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非常紅火,其中隱含著利率市場化以及銀行經營轉型、監管套利和變相攬儲等因素。隨著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日趨嚴格,梳理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政策,分析政策走勢,對銀行開展代客理財業務具有重要意義。
銀行理財業務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國內銀行理財業務始于2004年,此后發行量逐漸上升。2011年,有統計的全部87家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共計2.3萬款,較2010年增長近1倍。根據Wind資訊金融情報所的統計,“按每月市場中所有在運營的產品(不含已到期)計劃募集資金上限統計,截至2011年9月30日理財產品市場規模約為10455.55億元”。
從發行主體情況看,2011年發行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占比分別是10.5%、8.9%、8.6%、7.4%、6.3%。在城市商業銀行中,北京銀行2011年發行量居首位,在全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排名中居第10位,占全部銀行理財產品的3.7%。
在產品結構方面,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和委托期限低于6個月的理財產品是主流,占比分別為62.0%和88.1%。在基礎資產方面,債券、利率、票據、信貸資產和股票依次居前五位,占比分別為27.4%、25.4%、10.6%、7.1%和2.6%。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依次主要集中在3%~5%、5%~8%和2%~3%三個檔次,占比分別為57.0%、23.3%和11.8%。
銀行理財業務繁榮的表象下面隱藏著深刻的問題。
存在“重業務發展、輕制度建設”的傾向。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相關的文檔管理、銷售人員管理等內部規范建設以及服務體系建設上仍然比較落后。
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發展模式存在問題。“資金池—資產池”運作模式是很難做到“風險可控、成本可算”。按預期收益發售為銀行進行跨期收益調整提供了操作空間,可能會損害投資者利益。
存在通過短期、超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的傾向和現象。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仍然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要盈利來源,在爭取存款的過程中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自2010年以來,通過承諾高預期收益來吸引客戶購買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成為惡性存款競爭行為的主要類型之一。從更深一層次看,這反映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同質化、缺乏差異和特色等問題。
短期理財產品提高了發行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隨著理財產品投資者基礎的不斷擴大,跟風投資者比重不斷上升,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可能會引發“擠提”現象。
通過理財業務規避監管部門季末、年末的存貸比指標考核(75%)和資本充足率要求。跨上月末下月初發行理財產品,“沖時點”現象非常普遍。商業銀行通過理財業務,特別是一些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和委托貸款業務,繞開存貸比考核和資本充足率要求從事信貸投放。
監管套利活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特別是弱化了商業銀行審慎監管的有效性和宏觀經濟調控的成效。監管套利活動可能導致系統風險在監管范圍之外不斷積累,不利于金融穩定。
缺乏對合格機構投資者的正式規范。早期的一些主要規范是針對個人的,后期的一些規范則將個人客戶和機構并列,并且不加區分。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理財產品投資行為已給理財產品市場帶來了很多負面問題。大部分流動資金充裕的上市公司也加入了理財產品投資者的行列,甚至發展到影響主業發展的地步。
存在著投資者利益無法得到適當保護的問題。部分商業銀行的銷售人員重視吸引客戶,向客戶兜售產品,甚至忽悠客戶,但客戶維護不足,一旦出現問題,便推脫責任。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利益受損時,投資者沒有充足、順暢的渠道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近年來主要監管措施
要求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從表外轉入表內
通過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商業銀行能夠將部分貸款轉移至資產負債表外,從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存貸比考核以及資本充足率要求對信貸業務的約束。轉表要求是減少監管套利活動并降低其對審慎監管有效性和信貸調控效果負面影響的重要手段。
2010年8月,銀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2010年72號文),明確規定,對信托公司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實行余額比例管理,即融資類業務占銀信理財合作業務余額的比例不得高于30%。上述比例已超標的信托公司應立即停止開展該項業務,直到達到規定比例要求。對通知發布以前約定和發生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要求將表外資產在2010~2011年兩年內轉入表內,并按照150%的撥備覆蓋率要求集體撥備,同時大型銀行應按照11.5%,中小銀行按照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提資本。
