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是人們相互溝通的最基本的手段,它不僅有表達自身意思的功能,還是人們互相傳達感情的一種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語言的溝通功能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然而,日本有80%的人覺得在敬語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了錯誤,讓人產生了不必要的誤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語言的正?!肮δ堋辈荒艿玫桨l揮。本文通過一些普通的社會現象分析這種不能發揮正?!肮δ堋钡恼Z言存在的理由,說明其在現實社會中的“功能”。
關鍵詞: 敬語 產生背景 距離美 人際關系 行動準則
人們在生活當中,通過語言的表達讓對方產生“好感”或“反感”。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把它稱作社會語言能力,也就是人們根據情況而采取合適的表達方法。而敬語在這方面的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另外,根據日本文化廳在2007年2月2日的文化審議會上發表的《敬語指南》中指出:“敬語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現實當中卻有很多人不能正確使用敬語,從而使人們的交流產生障礙,不能正確發揮語言的社會功能,甚至會對人際關系產生不好的影響。而通過1995年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日本人也沒有熟練掌握“這門日語”。說明了這種語言在現實生活中會給談話雙方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沒有發揮其溝通功能,更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感情,使語言喪失了其基本功能。但在2004年的日本文化廳《關于國語的輿論調查》中,有96.1%的日本人認為:“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敬語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在這里就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日本人會對一種經常出現使用錯誤的語言難舍難棄呢?本文就敬語所發揮的作用,分析其存在的必然性。
1.敬語產生的背景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古以來環境比較惡劣,地震、臺風、洪水比較多。這對于一個早期科技還不發達的這個國家的人來說,天氣等因素是讓人覺得恐怖的。比如“雷”這個詞日語的發音「かみなり」,而《廣辭苑》把它理解為「神鳴の意」,表示打雷是神仙弄出的聲音。這個詞到中世紀之后才被廣泛應用。而在這之前用得較多的是「いかずち」。理解為「厳(いか)つい」和「霊(ち)」,從日語漢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它表示擁有勇猛靈力的生物。還有“地震”這個單詞,在日本古代把它叫做「なまず」,它的本意是“生活在泥里的魚”,它的日語漢字是“鯰”。過去,人們認為地震是這種魚在地下引起的。它們都表現出了古代日本人對神或有靈力的生物的畏懼。面對這些自然現象,他們只有祈求神明或者有靈力的生物的庇佑。在祈求的過程中,對神明的態度就必須虔誠,使用的語言也必須是帶有敬意的。所以,對于古代的日本人來說,敬語的產生是與他們的生活,以及當時的意識形態密不可分的。而即使在現代的日本,在請求別人幫助或表示感謝的時候,用敬語來表達會給對方帶來一種“好感”,讓對方心情愉快,這與中文的“請”、“您”等表示敬意的詞語的功效相同。
2.敬語符合日本人的心理意識
日本人有“距離美”的心理意識。比如鞠躬是日本人見面打招呼的一種特有的方式。據史料記載,在江戶時代后期,打招呼的同時,進行鞠躬的動作被確定下來了。雖然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思想,但“握手”、“拍肩”等打招呼的方式卻沒有被日本人完全接受,“鞠躬”還是作為主流沿用至今。我認為這與日本人覺得即使關系再親密,也要保持一定距離才是美的這種心理有關聯的。同樣,我們在電視中看到日本夫妻睡榻榻米的時候,是一個人一個被窩,而不像中國一樣夫妻睡同一個被窩。即使到了現在,夫妻房間里有兩張床的現象也很平常,這也可以表明在日本,即使雙方關系再怎么親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敬語對人際關系的“內”與“外”的區分作用,也能夠使談話雙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符合日本人的心理要求。這可以說是敬語存在的一個客觀原因。
3.敬語與人際關系
在上一節提到了敬語的區分“內”與“外”的作用,很多人通常認為會使交流雙方的關系產生距離感,導致人際關系變得生疏、僵硬,所以朋友之間盡量不要使用敬語。在最近上演的日本電視連續劇《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中,也闡述了同樣的觀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敬語卻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人使用。比如:「クン」和「チャン」這兩個單詞。它們除了在公司里是上司對下屬的一種稱呼用語之外,在家庭內部也經常作為父母叫小孩的稱呼語而被使用。而《廣辭苑》對它們的解釋是,接在名字后面,不僅表示敬稱,還表示一種關系比較親密的昵稱。同樣在日本的普通家庭里,父母對孩子稱呼自己時經常使用「おとうさん」、「おかあさん」等來表示和子女的親密度。比如在《涙そうそう》的這部小說里就有這樣的對白?!弗瑗Ε俊⒔瘠椁袱丹螭预Δ长趣颏瑜劋い啤?、「お母さんの命は」。還有就是日本人在吃飯的時候經常說的兩句話,「いただきます」、「ごちそうさま」,以及出門的時候使用的「いってきます」、「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ませ」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我認為它們不僅不會讓對方產生所謂距離感,反而是雙方關系親密度的一種體現。所以可以說敬語與日本人的普通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4.敬語與日本社會行動準則
“注重場合”是日本社會的法則。就好像學生在面試的時候,或是日本的白領階層,即使天氣再熱,他們也會在需要的時候打領帶。而日語敬語的使用也符合這項法則。比如商務場合,即使雙方私下關系再好,但如果在談判桌上,就一定會對客戶方使用「しょうしょうお待ちください」這種類似的敬語來表達對對方的敬意,從而使談判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這同時也是符合日本社會的一種行動準則。另外,對客戶方而言,對方向自己表現出敬意,也會讓自己心情愉悅,使談判的氣氛融洽,這又符合日本人的“和”的心理。
綜上所述,日語敬語的存在是與日本人的文化、歷史、心理有關聯的。雖然在現實當中會出現“影響語言正常功能發揮”的現象,但由于其所產生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日本人的現實生活中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日本:中央公論社,1990.
[2]淺田秀子.敬語で解く日本の平等·不平等.[M].日本:雑談社現代新書,2011.
[3]奧秋義信.敬語正誤用法500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広辭苑.新村出版,第四版:P116、P553、P1637、P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