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在中學生的心里和“枯燥”等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無疑是讓學生學好數學的好方法,關鍵是教師如何創設情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 創設情境 學習樂趣
一位教育學家說:“一個數學老師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學生教的喜歡學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誘發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從初中生的心理來說,他們的學習活動最容易從興趣出發,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都與興趣緊密相連。在興趣中學習,思維最主動、最活躍,智力和能力發揮最充分。因此,每個教師都希望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盡量使他們在興趣中學習,在興趣中提高。那么如何培養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興趣能激發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意志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新課導入的好壞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筛鶕虒W內容選擇問題懸疑法或趣味導入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興趣。在講授相似三角形應用時,可一開始就設下懸念:能否不過河測出河寬,不上樹測出樹高,用一個五分的硬幣測出月亮離我們有多遠?這樣通過設疑引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知識的接受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學的是有用的數學。只有當學習材料與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才會對學習感興趣,唯有此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時,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發現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反過來激勵學生探究更多的東西。這樣既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意義,又激發了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的熱情,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架長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墻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頂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動多少米?”這是一個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價值。在教學時我沒有直接講解分析,而是讓同學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鼓勵他們猜測與探索,大膽發表見解。各組同學各執己見,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此時我適時地給同學們以點撥,于是問題迎刃而解。事實表明,只有當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的時候,才會對它真正產生興趣,只有把所學的知識真正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識。
2.開辟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數學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從勾股定理到《九章算術》,從黃金分割到優選法……一個個歷史鏡頭會讓學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奮斗的情境之中,它將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努力上進。[1]七年級數學的自然性、實用性,決定了開辟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根據新教材的提示與要求,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舉辦數學知識猜謎、小制作比賽、拼圖游戲,等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生動有趣、吸引力強,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也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的閃光點上做文章,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感覺路就在腳下。這樣他們就會興趣盎然、信心百倍地繼續追求成功。特別要給學生多打氣,多鼓勵他們,充分肯定他們的動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給予表揚,使他們的心理在表揚中受到振動,開始對學習數學感興趣。
3.分層次教學,積極評價,在體驗成功中保持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無疑會感到快樂與自豪,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促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持續的興趣。[2]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進而鞏固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學科的學習,對原有的基礎有極大的依賴性,前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如果教學某一內容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同樣的要求,布置相同的作業,則勢必造成部分同學“吃不了”,同時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分層次教學的目的就是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好的發展。分層次教學不僅指學生分層,還包括目標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輔導分層、測試和評價分層,即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上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層教學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成功,體驗發現與創造的快樂,“正是這種有所發現的歡樂,正是這種靠著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業的歡樂,乃是人的自尊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學生在成功的嘗試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實現“人人都能獲得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因而,分層次教學既是教育藝術的體現,更是達到教育的情感目標的重要手段。
4.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前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歡樂、和諧、寬松的良好氛圍里學習,師生情感融洽,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任意馳騁,敢想、敢問、敢說,從而培養學習興趣?,F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滿足后,愛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會突出出來,成為主要需要。學生都是得到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對他們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和能力的提高,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創新意識的萌發和滋長。相反,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融洽,那么必然導致學生對數學課膽怯、冷漠,漸漸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反感。
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教師要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能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越學越有興趣。
參考文獻:
[1]廖時人,朱新春.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韓永昌主編.教育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