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學的現狀出發,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要在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形成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應該轉變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借鑒國外成功案例,結合自身特點為我所用四個方面注意培養學生個性。
關鍵詞: 新課改 體育教學 個性培養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學生的傳統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在學習中,學生是有個性和獨立性的個體,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需要增強體育課的吸引力,讓體育課成為學生的喜愛課程之一,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近幾年,國家和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學校的體育教學,因此加大投資,增加了教學人員與場地器材配置。然而有關調查卻顯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體育課的興趣卻在減少,經常出現逃課現象。很多學生在體育課上馬虎完事,熬時間等著下課,沒有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和意識,然而在課外活動中卻表現得生龍活虎、積極性很高。低年級的學生則因年齡的差異和心理的因素,其表現要好于高年級。換句話說,學校體育造就了不少既無參加體育活動意識,又無參加體育活動能力的“體育合格畢業生”。學生為何對體育課產生了厭倦情緒?思而得之,原因不外于傳統的體育教育教學方法、模式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而減少了體育課的吸引力。體育課是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它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本體感受為主要形式,以增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可是在教學中,學校只注重傳統的技能教學,忽視學生的特點,抹殺學生的創造力,使得學生的體質沒有得到增強,也沒有改善其心理健康和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借助新課改的實施,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注重學生的差異和需求,培養學生的個性。
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個性。
一、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形成愉悅的課堂氛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興趣是人們為求積極和優先從事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相互聯系的意向活動,是個性的最直接的體現,所以在體育課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而不能使其受到束縛和制約。教師要了解學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教學內容和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愛好,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和互助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和諧、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運用情景教學,選擇一些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融入到情景中,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在體育課上,學生往往把生活中的經驗帶到學習中來,這會抑制學生的個性。例如教師可以帶動內向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注重培養好動孩子的組織紀律性。教師也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引導和轉變學生的心理,展示體育課的魅力和吸引力讓學生沉浸其中,感受體育實踐帶來的快樂。
二、教師應該轉變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成為當前的主流。教師是課程的組織者和調控者,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才能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我們倡導和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并等同于教師依照每個學生的意愿進行針對個人的教學,學生喜歡什么學什么,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尊重其想法和感受,發揮其主體作用。在廣大農村學校,由于條件限制多方面都比較落后,一名老師兼職好幾門課程的現象很普遍,這就導致在體育課上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感受,敷衍了事。隨著制度的改革,學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的樂趣和吸引力,從而積極地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創新能力。
體育教學建立在實踐之上,在整個過程中,師生一起體驗、一起收獲。只有學生真實的感受和評價才是最有價值的,體育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感受和審視自己,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是教與學的平等關系,所以教師應尊重學生,平等民主地和學生交流,不能居高臨下地進行“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只有師生合作,學生才能主動接受,表達獨立的、個性化的見解。一旦教師做到尊重學生,學生就會真正做到尊重教師,對老師產生崇拜和信任,從而提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學生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形成較好的教與學的良好氛圍。具有創新思維的體育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個性。
四、借鑒國外成功案例,結合自身特點為我所用。
在國外的教學中,老師會以活潑生動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例如:在課上播放與本科目有關的大賽視頻,讓學生在這一領域找到激勵自己的偶像,并從此愛上這門課,積極進行體育活動,加強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然而,發達國家的學校班容量小,體育器材豐富多樣,教師所需設備齊全與我國國情不符,所以我們應該因地制宜開展體育教學。在大中型城市施行多元化教學,讓學生掌握多種體育項目,例如:健美操,瑜伽,太極,排球,籃球,網球等,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附加值。在偏遠地區及教學條件較差的地方,應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讓他們多與外界接觸,了解新的體育項目。
體育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對學生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和適時的鼓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改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主體作用,使學生具有獨特的求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善于用新穎的思維發現、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上得到提升和鍛煉。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客觀地對待學生的差異和不同需求,在課堂上發揮其個性,為學生形成良好性格和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