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的設計要科學、合理,就要全面遵照《語文課程標準》,高度關注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注重新課程課堂氛圍的設計,做到氣氛和諧、輕松;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多樣化,做到盡量照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使設計做到有的放矢;善于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和視角去評價學生,從正面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以促進所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發展;設計也應是課前的教學構想,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應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改革、創新,使其更有效地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 新課程 語文教學設計 五個方面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已經十幾年了,在此過程中收獲頗豐,以下從五個方面談談我在此過程中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設計的體會和感受。
一、教學注重課堂氛圍的設計
新課程方案強調教學環境的設計,所謂環境,除了物理意義的存在外,還有心理意義的存在,同樣的實物展示,同樣的教室布置,對不同的學生而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從這個角度說,也可以講“境由心造”。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氛圍應該是一種學生有安全感,思想很自由,氛圍很寬松的。這就要求教師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唯此,學生才敢想善想、敢說善說、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實現有效學習。
二、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因此,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起碼是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如討論、實驗、觀察等,是十分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要實現每一位學生的有效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因人施教,至少也應該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的教學安排,讓那些沒上課已能完成作業的學生或上了課卻完全聽不懂、看不明白新課內容的學生也有事可做,也能在課堂上學到新東西。越是高年級,越應主動考慮不同水平與不同追求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先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
三、學習方式的設計要多樣化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特別是在統一活動設計中,要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因為在學習碰到障礙時,有的學生喜歡問老師,以求快速解決問題;也有的學生情愿自己多想一會兒,或者通過查詢、討論來解決;還有的學生則要求暫時放松一下,讓紛繁混亂的思緒稍稍平靜一點以求得直覺的幫助。所以,要努力給學生自由,要讓他們有機會選擇方法,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大聲讀、默讀、小聲讀、快速讀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詞(查字典、看注釋、問老師等)。當然,在大班額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每個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是有限的,加上學習進度與考試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似乎難以給學生太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在設計教學時,還是應該多關注這一問題,因為這是追求教學實效并節約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四、設計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學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完善,評價亦是如此。因此,新課程倡導促進學生發展性的功能,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對學生評價的發展性功能的重視,意味著對學生評價不僅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設計中,教師們要善于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和視角去評價學生,從正面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以促進所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由單一的師評轉向多元化的互評、自評等形式,讓全班學生都參與評價,營造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交流與協商的氛圍,實實在在地為學生提供“診斷”,有利于學生在獲得不同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認識和改進自己。如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學生有感情朗讀后,讓他人進行互評,在評價與被評價中發現優缺點,促進了所有學生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五、設計應是課前的教學構想
教學設計應該是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施工藍圖要十分細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雖然在建設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煩惱,但它畢竟要求按計劃施工,教學則不然,教學設計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規劃主要發生在不同學生頭腦中的事情,即使教師進行了深入調查,也無法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步驟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設計得越具體、越周詳,有可能需要改變的就越多。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放棄了寫詳細的教案。但課前他們在依據自己對學生知識、經驗、思維習慣、學習方式等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進行了具體的、充分的設計與構想,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
當前,我們應該對教學設計有一個新的全面的認識,這里所說的教學設計其實就是一種教學構想,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師在設計時以問題為核心,在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閱讀、講解、點撥,然后再激發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留有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發揮的機會。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關心實施步驟,環環相扣,教學設計就沒有多少機動的余地(機動時間過多無法安排),教學活動就會過于緊張,很難針對現場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整。因此,教學設計應該向構想靠攏。但這也并不是不允許教師有些細節的設計與考慮,因為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預案,把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設想想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多一點,多想一想可能發生的問題與可以采取的對策,是很重要的事。這種預警式的構想越多,越貼近實際,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就會越主動,在變化面前就會越應付自如。
由于教學設計對新課程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有依附性,因此我們要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設計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改革、創新,使其更有效地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7.
[2]朱芒芒主編.初中語文——創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3]周勇,楊明全編著.新課程下的——評價觀與評價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