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南澗彝族“跳菜”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彝族傳統文化“跳菜”。“跳菜”具有較強的獨有性、民俗性、原生態性、活態性、群體性等民族傳統文化特征,建設與發展工作應注重“文化自覺”意識養成,在營造“文化生境”、建立長效機制、健全管理和參與體制、產業綜合化發展、“非遺”申報、教育引導等方面不斷創新和拓展。
關鍵詞: 南澗彝族 “跳菜” 文化特征
1.南澗彝族“跳菜”現狀審視
1.1南澗彝族“跳菜”的表現形式
南澗彝族“跳菜”是云南南澗彝族自治縣一種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民間舞蹈。據史料記載,公元800年《南詔奉圣樂》書中所說的“抬菜舞”,經千余年演變,發展為現今的南澗彝族“跳菜”[1]。南澗“跳菜”的套路可分為“宴席跳菜”和“舞臺跳菜”兩類[2]。“宴席跳菜”根據抬菜的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跳法可,見表1。
“舞臺跳菜”又分可再分為“表演跳菜”和“廣場跳菜”兩種。可見表2。
類并不是單一的,每種跳法都有一定的難度和獨有的特點,南澗“跳菜”的表演者,通常都穿著彝族節日盛裝,也可根據舞蹈節目的需要適度夸張,但又不失“土而美”的本色。演出中常常采用“揉、狂、猛”遞進的藝術手法,融傳統的“跳菜”、“十二獸神舞”、“打歌”、“啞神之舞”等為一體。“跳菜”音樂始終保留彝族“自吹自唱”的風格,并把南澗近幾年來音樂創作成果中最有影響、觀眾最為熟悉、傳播最為廣泛的優美曲調融入其中,使之更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親和力、感染力。
1.2南澗彝族“跳菜”的保護發展現狀
2008年6月,南澗“跳菜”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南澗縣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南澗跳菜)文化藝術之鄉”,在此之前南澗彝族自治縣就已經做了大量的挖掘與保護工作[3],見表3。
南澗縣對“跳菜”的挖掘與保護做了較大的努力,南澗民族民間跳菜隊曾先后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比賽906場,觀眾達632.5萬人次,從而使南澗“跳菜”登上了大雅之堂,其影響遍及海內外。
南澗舉全縣之力,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縣域經濟增長點來抓,全力打造南澗獨有的彝族民間民俗——“跳菜文化”和“跳菜經濟”。首先,全面推廣和普及“跳菜套路”,抽調大批民間跳菜藝人深入機關、學校、社區和農村培訓跳菜,形成村村寨寨學跳菜的良好氛圍;組織專業隊伍編撰“彝族跳菜廣播體操”在各中小學作體育必修課推廣;在縣職業技術中學成立跳菜培訓中心,開設民族歌舞中專學歷教育。其次,南澗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用于精心創作和編導“跳菜節目”,爭取出精品節目。再次,成功組織和舉辦“跳菜藝術節”,把一年一度的“火把節”依法確定為“跳菜藝術節”。最后,科學策劃和申報“跳菜之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南澗縣委政府先后命名了無量鄉等8個鄉鎮為跳菜打歌民間藝術之鄉,瓦折村委會等40個行政村為跳菜民間藝術村,羅文貴等32戶為跳菜世家,羅家富等36戶為音樂世家,成立“南澗跳菜藝術團”,由藝術團全權負責跳菜藝術的繼承、發揚以及對外交流工作。南澗“跳菜”經挖掘整理和精心加工之后,已從山間田園跳到廣場都市,從鍋臺飯莊跳進了藝術殿堂,充分展示出東方人的幽默詼諧,是舞動著的人體藝術[4]。
2.南澗彝族“跳菜”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分析
2.1獨有性
南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跳菜”是南澗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飲食文化,它把粗獷豪爽、古樸生動的民間藝術亮點融會其中,堪稱“東方飲食文化之一絕”[5]。南澗“跳菜”由衷地表達著彝家人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一片深情厚誼,和彝家人火一樣的熱情。
2.2民俗性
“跳菜”是彝族舉行喜慶、婚禮、喪事等活動之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相傳這是古代彝族人敬奉帝王在宮中表演的一種舞蹈藝術,后來慢慢流傳于民間,成為彝族民間藝術之獨秀,飲食文化之奇葩。彝族村寨,逢喜事,以“跳菜”助興,遇喪事,以“跳菜”化悲。男子剃光頭發,親自下廚,舞著托盤,跳著上菜,令人眼界大開,食欲大增。此外,南澗縣蜜螞郎村的《十二獸神舞》和蓋瓦灑村的《啞神之舞》等文化與彝族打歌,均屬“跳菜文化”大圈的派生物,其推崇的面對死神而友愛相幫的精神,與“跳菜”“天人合一、不畏艱險、與天地同存”的原始宗教精神是一致的,都遵循了融會人與事、親與仇、友與敵、古與今、美與丑、生活與生命、平凡與偉大的道教原則。
2.3原生態性
南澗“跳菜”起源于原始母系社會,盛行于唐朝民間。跳菜雅稱“奉盤舞”,俗稱“抬菜舞”。野風所撰《定邊紀事》記載:“跳菜”藝術源自彝族原始宗教——古道教文化,曾是原始母系社會時期狩獵與戰慶活動過程中的進奉行為。野風認為:“原始跳菜即‘母虎日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前約9000—6300年之間;‘十二獸歷’則在公元前約7000—4300年之間。”[6]
2.4活態性
南澗彝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擁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并沒有具體的語言文字,南澗“跳菜”盛行于唐代,傳承埋沒于民間,發掘發展于當今。經文化藝術工作者研究和發掘整理,現在經常可見和比較有名的跳菜節目有《跳菜情源》、《火戀彝鄉》、《十二獸神舞》、《彝族打歌》、《啞神之舞》等。“跳菜”被譽為南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隨著南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傳統跳菜藝術經過發掘、整理、創新,逐漸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成為南澗縣的一張靚麗名片。
2.5群體性
彝族“跳菜”是一種獨具民族個性的、方便易行的自娛自樂和有健身功能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舞臺上表演的跳菜,演員通常在20人以內,要求舞蹈動作細膩,調度花樣頻繁。而廣場跳菜演員少則40人,多則可達上千人,注重大色塊、大氣勢和整體藝術效果。“舞臺跳菜”情趣健康、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醇厚的民族風味,反映出云南彝族愉快、明朗、樂觀、好客的性格和對生活的贊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