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解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發展現狀和改革后取得的成效,作者運用文獻資料法,并結合國家所頒綱領和改革意圖,對近年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情況進行梳理,對發展中尚存的問題進行討論,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 高校體育課程 課程改革 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全民健身運動、“陽光體育運動”等活動的全面推行,高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由現行的“育體”、“增技”轉變為“健心”、“育人”的全新課程主導模式的歷史重大使命。近年來我國體育工作者在課程設置和改革方面做了不少研究與探索,主要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評價、發展改革等方面進行,用現代的課程論指導體育課程的設置和改革,從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我們通過文獻綜述的方法,對我國關于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改革的研究進行一次理性縱覽,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瞻望,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1.有關培養目標的研究
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頒布了《學生健康體質測試標準》,在對體育教育理念的描述中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睆拇?,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如沐春風,“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等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掀起熱潮。體育對大學生健康學習,實現健康體質塑造目標的積極作用已為大眾所知,對于這一問題,國內研究學者給予了大量的關注。
謝欣[1]對高校課程設置現狀進行了思考,建議高校體育課程目標應體現“三育”特點:(1)健康教育;(2)素質教育;(3)終身教育。健康教育是培養健康理念的重要傳播途徑,注重心理需求;素質教育則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著眼身體本身;終身體育強調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學會學習,借以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要求身心合一。
梁述?。?]歸類了我國體育工作者對體育課程設置提出的種種改革意見,有“運動教學論”、“體制教育”、“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素質教育”、“人體發展論”等觀點和嘗試。在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技能教育思想”和“體質教學思想”兩個主要觀點和分歧。不可否認,這些觀點和分歧雖然有了對峙,在具體實施中有局限性,但引出了其他教學理念,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多元局面。
蔡靜[3]提出高校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轉變教育觀念。一是教育思想要自上而下,徹底改變應試模式;二是體育必須面向學生,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三是把在校期間的體育效益與學生終身受益相結合,樹立終身體育觀。在此基礎上,重構高校體育教育目的,以終身體育觀為主線,以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點,重新理順體育教學目標,并保證目標體系的可操作性。
有關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改革中培養目標的研究所占比例較大,這折射出國家和體育工作者對高校體育的高度重視。尤其在培養目標上,爭取發揮高校體育的作用,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把目光和心力投向“畢業和就業接口處”,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是未來的一個研討方向。
2.有關課程設置的研究
高校體育應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及專業特點,探索并開設新的教學內容,擴大廣大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范圍,鼓勵學生走向操場,形成體育鍛煉熱潮。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設置,能使學生掌握專業實用的運動技能和與職業相近的運動項目,在未來就業大潮中占據明顯的優勢。
王麗[4]對安徽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學校課程設置還是按照傳統的模式和經驗習慣,存在著重技術技能傳授輕理論教學的問題。教學內容主要還是集中在三大球、武術、田徑、健美操上,體現時代氣息的運動,如網球、游泳、體育舞蹈、保齡球項目開設很少,還有在課程建設方面,學生對體育教師不滿意或非常反感。這充分說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學生沒有選擇體育項目的余地。為改變這種狀態,體育項目和課外體育鍛煉時間要按比例增加,使之貫穿整個大學時代。
張虹[5]對西南地區25所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西南地區高校以競技項目為主要課程設置內容的體系尚未得到改變,體育課教學組織形式為選項課,以俱樂部為主要教學實施模式;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集中在籃、排、足三大球和健美操,輪滑、田徑和戶外運動則受到冷落。因此,課程設置應體現多層次化,完善體育課程設置內容,等等。這在以后有待進一步優化。
王紅英[6]則對上海市部分高校進行了走訪調查,將11所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中的共性與異性進行了分類比較。結果顯示:高校體育課程未能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學校不夠重視,經費、場地、師資跟不上要求,其次是修業年限與學時數比例失衡,對《綱要》中三年級以上開設選修課的執行存在很大差異,還有就是競技運動項目的內容較多,而健身娛樂、民族體育等教學內容少。這可以說明,體育課程的設置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其組織形式和項目內容需要繼續實踐和不斷探索。
通過不同學者對不同地方調查研究的比對,我們發現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學未能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俱樂部模式教學在各校得到普及,從培養人才的角度看,它是當前高校較為理想的教學模式,將成為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一大趨勢。
3.有關教學評價的研究
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及課程建設三方面。通過教學評價,能有效地預知課堂管理,把關教師教學素養和科研水平,測定學生的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情況,為其終身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李吉遠[7]從全國1064所普通高校中以10%的比例隨機抽查了106所學校進行了廣度調查。從調查的實際情況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學評價以定量為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實施。高等學校對學生體育課程考核多數還是依理論和技術達標為準,課堂表現和出勤為主,對學生的進步幅度、合作精神和情感表現等方面在評價時很少顧及。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是高校體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注重以體育運動能力、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心理為核心的考核和評定成績方法才是明智之舉。
