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計算機信息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 幽默 “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信息技術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與其他各門課程的聯系也日益加深。信息技術是一門必修課,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如何上得精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上好信息技術課,關鍵在一個“活”字。
信息技術教師大都有這樣的感受:學生剛接觸信息技術課時興趣特別濃厚,可時間不長興趣便消失了,學生對玩計算機很感興趣,但對《信息技術》課卻沒有興趣。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基礎完全不一樣,有的同學接觸電腦已經有幾年的歷史,甚至更長的時間,而有的同學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可能連電腦都沒摸過。學生的知識面參差不齊,學生所擁有的電腦知識的內容的多少和深淺不一樣,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上信息技術課時,部分同學認為太深,部分同學認為太淺,還有部分就根本聽不懂你在講什么,老師很不好把握分寸,容易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該如何分層次對待學生呢?教師要汲取他人的成功教學經驗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把幽默帶進課堂教學中。幽默、詼諧的語言,會使氣氛輕松愉快,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幽默則是第一位的助手。教師的語言要避免平淡,要化平淡為詼諧,增強語言的幽默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使教學過程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在七年級信息技術教學中,“鍵盤操作”是重點內容,但“鍵盤與指法訓練”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盲打”更是一項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我就想辦法在電腦上裝了一些練習打字的軟件,炫麗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興趣大增。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打字也認真多了。這樣不但給學生帶來了快樂,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七年級下冊“使用文本框插入豎排文字”的教學中我這樣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則小幽默:有一個英國人到中國來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學了一段時間以后,他頗有感觸地說:“你們中國人的祖先就是聰明,他們寫的書是邊看邊點頭,而我們的祖先寫的書邊看邊搖頭。”請大家說說看,為什么我們古人的書是邊看邊點頭呢?學生回答:“因為古書中的字是豎排的。”我接著說:“前幾節課,我們輸入的文檔都是橫排文字。在我們編輯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時,如果我們采用豎排文字,將會產生一些特殊的效果,給文檔增添古樸典雅的韻味。這節課,我們先一起來學習如何使文字豎排。”這個幽默風趣的小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效果也非常好,學生都能順利地插入橫、豎文本框。
我在教學中,往往借助于聯想,利用機智、含蓄、詼諧的語言,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引人發笑而給人啟迪。一次下午上課,我已走上講臺,部分學生還昏昏欲睡,我沒有訓斥他們,而是煞有介事地說:“計算機‘死機’(計算機術語)了嗎?讓我們重新‘熱啟動’(計算機術語)吧!”學生樂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了起來。
另外,每次上計算機課時,總會有一些聰明的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在上機時總想千方百計地顯示自己的能力,比如改變設置,將圖標移動或者設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決不好這類問題,則不但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為了把這些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時機請這些學生介紹“經驗”,然后我點撥引導。這樣不僅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轉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了學習信心,并且激發了聽講學生的求知欲。
經過短暫的實驗,效果還是不錯的,但也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一遍一遍反復練習,形成思維定勢后才能掌握。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好教學環節,創設意境,引導學生走進新課,課的效果才會很好。
我們要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觀察,代替學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所以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采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再單純地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注重結合學生的經驗,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幽默是一種藝術,一種力量,一種深沉的善意,課堂上多幾分幽默,學生就會多幾分熱情,課堂氣氛輕松愉快,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就會更加和諧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黃波.戀上你的課——幽默教育.教師魅力四射的秘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微.不幽默.你就別做教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