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詩歌王國,詩人燦若星漢,詩作浩如江海,我國還是一個重視詩詞教育的國家,從古至今,無數中國人都是沐浴著唐詩、宋詞的陽光雨露而茁壯成長的。按照新課標的規定,現在的古詩詞教學還有許多問題,不過,近幾年對古詩詞教學研究的人逐漸增多了。2002年,朱慶華在《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文中從美讀、美情、美析、美想、美德五個方面剖析了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情感培養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我本著嚴謹的學習態度,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初中的古詩詞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一些教學對策,希望能有助于初中古詩詞教學。
一、目前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字、詞釋義,輕整體教學。
初中古詩詞教學基本上是先對字詞進行解釋,再對每句詩加以翻譯,最后把全篇翻譯出來。這樣的步驟不能說不對,但因為把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字、詞、句上面,缺少對全篇的整體認識。詩言志,古詩詞一般整體表達一個意思,以借景抒情為主,并且古詩詞的意象具有跳躍性,如果單純地講解字詞釋義就會造成意義上的脫節。
(二)課堂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忽略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
盡管教師教得很精彩,學生接受得也很快,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學生會很快忘記,因為學生沒有將所學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再加上初中課本上安排的那60多篇古詩詞,多為短小精悍之作,只有自己感悟,體會,才能深入領會每首古詩(詞)的含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古詩詞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缺少對古詩詞多層次,多角度的闡釋,學生無法展開想象,也就不能有較高的藝術鑒賞。
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對策
由于古詩詞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語感培養過程,因此我主要從課堂教學和課后教學兩方面設計,試圖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推進初中古詩詞向前發展。課堂教學主要分四部分:朗讀、知人論文、激發想象和鼓勵提問;課后教學首先讓學生多記多背,然后將古詩詞與寫作相結合,通過展開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一)朗讀成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最好的方法,周振甫在他的《怎樣學習古文》一書中總結了前人的“引氣求聲”說,意在說明朗讀在學習古詩文中的重要性。古人寫文章講究聲律美,古詩詞尤其如此,從形式上說古詩詞都具有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讀起來鏗鏘有聲,朗朗上口,因此我們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要引導朗讀,為學生營造審美氛圍,使學生充分享受聽覺美感,自覺地進入詩文的情境中。前提是我們先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比如從朗讀的語調說,平聲要讀得低而長,仄聲要讀得高而短;另外在讀之前應給詩詞定調,是高亢還是低沉,是明快還是凝滯;要特別注意朗讀的節奏,因為詩歌一旦讀破了,意思的理解就無從談起。例如“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如果說讀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的話,這個句子就很難理解了。
總之,設計精當的朗讀,不但能使學生享受聽覺美感,感受作品的不同風格,而且能有效地挖掘學生固有的認知和審美的巨大潛能,激發審美欲望,引領學生自覺進入美妙的詩境。
(二)知人論文。
認識一篇古代作品,那就應當是知人論文,具體分析。“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都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而作家的頭腦又是受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是與作者的‘人’和他所處的‘世’密切相關的”。
知人論世,又可分為“知人”和“論世”兩個方面,在鑒賞作品之初必須對作品產生的歷史環境有充分了解。“詩詞是詩人之志的外物化,由意推志,由世知志”。
總之,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的規定,以及初中新教材注釋多的特點,應把字句解釋留給學生,教師應重點講諸如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存生活的經歷,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過程與階段等內容,使學生從一定的歷史氛圍中自己弄清作品的內在含義。
(三)激發想象。
初中課本中的古詩詞雖大多短小,但意象精美,意蘊深遠,詩句或詞句攫取的特定的意象,需要學習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加以擴充拓展,在頭腦中形成相對完整的畫面。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疏通文義,還要營造一個與詩詞內容相關聯的場景或氛圍,用激情感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思維,使他們仿佛親臨其境,感覺詩描繪的種種情境。待學生充分感受后,教師還要鼓勵他們將畫面描述出來,將自己的感覺說出來,這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可謂一舉兩得。
(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教學的過程也是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只有經過互動,教師才能發現學生哪些懂了,哪些還沒有懂,還能夠吸收學生的一些新觀點,對文本也能夠理解得更為透徹。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促進師生間的有機互動。教師通過掌握的信息,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也能夠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將詩詞內化為自己知識系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