2011年1月13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通知》(2011年7號文),要求各商業銀行應當按照“2010年72號文”要求在2011年底前將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各商業銀行應當在2011年1月31日前向銀監會或其省級派出機構報送資產轉表計劃,原則上銀信合作貸款余額應當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壓縮。對商業銀行未轉入表內的銀信合作信托貸款,各信托公司應當按照10.5%的比例計提風險資本。信托公司信托賠償準備金低于銀信合作不良信托貸款余額150%或低于銀信合作信托貸款余額2.5%的,信托公司不得分紅,直至上述指標達到標準。
2011年5月,銀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轉表范圍及方式的通知》。關于轉表范圍,通知指出,原則上銀信理財合作貸款余額應當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壓縮,對于2011年內按合同約定到期的,采取自然到期的辦法,不再按季度納入風險資產和計提撥備,對2012年及以后到期的,從2011年期,按每季度25%計入風險資產和計提撥備。關于轉表方式,通知指出,對于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入表標準的銀信合作理財業務表外資產,各商業銀行必須轉入表內;不符合入表標準的部分,可將相關產品單獨列示臺賬,并相應計提撥備和計入加權風險資產,并對賬務進行調整。
規范理財產品基礎資產結構
銀行理財產品基礎資產紛繁復雜,它們可以是利率、債券、票據、信貸資產、股票、衍生品、黃金等。與轉表要求相似,緩解理財業務對審慎監管有效性和宏觀調控效果的負面沖擊也是監管部門對基礎資產結構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9 年12 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商業銀行向信托公司出售信貸資產應遵守一定程序;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投資于權益類金融產品或具備權益類特征金融產品的,投資者應符合《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第六條確定的合格投資者標準;投資于政府項目的,信托公司應全面了解地方財政收支狀況、對外負債及或有負債情況,建立并完善地方財力評估、授信制度,科學評判地方財政綜合還款能力;禁止向出資不實、無實際經營業務和存在不良記錄的公司開展投融資業務。
2010年72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開展投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其資金原則上不得投資于非上市公司股權。
2010年12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通知》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正常類信貸資產轉讓進行了規范,首次明確提出信貸資產轉讓三原則,即真實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潔凈轉讓原則:資產真實轉移,轉讓的信貸資產應當包括全部未償還本金及應收利息,要求實現資產的真實、完全轉讓,風險的真實、完全轉移。
2011年10月,銀監會向各家銀行下發有關理財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家銀行要在一個月內清理“資產池”,轉而實現每個理財計劃單獨核算。
限制或禁止通過發行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
存款是商業銀行的根本。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和負利率沖擊之下,通過理財業務來挽留客戶和發展新客戶成為銀行開展存款競爭的重要手段。在銀行理財業務的不同階段,銀行存款和其他負債可以在表內表外“游走”,這為商業銀行通過發售理財產品來變相高息攬存,規避監管要求提供了空間(見表1)。結果導致銀行存款余額在月初、月中、月末出現較大的波動,提高了流動性風險。
2011年9月,人民銀行要求“各銀行要保持存貸比平穩,而且9月30日的存款余額與10月8日的存款余額不能相差超過5‰”。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9月末高息攬儲“沖時點”的沖動。
2011年9月30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通過發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在月末、季末變相調節存貸比等監管指標,進行監管套利;應重點加強對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規管理,杜絕不符合監管規定的產品。
2011年11月11日,銀監會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指出,禁止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1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基本上被禁發。這一措施留下一個漏洞,即銀行仍然可以通過附加允許短期提前贖回的條款,以“化長期為短期”的方式來繞開委托期限管制。但此后不久,監管部門又出新規,要求中長期產品也不得提前贖回,目標仍然是限制銀行變相高息攬儲。
嚴查違規操作
2011年6月24日,銀監會在理財業務會議上明確限制了六項違規操作,涉及到同業存款存放本行、購買他行理財產品、投向政府融資、繞過信托做信托受益權產品、委托貸款理財產品及票據資產理財產品。2011年7月5日,銀監會又下發了一份針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規范的會議紀要,要求銀行對包括理財資產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以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在內的違規行為進行自查整改。
規范理財產品銷售行為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于2011年8月28日正式頒布,旨在強化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環節的規范,要求商業銀行做好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在“賣者有責”的基礎上實現“買者自負”,最終實現“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客戶”,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監管政策趨勢分析
維護銀行系統安全和穩健、促進有序競爭、保護投資者利益是監管部門三個相互聯系的重要目標,而理財業務對此三個目標具有顯著的影響。未來,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措施毫無疑問仍將集中在促進這三個目標的實現上。
