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徑山因寺而開,徑山茶因禪而來!
徑山茶,產于浙江省余杭縣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峰的徑山,因產地而得名,屬綠茶類。這里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年均氣溫適中,降水適宜。嶺峰高處多霧,峰谷山坡多為黃、紅壤,土質肥沃,結構疏松,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
徑山茶在唐宋時期已經有名。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禪師曾經在徑山寺研究佛學,后來把茶籽帶回日本,是當今很多日本茶葉的茶種。
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有獨特的板栗香且香氣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品牌創建
產品質量創造知名度
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所在,要有知名度和美譽度,最終形成購買力,產品的質量是一個基礎前提。
徑山優美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徑山茶的優秀品質。這里古木參天,翠竹掩映,流水淙淙,云蒸霞蔚,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結構疏松,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這樣優美環境生長的茶樹自然是質地純良,品質不凡。
另外,政府和相關的茶葉協會勤抓生產質量管理,保證了徑山茶的質量。
廣泛宣傳制造聲勢
徑山茶是歷史名茶,雖然在歷史上有較高的知名度,但要進一步提升品牌,就必須要加強宣傳推廣。徑山茶近幾年來每年都通過舉辦新聞發布會、祭祖儀式、農博會、擂臺賽、拍賣會等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知名度,提升品牌的價值。
余杭政府在發揚“古典”茶文化的同時,大力開展徑山茶對外宣傳活動,自2002年浙江省農博會開展以來,徑山茶年年獲得金獎; 2005年獲第二屆上海國際茶文化中國名茶金獎;2006年獲北京馬連道第六屆茶葉節暨浙江綠茶博覽會金獎;2007年獲省綠茶博覽會金獎。
協會借助媒體宣傳方面做得也十分到位,出版刊物做詳解,建立專門網站。在浙江農網網上農博會、阿里巴巴、淘寶網上開設網絡商店等等。
品牌資產的管理
徑山茶是余杭傳統的歷史名茶,自唐宋以來因“崇尚自然、追求綠翠,講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稱于世。從徑山茶一千多年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過程中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名山、名寺孕育了徑山茶之品質,名人、名泉提升了徑山茶之內涵,茶宴、茶道展示了徑山茶之文化,徑山茶已經成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和延續的載體和符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意境。
1.注冊品牌商標。為了促進徑山茶的生產、經營,提高商品質量,維護和提高徑山茶在國內外市場的信譽,保護使用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01年,徑山茶行業協會在杭州市工商局余杭分局的支持下,積極申請注冊“徑山茶”證明商標,于2003年通過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
2.提升品牌影響。徑山茶證明商標注冊成功,其管理規范成為徑山茶品牌管理標準化依據。徑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管理主要抓好品牌管理、品牌運作、品牌宣傳、品牌提升、品牌保護等五個方面。
在品牌管理上,實施了統一行業監管、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基地認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市場營銷的“六統一”管理體系。
在品牌運作上,開展了《證明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簽訂工作,就“徑山茶”證明商標使用條件、申請使用程序、“徑山茶”標志使用、商標使用者權利和義務、商標權等作了規范運作。
在品牌宣傳上,廣泛開展茶文化宣傳推介活動,至今已主辦8屆中國茶圣節,承辦了西湖國際茶博會閉幕式及部分活動。舉辦茶王賽、炒茶能手大賽等,每年參加不少于10次的國內外各項重大展示展銷及品牌宣傳活動。
在品牌提升上,徑山茶先后獲得杭州市名牌產品、著名商標,浙江省名牌農產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十大地理標志區域品牌及中國文化名茶,第一、二屆浙江省十大名茶,注冊了原產地證明商標等,一步一個臺階地不斷追求徑山茶品牌在品位檔次上的升級。
在品牌保護上,建立和完善“徑山茶”證明商標專用權保護體系,打擊商標假冒和侵權行為。
3.增強品牌互動。證明商標不僅做大做強了徑山茶產業,而且促進余杭旅游業的發展。每年四月的余杭徑山成了春天茶會的代名詞,中國杭州西湖茶文化博覽會閉幕式暨中國茶圣節均選擇在徑山舉行,徑山、徑山寺、徑山茶、徑山茶宴、徑山茶藝、徑山茶會增加了旅游的文化內涵,國內外游客紛紛慕名而來。余杭農業、旅游部門,因勢利導,推出了一批茶、佛為中心內涵的旅游產業,如茶文化游,茶旅游休閑觀光游,使徑山茶業與文化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休閑觀光點20個,年收入2億元。
品牌展望
徑山茶擁有輝煌的過去,徑山茶也在創造美好的未來,未來徑山茶的主要努力點在如下方面:
1.繼續嚴格產品品質。這是徑山茶能夠保障繼續發展的根本所在。特定品質是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生命線和產品的基本特征,品質也可以說是最好的品牌廣告。如果離開特定區域的特定品質,品牌推廣應用和保護就無從談起。
2.加大宣傳營銷力度,進一步保護和提升徑山茶品牌。進一步實施名牌戰略,繼續以各種展銷會、拍賣會、茶文化活動、新聞媒體和廣告為橋梁,提升品牌。繼續加強品牌管理的重點是依法維護徑山茶的專利權。繼續加強質量監管,按照徑山茶標準及徑山茶栽培管理制度、加工管理制度、包裝管理制度,實行嚴格的質量監管和品牌監管,以穩定的質量保證品牌的聲譽,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消費者群體。
3.提高茶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增強整體競爭力,實現徑山茶業發展新飛躍。一是主攻茶樹品種無性系改良,加大茶園改造力度,以茶樹良種化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夯實茶業產業基礎;二是積極應對國際“綠色壁壘”,主攻有機、綠色和特色產品,走生態茶業之路,使余杭徑山茶業融入到國際茶業大市場中去;三是以標準化茶廠改造為載體,改善茶廠環境,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執行QS產品認證和ISO9000、HACCP等質量體系認證步伐,確保茶葉高效優質、生態安全。
4. 開發徑山茶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茶業的生態、文化、旅游功能。徑山茶文化底蘊豐厚,淵遠流長,要大力弘揚徑山茶文化,充分利用其獨特的文化資源,籌建徑山茶博院。推出一批以茶、佛文化為中心內涵的旅游項目和設施,重點打造一座寺(徑山寺)、一條溪(雙溪漂流)、一個公園(陸羽文化公園)、一個茶藝(徑山茶藝)相結合的茶文化特色旅游線。開發徑山茶旅游產品,將徑山茶業與文化、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推動徑山茶業經濟的發展。
5.加強對徑山茶業的政策扶持,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在產業政策方面,堅持把徑山茶業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加以扶持、發展、鼓勵,提高產業化水平。二是在土地使用方面,對分散的茶園,鼓勵向有資金、有技術、有市場的農戶集中,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三是在資金扶持方面,財政應加大對徑山茶產業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對良種化改造、茶廠優化改造、市場建設、品牌建設予以扶持;金融單位也應對徑山茶業的發展予以扶持,并給予傾斜。
(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