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廣是西漢元帝任太子時的太子太傅,負責教育太子。教育了五年,太子十二歲時,已經通曉了《論語》《孝經》,疏廣認為自己已盡到了職責,功成名就,就與同為太子老師的侄子疏受商議急流勇退,主動辭職。漢宣帝看到疏廣確實年事已高,便準許了二人的請求,并與太子賜二人黃金七十斤。拿到這么多黃金榮歸故里的疏廣,既沒有分給子孫,也沒有置辦田產,而是天天宴請族人和故交,盡享晚年之樂,并多次問剩下黃金多少,催促家人將金子兌換以供應每日的酒食。
一年多過去了,疏廣的子孫看到老人天天如此,不免擔心黃金很快用完,又不好意思自己去勸說,便請人勸疏廣為子孫后代考慮考慮,多買些土地和房屋。誰知,疏廣卻認為,家中已有的田地和房屋,只要子孫足夠勤勞,不至于挨餓受凍,過上常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增加了,只能讓子孫更加懈怠和懶惰。并說:“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也就是說,賢德而財富多,則容易減損子孫們的意志;愚蠢而財富多,卻只能增加他們的過錯。何況,過于富貴,只會招來眾人的眼紅和怨恨!
多少人一輩子辛勞,總想給子孫留下些什么,而且愈多愈好,尤其是有形的物質財富。而通達的疏廣卻做出了另一種選擇:“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這位帝王之師的財富觀不正給時下那些拼命追求物質財富,并希望多留些給后人的人們一種有益的啟迪嗎?
就如窮孩子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改變命運,富孩子也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為社會樹立典范。富有的家庭往往用金錢代替愛,他們給予子女大量的金錢,卻沒有給孩子應有的價值觀和財富觀教育。其實,富人家的孩子,與社會上其他的同齡孩子一樣,擁有共同的特質,都會進取,但也會犯錯。只要孩子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相信最終都能對家庭和社會有積極的貢獻。作為父母,不應剝奪子女自主選擇的權利,剝奪子女活出自由人生的機會。
萬通董事長馮侖說:“我經常接觸到一些富二代,在交流中我看到他們眼里有希望、信心,也有惶惑、躊躇甚至恐懼。幾十億元財產和事業突然降臨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上,會讓他們感覺不安。所以我有時會和他們的家長講,就讓他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民企傳承財富,好比教師傳授知識。傳道授業,道在業先,企業傳承亦復如此。而這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叫做“價值觀”。
關于當下中國民營企業的傳承問題,馮侖思考的成果是,傳承其實有四個維度:財產的傳承、人的傳承、體制制度的傳承和精神價值觀的傳承。“究竟要傳承什么?這個屬于價值觀和體制的范疇。就像美國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傳承內容截然不同,封建社會只傳承給人,結果老出事;華盛頓就傳價值觀,至于總統是什么人無所謂,結果這個價值觀一直傳到現在。”所以老話說得好: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么?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么?對于任何正在安排接班的企業來說,這句話可謂是最精到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