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是中小學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不言而喻,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具有它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注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然而,目前美術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比較偏遠的農村中小學,把美術這門學科看做一門副課,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思想深處都很輕視它,要么美術課堂缺乏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千篇一律對著課本臨摹,“照葫蘆畫瓢”度過45分鐘,要么干脆將美術課借出去上文化課,還有的學校干脆不開設美術課。這些現狀與我國義務教育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相悖,有礙中小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視覺記憶力的發展及個性、意愿、情感的表達;更缺乏審美教育的現代意識,其結果是僅極少數學生或憑天資或家庭因素保持著對美術的興趣,而絕大部分學生對美術課堂失去了興趣。這些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學生面前變得黯然失色。如何克服這種求知的浮躁,讓他們愛上美術課堂,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美術教育,只有內因得到充分的調動,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下一代。那么,如何點燃孩子們的藝術火花,讓學生愛上美術課?
一、尋找創作的源泉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被純技能、技巧的追求壟斷,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的密切接觸、認識、體驗,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構造、形象,何談有新的創造呢?有一次我讓七年級同學畫自己喜愛的交通工具,發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業上出現了多次抹擦的痕跡,還有學生在下面小聲得自言自語:“我不畫了,我不會畫!”我感到很奇怪,開始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舉著手,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自己想畫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個原先要畫摩托的男同學找來,問他為什么不想畫了,他指著自己只畫了幾筆的摩托告訴我,不知道該怎樣畫。這時,我才突然領悟:創作源于生活。沒有生活中的接觸與觀察,學生怎能畫出摩托的部件、構造,難道要求學生憑空設計、想象嗎?那不是閉門造車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開發,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并從中捕捉到美,產生對美的表現欲望,達到創造美的目標。
二、激發創作的興趣
首先,美術這門學科,從總體上看是大多數學生喜歡的科目,但具體到每一個學生對這節課有沒有興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長,就要看老師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其次,電教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在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實踐的操作中搭上橋梁,它聲形并茂,色彩艷麗,生動直觀,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留戀、向往。再次,教材中,有不少課題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實地寫生,如八年級的《清晨》等,如果教師只在教室中講,該如何表現人物的動態和表情、怎樣添加1—2件景物烘托氣氛,等等,就無異于閉門造車,不如讓學生實地走走看看,觀察和記錄清晨的人物活動,捕捉印象深刻的一個動態。學生在走進環境感受生活的過程中,感悟能力增強了,自主表現能力提高了,創作興趣也提高了。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個性發展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全部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世界的探索。美術課上,我經常發現,學生的創作各有其獨具魅力的地方,盡管有些創作上比較欠缺,但是,當你換一種角度欣賞的時候,會發現,它也是很完美的。在欣賞凡·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作品的氣氛,并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么?怎么畫?色彩、用筆有什么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后,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粗獷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吶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發展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因地、因時制宜,走出課堂、描繪自然、體驗生活、開闊視野
農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地大物博,學生外出比較安全,在學習風景寫生、泥塑課時,可結合時間、氣候、環境,有組織、有紀律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塑造。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激發他們濃厚的創作興趣和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總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以真誠的態度和熱情對待學生,對學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嘗試都懷著濃厚的興趣和真誠的關注,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表現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愛上美術課堂,達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