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是一門既有系統的理論,又有熟練的操作技能的專業基礎課。要想有熟練的操作技能,不僅要有牢固的理論基礎做后盾,而且要多練習、多動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遵循理論聯系實際,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促進能力的培養,進行講練結合,具體做法如下。
一、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
該課程是機電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完本課程后,絕大部分學生要達到中級電工應知、應會的標準,全體學生要達到初級標準。針對這些要求,在授課時我始終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指導,以技能操作為目的,并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學習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措施。如“放大電路”這部分內容,在理論講授上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先講授三極管的結構、工作條件、特點,進而引出三種工作狀態,要想信號不失真放大,就必須工作在放大狀態,進一步引出放大電路組成及各元件作用,分析工作原理,等等。分析電路工作原理是難點,必須讓學生牢固掌握三極管的三種工作狀態條件及特點,并能靈活分析運用。進一步引出不失真放大信號時,必須設置合適的靜態工作點。最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分析電路工作原理,對出現的問題逐個解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加強實驗實習教學,利用實物做好演示,使抽象變形象,加深理解。
在課堂上,學生聽懂了,不等于真正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還要通過實驗實習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培養能力。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專業教學設備的優勢,讓學生從感知出發,運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圖片,使學生把已學抽象理論知識與現有實物直觀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進取心。具體做法是:我校已配備各科的實驗實習基地,在授課時,我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大多數內容的講述在實驗實習室里進行,使學生把理念知識與實物有機結合起來。在授課時,先讓學生熟悉該節課所要涉及的元器件,組成電路的元件,等等,讓學生先有一個感性認識,以便在講解時使抽象理論內容簡單化,使學生易懂、易記。這樣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使所學的理念得到了驗證,知識面得到了拓寬,思路進一步拓寬。如二極管、三極管的檢測,用萬用電表判斷其好壞和極性,在實習室,我把檢測的理論依據分析清楚,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測量、判斷,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潮,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到輕松愉快。
三、改革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教學的全過程,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計算機對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信息的處理能力,形成聲、圖、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學,使一些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概念、難以觀察的現象和發展過程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緊密結合,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強化了記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潛質,保證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自學,有利于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互聯網的普及為開展全天候教學提供了平臺?;诰W絡環境,發掘網絡教學資源,探索和研究網絡教學模式,進行網絡課程的建設,是未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我校正在對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資源、課件、實踐教學等方面開展全面的“網絡化”建設,力求能滿足網絡教育的需求。網絡課堂中開設課程介紹、電子教案、網絡課件、授課錄像、教學資源、師生討論、教師答疑、問題集錦、自測題庫、作業與習題、實驗教學指導和虛擬實驗室等多個欄目。
網絡課堂擴大了課程的受益面,通過豐富的網上軟件資源,推動了師生的互動交流,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電子教案、網絡課件和授課錄像有助于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各取所需,對課堂知識給予有效地補充;自測題庫作為學生自測練習的必備材料;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手段,進行網上答疑,和學生進行實時交流、討論,不僅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制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互的環境。
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即從最基本的單元電路入手,分析電路組成及工作原理,總結電路特點,指出電路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所存在的問題,改進電路,然后提出改進后的電路;對于改進后的電路,進一步分析其電路特點,再啟發學生思考由于電路結構的改進而給性能帶來的變化。這樣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提高的思路講解相關內容。比如講解觸發器的電路結構時,我先按基本觸發器,后鐘控同步觸發器、主從RS觸發器、主從JK觸發器,最后邊沿觸發器的順序進行教學,在分析前者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引出后一種電路形式。采用這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熟悉了相關電路的形成過程,而且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體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真正含義。
五、適當引入電子技術學史,聯系時代前沿。
電子技術學史是研究電子線路發展歷史的科學,電子線路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電子線路的新發現、新產品,都蘊含著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有序地介紹一些電子線路學史可以激發起學生了解和學習電子線路的欲望。在研究電子學史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電子線路理論的建立無法和生產、科學實驗相脫離,從而了解實驗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按照電子技術的理論體系進行講授的同時,對一些電路規律,可以從歷史的角度講述電路定律的建立過程,介紹與之相關的科學家在建立該理論時研究問題的思維路線、解決方法,把學生帶進科學家的復雜思維和艱苦創造的情境中,從而使學生了解對顯而易見的事實提出的質疑常常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是創新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路的發展也由離散的單個器件變得集成化,與之對應的電子技術的更新換代也在同時進行。因此,除了教材內容,我還根據各專業領域的新發展、新課題,結合教材內容之外,不斷地將實踐中正在使用和即將推廣使用但還沒來得及進入教材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充實到課堂教學中。這些前沿知識和技術與學生周圍的生產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這樣的課堂具有現代氣息,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研究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曉玲.淺談《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
[2]梁麗.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