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師比較關注的問題。當前農村學生的寫作興趣較低,寫作能力低下,針對此現狀本文提出了模仿的重要性,探究模仿寫作的方法和內容,旨在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作文教學 農村學生 寫作水平 模仿
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作文課難上,學生的寫作興趣難培養,寫作水平更不易提高,尤其是對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寫作就是他們心頭一塊傷疤,每每觸及都會痛徹心扉。盡管他們有無比堅強的意志能將數理化學得很好,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將知識背誦得滾瓜爛熟,但是一聽說上作文課便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寫出來的作文也常常枯燥乏味。盡管作文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重頭戲,但大多數農村學生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我認為針對農村學生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的寫作問題,應鼓勵他們大膽地模仿,在模仿中期待突破與創新。
一、明確模仿的概念
呂叔湘先生曾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張志公先生也說:“作文……模仿是第一位的。跳過模仿是很難把文章寫好的。教師不鼓動學生模仿,逼著學生自選,或是學生本身拒絕模仿,憑空跳到‘創新境界’,結果往往是陷到苦境,很難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可見模仿對于中學生的寫作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們應鼓勵同學們接受模仿,學會并善于模仿,活躍自己的寫作思維,以提高作文水平。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模仿,照某種現成的樣子學著做。”注意,模仿不等于抄襲。模仿是照著樣子做,抄襲則是完全照搬;模仿是中性詞,抄襲則是貶義詞。比如,中學生正處在學習和模仿階段,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塑性強,但由于心理不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模仿是一把雙刃劍,模仿得好,對他們的學習會帶來很大裨益,模仿不當,則會給他們帶來諸多弊端。所以教師有責任讓學生明白模仿,學會模仿,善于模仿。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訓練,從仿詞仿句開始,讓同學們了解模仿,熟悉模仿,學會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二、掌握模仿的方法
模仿有其方法可循,這些方法是架通范文與仿寫文的多種橋梁,根據模仿的需要來選擇,例如有人可專門研究名家是如何開篇,如何收尾;有人可重點關注名家筆下的人物是如何出場;有人可以專門搜集名家筆下典型人物的肖像、語言描寫、心理刻畫……日積月累就形成了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點。
模仿的第一種方法是取意法,即模仿范文內容寫文章。它含有三種情況,其一是范文里寫什么,仿寫文就寫什么。如以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為范文寫《家鄉的杏子》,要求以“杏子”為說明對象組合材料,仿照范文的主要思路進行說明。其二是模仿范文的主要精神內容。如以朱自清的《春》為范文寫《春的腳步》,描繪大地回春、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春的活力帶給人的以希望和力量。其三是改換范文的角度,仍然選取范文中的材料來寫。如以課文《祝福》為范文寫《祥林嫂的故事》,全部用正面描寫的方法刻畫一位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婦女形象。
模仿的第二種方法是仿形法,即模仿范文結構、表現手法和句式特點等形式來寫自己的內容。它含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全仿法,從整體上模仿原文的形式。如寫《我們應該為什么而活著》就可全仿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的結構布局,先開門見山地回答命題,中心部分進行具體闡述,最后加以總結,寫出自己追求的人生準則。如果能夠寫得樸實自然,“舊瓶裝新酒”,富有新意,就會是一篇較好的仿寫文。其二是點仿寫,只模仿范文的一兩點寫法。點仿的范圍很廣,句式、段落、開頭、結尾、聯想、觀察、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各種手法都可取其一點而仿之。
三、拓寬模仿的對象
除了模仿名家名作外,向自己身邊的同學取經更是切實可行的一條捷徑。教師首先要摸清本班學生的寫作特點,每班都有幾位寫作尖子,以他們為切入點,重點培養,經常宣傳他們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讓他們先動起來,以此激勵廣大同學模仿趕超。幫助同學們樹立“特點第一”的觀念,尤其是批改作文時,我總要在有特點的地方加上特別的標注,并且在發展等級分上體現出來,這既是對他們的肯定,更是對他們的引導,同時也便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模仿。
四、重視課文的模仿
文章的閱讀有三個層次:讀懂文義,評價是非,最后則是善于從中模仿、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在日常學習中,有些同學對課文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理解文意的層面上,總是不自覺地將課文拋諸腦后,然后抱怨自己可以模仿的好文章太少了,費盡心思去尋找一些諸如《高考滿分作文選》、《優秀作文大世界》之類的參考資料。這種做法顯然是舍近求遠。我們的課文絕大多數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特點鮮明,規范性強,只要用心揣摩、仔細研究,就可受益無窮。所以講授課文時應注意挖掘對寫作有幫助的東西以便模仿。例如《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一文有許多可取之處:結構規范、語言樸實、對比鮮明、例證通俗、類比自然巧妙、喻證形象貼切……但一想到不久前在一篇主題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作文中,全班五十六位同學竟然只有一位在文中用了一句不起眼的比喻句,于是我把比喻論證作為這篇文章的重點來分析。我的分析引導加上課文的示范效應,很快就起了作用。充分挖掘課文的價值加以模仿利用,一課一得,日積月累,那將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入乎其中”,方能“超乎其外”。
基于以上幾點,我認為農村學生要想盡快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就要從模仿入手,不斷充實自己。明確模仿的概念,明白模仿不是簡單的依樣畫葫蘆,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有所創新,最后寫出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好文章。列維·施特勞斯說:“千萬不要想象我們能像噴泉一樣創新。‘新’必須長期醞釀才能成熟,才能在約束中錘打出自己的道路。”掌握模仿的方法,明白模仿與借鑒正是這樣一個長期醞釀的過程。激勵學生博覽群書,培養學生敢于模仿的精神,再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導,給他們表達的自由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會樂于作文,樂于表達,讓作文也成為農村學生表達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讓作文教學得以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