王麗[4]認真分析了安徽省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在教學評價方面過分強調“顯性指標”(高度、遠度、時間等),而很少關注“隱性指標”(興趣、意識、態度等)。有41.2%的學生經過努力鍛煉勉強通過體育考試,還有0.1%的學生考試沒通過,說明課程的實施和考核不符合實際情況。在具體實施評價過程中,我們必須擺脫傳統的絕對標準評價模式,重視學生努力的程度、進步的幅度、提高的難度等因素。
趙巍[8]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差異較大和課程不受年級、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的限制等原因,調查顯示:體育教學管理和評價的方法以出勤為主,學生參加所選的技術課達到80%以上的出勤率,即為體育課成績合格。再對學生參加各項比賽的活動成績或水平作進一步的評價。有益之處是減少人為因素過多、客觀性差的問題,充分考慮到項目的特點和個體差異。
“重理論技術,輕過程經歷”的現象隨處可見,造成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有百害而無一利。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會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4.有關發展改革的研究
隨著教育發展改革的深入,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發展改革已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焦點,更視它為全面教學發展改革的突破口。有關高校課程設置的發展改革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學術界集思廣益了很多共識和設想,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
陳穎剛[9]在“健康第一”理念的背景下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改革進行了研究,表達出要通過體育課程改革使學生達到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的目的;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開展比較流行時尚、實用價值高的課程;發展多元化的課程結構體系,以必修課、選項課、俱樂部、保健課、理論課為主體;適當增加課外體育課程的項目和時間,包括體育輔導、課外體育俱樂部、體育專題講座、校際體育交往、社會體育參與、野外體育活動等。對這些內容進行整體性規劃與安排已是新世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走向。
許鳳蓮[10]認為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改革,應根據高校體育自身的特點,以“終身體育、健康教育”等主導思想為切入點,建立以健康教育為中心的新體育課程體系。由于大學生普遍喜歡分項授課,因此體育課程設置應體現多層次化,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體育課程設置趨勢應具有彈性化,內容既要廣泛,又要有較強的可選性,并且要與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全民健身計劃相適應,增加體育課年限,注重課外體育,擴大體育鍛煉領域。另外,還要充分發揮高校各基層職能部門的作用,組織各類形式的體育活動,舉辦不同形式的培訓班,使體育活動豐富多彩。
程義志[11]針對目前的“應試體育”提出了一種新型的體育課程設置模式構想。體育課程設置應本著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使學生養成鍛煉習慣,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終身受益為出發點。其評價標準為社會標準與個人標準相結合、結果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彈性標準。在教材的選擇上偏重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可接受性和實用性的內容。在考核的辦法上應靈活,讓學生撰寫當前體育熱點問題的自命題文章,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制定健身實施方案和寫出健身過程的監測、調整、評價等結果報告。
安斗[12]等人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考中特別指出:在豐富體育課程內容上,可大力發展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地方現有的民族體育資源,挖掘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以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同時打造和建構具有地方民族特點的體育學科體系,形成地域性品牌效應。
總之,體育課程設置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培養全面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與學生體質、健康有直接關系,而且直接影響著高校培養人才的規格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和相關學者應利用有利條件,主動探索適應學生的需要的路徑,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鼓勵在職教師學習多種學科知識,使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改革能夠順利實施,與國際現行體育教育相接和融合。
參考文獻:
[1]謝欣.“陽光體育運動”實施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6).
[2]梁述丁,荊永根.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回顧與評價[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
[3]蔡靜.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1).
[4]王麗.對安徽省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狀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
[5]張虹,高國軍.西南地區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及對策研究[J].昆明學院學報,2009,(06).
[6]王紅英,謝暉.上海市部分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現狀與趨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S1).
[7]李吉遠.人文關懷下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及優化配置[J].四川體育科學,2007,(01).
[8]趙巍,王娟娟.高校體育課程設置調查與改革措施[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2).
[9]陳穎剛.“健康第一”背景下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10]許鳳蓮,王進選.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改革構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4).
[11]程義志,吳文琪,劉建華,張軍平.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05).
[12]安斗,張偉,劉宏.對目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分析與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