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語文教師們共同探討的問題。作文教學是關系到學生德、智、體、美、勞方面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注意素質教育,將學生全面發展目標放在首要地位。
關鍵詞: 作文教學 素質教育 育人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是學生個性的重要表現形式。寫作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個人修養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成了時代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應該怎樣更好地將素質教育體現其中?
一、人第一,習作第二。
朱自清先生稱寫作是“生活技能的訓練,說是做人的訓練也無不可”。[1]由此可看出,育人訓練是作文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中間包含很多內容,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修養,等等,再小范圍地說就是感恩。在現在的農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掌心里,大人們對其呵護有加,從而使他們變得驕橫、自私、無情,不知道疼惜爸爸媽媽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等等。鑒于這種情況,我覺得在作文中老師應好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比如說北師大版七年級的語文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關于親情,關于父愛的《背影》,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解,我讓學生了解了父愛的偉大和父親為了兒子所體現的最自私的愛。請同學閉上眼睛,用心想一想,平時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樣愛自己的,然后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出來,比比誰的故事更能打動人。最后以習作的形式打開學生愛的心門,以命題作文的方式:《父親(母親)為我_____。前提條件是講述自己真實的事情,絕不能因為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無中生有,不能想要打動同學而說自己的爸爸媽媽為了自己獻出了生命,假如是這樣,實為大不敬。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樹立了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又使學生從中得到感悟,從而明白“汝欲要學詩,功夫在詩外”的深刻道理,使他們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寫出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字。
二、選擇典型的正面材料教育學生,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
現階段的中學生模仿能力都很強,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指導教師務必在此過程中選擇典型的正面材料,對學生進行教育。改革開放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歷史性的巨變,可喜可賀,但也給一些人的頭腦帶來了不少垃圾和陰霾。面對物欲橫流、人心浮動的社會現象,品味周敦頤的《愛蓮說》,蓮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讓我們深受啟迪。蓮花的精神,蓮花的品質,永遠是純性人的追求,它就像是那一池蓮花,花雖落了,根卻留在水里,年年會應時而纖塵不染地盛開著。學完此文,可以讓學生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進行寫作:《愛_____說》。借某事某物的特征來抒發自己的情志。再如學習《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一文,在怎樣做人方面給我們很深的啟迪:學會平淡做人。錢老為人清廉,淡泊名利。也正是這種崇高的品質,才使他能夠潛心投入科研,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錢老的人生經歷和成功,不正驗證了這些嗎?難道這些都不是我們教育學生最好的素材嗎?
三、尊重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言真情。
文章貴有真情實感,這已不是什么時髦的話題了。“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寫文章的人若無真情實感,何以能打動讀者的心呢?葉圣陶曾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2]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用真情實感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體驗。”有一次學校舉行爬山比賽,事后我要求學生就這次活動作文,要求和以往一樣,寫自己的親身經歷,要體現其真情實感。學生都一臉茫然,不知從何下筆。我以身作則,寫了一篇文章《五月的山花正爛漫》作為范文,其中的事例就是在山上發生的我和我們班學生之間的事。學生一聽就知道我沒有胡編亂造,而且從他們那稚嫩的小臉龐上,我知道他們被感動了。然后趁熱打鐵,問他們:“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困難嗎?”答案是我所滿意的,那次的作文很成功。有的老師過分強調“文貴曲”,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要求,只得去胡編亂造、生搬硬套。新課程中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革除這一寫作教學的弊端。因此,我們萬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而是應該重視綜合性活動的實踐,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寫“放膽文”。學生的獨特感受多了,“條條框框”少了,寫出的文章才更真實、更感人。
四、用評語和學生進行交流。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說:“在學校里和生活里,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導致一種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產——知識和藝術技能。要啟發這種創造性的心理能力,當然不像使用強力或喚起個人好勝心那樣容易……如果學校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工作很成功,那么……學校所規定的作業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領受。”[3]由此可見,在對于學生的作文批改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體現人文精神,給學生以鼓勵,而不是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要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批閱他們的文章,而是在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真情是文之靈魂,不管是滔滔巨浪,還是涓涓細流,只有自然而然的涌自心泉,才會引起人們心靈的回音”。更重要的是,教學生作文其實是在教學生“做人”,只有善于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言真情,才能逐步提高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塑造他們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32.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上冊):171.
[3]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VOL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