”后關于恢復農業的幾點思考與對策》《黨的文獻》1995年第3期http://cpc.people.com.cn。
16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89》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北京,p168~193。
17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和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編《中國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
附錄:《分性別的年齡表》(非賣品)1985年7月,p542~547和p272,p554。
18孫經先《關于我國20世紀60年代人口變動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6期。
19楊繼繩《就大饑荒年代的人口損失問題與孫經先商榷》待發表。
20王碩《逃港潮與相關政策變遷》《炎黃春秋》2011年第1期p51~55。
21李成瑞《中國人口數據的來源及其可靠性》袁永熙主編《中國人口總論第16章》;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p602。
22王維志《死亡率的變化》許滌新主編《當代中國人口第三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頁。
(作者為汕頭大學醫學院退休教授)(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