監管部門將繼續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審慎監管
一個首要問題是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的政策立場。監管部門的政策立場與2007年以來關于影子銀行的探討有關。從功能上看,影子銀行像商業銀行一樣,從事信用中介活動。但是在2007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它們無需接受監管,或僅需接受輕微的監管。影子銀行的監管套利弱化了審慎監管的有效性,在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它們自身所積累的系統性風險也會不斷增加。
2009年以來,國內對影子銀行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監管部門將銀行理財業務作為影子銀行來進行監管。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銀監會2011年年中工作會議上曾明確指出,將影子銀行風險作為重點風險進行全面防控,其中銀行理財業務是重中之重,他說:“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與創新,繼續推動做好銀信合作業務轉表和信托異地展業監管,禁止商業銀行繞過信托公司與第三方開展信托受益權轉受讓業務,嚴肅查處違規開展票據業務合作‘繞規模’等問題。禁止銀行通過相互購買理財產品或發行理財產品投資另一款理財產品變相調節監管指標,禁止通過向大眾化客戶發行標準化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發放所謂的‘委托貸款’,禁止通過理財產品或其他任何方式變相高息攬儲和違規攬儲。要嚴格審核商業銀行提交的理財產品報告,及時否決不符合‘成本可算、風險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原則的產品”。
這一政策立場意味著,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測或監管必然會加強,監管力度很可能還會根據信貸周期的變化進行反周期調整。反周期調整不僅有助于提高審慎監管的有效性,還能夠強化宏觀調控的效果。當前,關于具體監測或監管措施的探討尚在進行中,但那些具有規避審慎監管要求傾向的理財業務必然會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包括轉表、計提撥備和資本金、規模和結構限制、甚至干脆禁止。提高理財業務的資金池以及運作模式透明度也有助于促進銀行理財業務理性發展,降低其對于審慎監管有效性的沖擊。因此在遵從“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原則方面的具體要求會不斷提高,按預期收益發售的模式也可能會受到限制。
出于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的考慮,監管部門首先會關注那些規模較大、占比較高的理財產品。按基礎資產劃分居前四位的理財產品中,首先受到監管部門關注的是信貸資產類。在過去將近四年中,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已經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近來,票據信托業務出現了超常增長。監管部門正在醞釀調高票據信托業務的風險資本系數,增加信托公司凈資本要求。一旦相關規定出臺,票據類理財產品發行必將受到影響。
利率類和債券類理財產品,不像信貸資產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它們對于審慎監管的沖擊相對較小。因此,短期內,針對利率類和債券類理財產品,監管部門的政策立場和監管政策很可能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在理財產品委托期限的限制上,監管部門也非常無奈。它們叫停了1個月以下的短期理財產品,市場上遂出現了以1天、7天、14天等期限為一個投資周期的滾動型理財產品。此外,以30天為標準界定短期理財產品也非常僵化。銀行可以發售委托期限稍微超過30天的理財產品,比如31天期限的理財產品,來規避這一限制。禁止不正當的存款競爭是維護市場秩序和銀行系統穩定的重要抓手,可以預見監管部門將出臺更多更為嚴格的措施來規范存款競爭行為,對于理財產品委托期限的規范將會更加科學合理。從滿足客戶需要的角度看,短期理財產品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監管部門應該不會完全禁止短期理財產品的發售。從當前的情況看,滾動型理財產品是對短期和超短期理財產品的一種“替代”或“補充”,因此監管部門很可能會對滾動型理財產品發行進行規范或限制。
從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業務要向“代客理財”的本質回歸,真正成為中間業務。銀行可以提高理財服務品質來吸引客戶,但不能通過理財業務變相高息攬儲。
監管部門進一步促進有序的存款競爭和加強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理財產品投資者基礎的不斷擴大使得這一問題日益迫切。理財業務的開展使得國內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實質性的市場化,這激發了國內商業銀行爭奪存款的熱情,其中不乏一些不規范行為。不規范的存款競爭行為,特別是高息攬儲行為會影響整個銀行系統的盈利能力和穩定性,因而將會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
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行為和投資者教育活動的監管力度也會不斷強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將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實施。銀行需要合規銷售理財產品,具體環節包括宣傳銷售文本管理、產品風險評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銷售管理、銷售人員管理、銷售內控制度。這些規定會增加銀行理財業務的成本,但長遠看來,有利于促進銀行加強內部制度建設和更為有序和審慎地開展理財業務。
未來,監管部門可能會對理財產品投資者的資格做出更為具體和嚴格的規定。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之間的理財產品交易行為已經受到一定限制。下一步,監管部門很可能會對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行為進行規范或限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