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2012年第3期,發表了尹曙生的《金銀灘之痛》的文章,談到二二一廠建廠時牧民搬遷的一些情況。據二二一廠廠史記載,1958年5月中央批準廠址后,第二機械工業部(即后來的核工業部)九局領導代表二二一廠,于同年8~9月間與青海省畜牧廳簽訂了《國營羊場遷移出協議書》(國營羊場職工1200人及所有牲畜)。同中共海北州委簽訂了工廠禁區范圍內《擬建廠地居民遷出費用協議》(禁區范圍內5所小學,841戶居民及牛羊)。搬遷費共3084150元。
1958年9月,青海省委書記處召開了《關于二機部在海晏建廠問題》的專門會議。省委電告二機部黨組“關于對二二一廠建廠的移民、加工設備、地方建筑材料、服務人員、保密等問題所做的安排和決定”。歷經半年于1959年4月,牧民遷移完畢。留下的牧民組建了農、林、牧、漁專業隊。1961年11月,省委決定撥給廠兩萬多頭牛羊,1962年元月組建了國營牧場,其后開辦了寄宿制的民族小學。正如1987年10月16日,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視察二二一廠牧場時,我匯報到國營牧場現有牧工10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400多人。1986年牧場盈利20多萬元,牧工月收入100多元,牧民還養有自有牲畜。陪同視察的原青海人大副主任、青海佛教協會會長夏茸尕布插話說“這里民族政策落實的好”。
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撤銷二二一廠后,建廠初期遷出的1715戶牧民強烈要求遷回。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與青海省經過友好協商,考慮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把最肥美的金銀灘草原作為廠址,并劃為國家禁區,省、州、縣在生產力布局、地區經濟發展上,受到很大制約,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除無償移交的廠房、住房生活福利外,牧場、熱電廠、醫院、學校、運輸、動力、通訊廣播電視等13項廠房內的設施、設備及牲畜外,并給予海北州五年的管網、房屋維修費,牧場草庫侖建設,及建廠時遷出1715戶牧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補助費共計2300萬元。牧場在職牧工和退休牧工隨牧場整體移交海北州。移交后作為海北州的國營牧場繼續生產經營。
(作者為原核工業部二二一廠廠長兼青海省人民政府礦區辦事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