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已經推行了很長時間,但是,如何做好素質教育,仍是教師們不斷摸索的課題。高中化學素質教育的滲透,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內容。其中,作業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我們可通過作業的有效布置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素質教育。本文從作業的布置和設計出發,談談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的滲透。
一、增強作業的應用性,既強化基礎知識又提高化學綜合能力。
近年來,高考逐步加強了化學應用題的考查,已在高中化學教育中有了良好的導向,培養學生化學知識應用的意識是化學素質教育任務之一。因此在化學作業中必須加強應用問題的設計,訓練學生化學綜合能力。學生解應用題是化學知識聯系實際的最佳途徑,能切實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抽象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態度,有利于學生思想素質和智力素質的形成。
二、增強學生作業的多樣性,既減輕學生的疲勞又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
傳統教學中布置的作業均為筆答解題型作業,單調的作業學生感到乏味,從而使部分學生厭惡作業,因此必須對作業單一的形式加以改進,實現作業形式多樣化。新課程向學生生活及社會生活等廣闊的時空開放,使得學生的作業天地更為廣闊,學生作業也應由“可預見的、早已生成的、封閉型的”學科作業變為“以師生共同建構、創新課程產生的新知識為基礎的、開放型的”作業。在兼顧新課程教學理念與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下,教師應在作業設計上多做探索,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性作業模式(即書面作業),設計形式多樣開放性的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的幾種常見作業形式如下:
1.閱讀作業──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科學史話”和“科學視野”等閱讀材料,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獲取信息,相互交流,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口頭表達作業──復述化學用語等識記內容(常見元素符號、原子團符號、化合價等),又如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元素周期律的記憶等。教師還應教學生學會總結規律,學會巧記,而不是死記硬背。
3.書面作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運算、簡答題或繪制實驗儀器裝置圖等。
4.實驗作業──新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提供了較多的家庭實驗和小制作等。學生通過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動手實驗,既提高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又加強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5.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從書本中跳出來,從題海中跳出來,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即為開放性作業。學校與教師可充分利用資源,舉行課外活動(興趣學習小組、競賽指導活動)、社會調查(如測定酸雨的pH值、環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調查、吸煙的害處,等等)、參觀學習(參觀造紙廠、制藥廠等化工廠的活動)等。新課程標準中對這方面提出了許多活動建議,例如: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資源蘊藏情況及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家庭燃料的選擇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燒提出自己的看法;調查你周圍的生活環境中“白色污染”的情況;調查你所在城鎮或農村的一所工廠的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分析廠址的選擇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這些課題是教師設計開放性作業時可參考的資料。
三、增強作業的層次性,既面向全體同學又發展學生的個性。
素質教育具有主體性、個體性、基礎性、發展性等基本要素。其中主體性、發展性要求作業必須有層次性,才能適合全體學生,才能滿足于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位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都能嘗試成功的喜悅,較難的問題可以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優生,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健康發展。具體做法:①對同一個問題盡可能多角度設問。設問的梯度由易到難,使學生踏著階梯一步一步探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嘗試。從教學效果的角度看,設問的多梯度性可以幫助學生發掘問題的各個方面,達到深層次認識問題的本質,從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②設計階梯形題組。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精選不同層次的題目,由易到難,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編成題組,每一組集中體現某些規律,并且這些規律在各題組中重復出現,有針對性地設置知識、方法、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使思考坡度循序漸進,恰到好處,學生每解一組題,都能親身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規律,領略到解題的意境和命題的構思。
四、增強作業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化學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多余、不足、不明確或答案不一定唯一等。與此相對的是封閉題,其特征是條件完備、答案固定。條件完備、答案固定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方面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長期過分做封閉題,束縛了學生發展思維的“翅膀”,往往形成定勢思維,這對素質教育極為不利。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增強作業的開放性,適當合理地設計一些開放題充實作業題。由于開放題往往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在求解答案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應變性、發散性、獨創性。在討論推斷可能正確答案和最優解法時,使學生能進行創造性復合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個性素質和科學思維素質得以提高,從而形成主動求知的素養。
五、增強作業的典型性,減輕學生負擔,強化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特別是高三教學)實踐體會到:實施素質教育的大敵是學生作業負擔過重,而作業負擔過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題海泛濫成災”,造成“題海戰”的根本原因在于課堂效率低、作業質差量多、缺乏典型性。為了抑制題海戰,需要將手頭的各種資料分類整理,認真篩選,精心設計,為學生布置一些典型性強的作業題,達到練一題通一類的效果。
六、增強作業的社會性,既培養化學意識又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化學與社會是當前世界各國十分關注的熱點,化學知識的綜合性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布置作業時,可適當補充一些化學與社會有關系的問題。如新產品性質判斷,環境污染原因及危害等。通過這些作業的完成,使學生能關心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識到化學給社會帶來的繁榮和一些負面影響,認識到當代人不但是科學技術的受益者,更應該是科學技術的創造者和科技道德規范的捍衛者,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總之,作業的教育價值不可低估,只要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做不懈的努力,就能實現化學作業的素質教育功能,必將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