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新課改提倡教師對現成的教材進行再加工,數學教材加工盡可能做到生活化、問題化、操作化,把教材用好用活。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材 使用策略 生活化 問題化 操作化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新課改提倡教師對現成的教材進行再加工,提倡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新理念,尤其是數學教材,概念、法則、解題方法多以知識點的形式呈現。我們在教學時,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要求,對教材作出相宜的“剪裁”,對教學內容進行增、減、改編、重組,才能真正做到把教材用好、用活,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生活化策略
數學源于生活,我們在處理教材時,盡可能把教材中的數學問題還原成生活問題,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相一致。比如“9+2=11”,這道計算題,我們單純依靠小棒、圓片、方塊、手指等工具,一樣能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但是如果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入手,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相信學生會學得更好,更有意義。事實證明如此,我們可以通過設計生活故事,或是一個具體的生活情景,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從生活問題中抽象總結出數學規律。這樣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不是深不可測的枯燥的學問,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數學用于生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時,學生能夠“領悟”出數學的應用價值。生活處處皆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聯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在學生理解了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后,我讓學生想辦法算一算教學樓前的大黃桷樹的橫截面積是多少。經過討論,大家想出了辦法,然后讓他們去實際操作,他們迫不及待地來到操場上去量,去算,不一會兒就算出了黃桷樹干的橫截面積。學了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后,我讓學生估算學校與家之間的距離,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學生不但更好地掌握了解題方法,而且通過動手操作提高了應用能力,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數學生活化”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生活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同時,應用數學知識驗證、解決生活問題,在生活與數學的交替中,才能真正把握數學生活化的真諦,真正把“數學生活化”這一課改理念落到實處。
二、問題化策略
就是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有核心價值的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索、實驗、合作等活動,憑借學生自己的努力對問題“求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判斷、推理都必須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將教材問題化。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利用數學轉化思想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面積來計算?這個問題就是這堂課的魂,學生動手操作、交流匯報、公式推導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整節課都是學生在展示、在交流,老師成了組織者與引導者,但學生扎實地學到了知識。新課程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學習的樞紐,有了問題,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在思考“求解”的過程中更能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考更深入。
三、操作化策略
就是把教材知識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操作活動。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參與知識的獲取的過程。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弱,對教材文字、圖片展現的概念、性質缺乏具體的感性認識,理解往往不深甚至有偏差。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能澄清一些錯誤認識,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操作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邊操作邊口述,在操作過程中,學生一般學得積極主動,興趣較濃,活動結束之后,大部分學生對活動的過程也印象深刻,同樣利于學生回憶操作過程,口述操作經過,語言表達清楚了,思維也就清晰了。如教學“倍的認識”,首先指導學生把6根小棒2根2根地擺,3次擺完,6根小棒里有3個2根,6根就是2根的3倍,抽去具體的物,剩下數的關系:6里有3個2,6就是2的3倍。至此,學生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語言、思維在操作中均得到了訓練。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最為重要的物質載體,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實施者,要深鉆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把教材用好用活,讓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