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的素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的,會給歷史帶來的巨大影響。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人類已跨入21世紀,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有些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對“學困生”的素質教育。對“學困生”進行素質教育應著重從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實踐技能教育、創新意識教育、合作能力教育等多方面切入,以全面提高“學困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學困生 素質教育 自信心 創造性思維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認真持續地聽課,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遲緩,跟不上,產生厭學情緒;平時學習中對于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做題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較大,不敢去請教老師與同學,怕被人譏笑,日積月累,覺得數學難學,成為“學困生”。總之,是因為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差,動手能力不強,沒有自信心,更談不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要想提高“學困生”的整體素質,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對于“學困生”進行素質教育,首要任務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教育他們做一個守法公民,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同時要求他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培養他們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學困生”之所以學困,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奮斗目標,沒有學習動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因此,要在學生中以比爾蓋茨、張海迪、徐虎為榜樣,談理想,講信念,使他們胸懷崇高理想,樹立遠大目標。
二、要耐心細致地疏導,增強學生的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那個正確目標。[1]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要轉變觀念,正確地對待“學困生”,認真分析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意識地偏愛“學困生”,允許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反復,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學困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受到鼓勵相當少,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鼓勵肯定他們的進步,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學好數學,克服“用自己的思維和認知來代替學生的思維和認知”的傾向,樹立起“要教就要使學生掌握”的觀念,糾正過去“教的好不好不是教師的責任,至于學的好不好則是學生的責任”的觀點,多從自己教學方面尋找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
三、激發學習興趣,變厭學為樂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痛苦的學習,是沒有效率的學習。許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一提到學習就頭疼,一提到學習就產生畏難情緒,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要培養學習興趣,可以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各種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寓學于樂,可以從最簡單的操作實驗開始,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習興趣,開創學生主動學習的局面。
數學“學困生”由于在學習中屢遭失敗,使他們的心靈上受到嚴重的“創傷”,有的學生自己認為他不是“學數學的料”,甚至失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要克服這種心靈深處的“創痛”,最好是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做到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
(1)低起點。由于學生基礎較差,因此教學的起點必須低,整體上以加強數的計算為起點,將原有的內容降低到學生的起點上,然后進行正常的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低起點”的方法。
以課本教材中較容易接受的知識引入作為起點,如“正數與負數”、“直角三角形”的內容,按教材中的引入法為起點。[2]
以所教內容的最基本、最本質的東西作為教學的起點,如在“同類項”教學中,將原教材概念,分成兩個步驟進行教學:先討論“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數相同,找到相同點,便于學生掌握這一知識。
從學生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識、例子作為起點,通過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類比進行教學。“解析式”可以與“解方程”進行類比,“分式”可以通過“分數”、“相似形”可以通過“全等形”進行類比教學。
(2)多歸納。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給予學生多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條理性。在“無理方程”的教學中,歸納出解法:去分母法;換元法。對于換元法歸納出兩種常用方法:完全平方型;倒數型。又如在“三線八角”教學中,由于圖形較復雜,學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可以總結出同位角找字母“F”,內錯角找字母“Z”,同旁內角找字母“U”。只有不斷地總結學習,才有創新和發展。
(3)勤練習。由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單調不變的教學模式易于使其注意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分散。教學中將每節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目標、提問、聯系、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這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事實證明: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中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等現象就大大減少了。
(4)快反饋。學習困難的學生由于長期以來受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多次反復。這里的“多次反復”就是“多次反饋”。教師對于作業、練習、測試中的問題,應采用集中、反復練習,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等手段進行反饋、矯正和強化,同時還要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及時調整目標要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手段。由于及時反饋,避免了課后大面積補課,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可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又可以通過信息的反饋進一步校正或強化。
四、加強合作,變個人努力為團隊精神
“學困生”由于成績差,總覺得低人一等,他們不愿與人交往,不愿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別人袒露,于是就會出現閉鎖心理。因此我們要講清合作的原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共同研究、討論問題,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在活動課上將學生分成小組,讓每一個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計劃擬訂、探究研討,共同克服困難,完成活動任務。組織課外學習小組,課外作業小組合作完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辦數學手抄報,培養他們的分工協作能力。
教學——這是交往的特殊變體,教學是有知識經驗的人與獲得這些經驗的人之間的交往。[3]一位名人說得好:“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手里還是一個蘋果;一種思想換一種思想,腦子里就會有兩種思想。”在排座位時,讓優秀學生和學困生搭配同桌,便于課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課后“一幫一”,這也讓他們真正體會、明白了“比、學、趕、幫、超”五個字的新內涵。比,不但比知識,還要比速度質量。要同別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學,要有方法,有目的地學。趕,要向著自己的目標趕,去努力奮斗,從哪兒倒下就得從哪兒爬起來。幫,就是互相幫助,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進步。超,就是超越別人,超越自己。
五、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變呆板的學習為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發明或發現一種新的反應方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都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實現的。[4]數學學困生一般不愿意自己動腦筋,一切知識總是老是硬性“灌輸”,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抓住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一特點,運用創造原理,引導學生遇到問題如何觀察、分析、思考和訓練,創造成功的體驗,采用了“問、想、做、評”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1)問:就是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嘗試新的解題方法。
(2)想:就是“思考”,鼓勵學生思考、想象,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3)做:就是“活動”,運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從“做”中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方式,如讓學生看書自習、動手操作、洞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談,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變化過程,從而讓學生將思維過程展現出來。
(4)評:就是“評價”,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看到自己又進行創新、創造的能力,增強創造的自信心和決心。
總之,任何事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學困生”只是相對的,充分運用數學心理原理來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心,課后加強個別輔導,扶正他們已“扭曲”的心理,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讓每一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姜菊.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J].教師教育,2004,(3):19.
[2]郭成,陳紅.試論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1999,(9):48-52.
[3]張建.教學交往的策略[J].教師教育,2004,(3):18.
[4]王振宇.心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