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關鍵詞: 中高年級學生 兒童文學 課外閱讀 有效指導
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綜上所述,學生的閱讀能力隨年齡和學習階段而逐步提高,不論從國教標要求來看,還是從教師、學生的培養目標,家長的愿望或是社會發展需要來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面擴展都不能依賴課堂上點滴地汲取,而是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提供一個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成長的平臺,這里講的不單滿足于課堂上的課本閱讀更是課堂上閱讀的延伸,即是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教與學的過程,大多先易后難,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應從閱讀簡單的兒童文學開始培養。
二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延伸閱讀面,就必先從兒童文學的作品啟蒙形式分類來做區分。兒童文學作品從閱讀形式上說:有圖多字音少、圖文并茂含拼音、圖文并茂不含拼音、由單純的文字組成等。《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大點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三之二關于閱讀指導意見中所述,中高年級閱讀目標(3、4年級)節選(閱讀)要求第5,能敘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第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第10,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而(5、6)年級節選閱讀要求目標第3,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第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在交流中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第11,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大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所以中高年級的學生在選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外閱讀作品時,應該以圖文并茂不含拼音或由單純的文字組成的兒童文學作品為首選。但聚焦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在如何科學有序地組織兒童文學課外閱讀活動,優化閱讀環境,豐富小學生兒童文學閱讀內容和提高小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質量等方面還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就其課外閱讀活動的具體實施而言,當下小學生課外閱讀活動在讀物的推薦,閱讀目的的確定,閱讀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而根據課標要求,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及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鞏固語文課堂知識,強化語文基礎訓練服務的課堂教學延伸。
三
既然不論是課標要求還是現實要求,其主要性都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們在兒童文學課外閱讀能力延伸的這一課。如何做到有效指導?
(一)作品的選擇
由于學生知識閱歷少,生活實踐經驗貧乏,對市面上的兒童文學作品難分良莠,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在相應的各年級中開設課外兒童文學作品選擇學習輔導課,向學生講述我國及世界上杰出人物故事,以他們為榜樣,組織學生列出家中所有有關兒童文學的作品名錄,并請家長協助完成。教師將學校圖書館所有涉及的相關作品名錄公布并張貼班學習欄中,鼓勵學生選擇目錄中的作品加以學習。尤其是名著,教師要加以甄別與注釋或簡介內容,提高學生將其選為閱讀對象的興趣。
(二)有效的吸收途徑
良好的氛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持續參與、有效參與課外閱讀活動,養成有良好閱讀學習習慣,主動參與課外閱讀學習。
1.積極參與。從學校到家庭到書店(關于電視、電影、網絡等我們無能為力加以甄別的不在此內)等都做好宣傳引導,尤其學校宣傳與班級引導工作要細化,深入學生的心靈。家庭要積極配合參與,購買學生感興趣的并適合當下學習的書籍,滿足其課堂外的求知欲。
2.持續參與。學生的持續參與學習和學校、家庭的持續配合的工作是分不開的。學校在開展和宣傳此活動時在做法上應制訂三五年的校園內學生兒童文學作品課外閱讀這一專題活動計劃。班級也要做個一兩年的計劃(現在班級教師大多是跟班上,這是推行此計劃的有保證)。學校或班級難持續參與的關鍵在于不能在書籍方面及時投入和更新,或者教師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并幫他們解決,不能做好學生讀書筆記的評注跟蹤工作,學生先積極參與后來不能持之有效地做下去。
3.有效參與。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不可低估的,我們在分析所謂如何培養時,不如多想一想,如何讓他們多有機會參與進來,多些機會讓他們選擇喜歡與不喜歡的東西;多創造一些機會讓他們能做到力所能及做的事和他們有關的活動:如要求他們在家里自己給自己設置一個書籍收藏架;給自己做一個書籍收藏章、閱讀章、心得評注冊、做好影像資料收集等有利于鍛煉他們動手、動腦能力的工作,并且拿到班上進行評比和推廣或者建議學生們互相到家中進行訪問觀摩學習。班級里組織學生貢獻智慧創建實體圖書角,由專人負責,輪流到校圖書館甄借好書以供班里同學分享;一來提高學生選擇閱讀書籍能力和開闊閱讀視野,二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三來綜合考慮各個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同的情況。教師每天應安排固定時間,有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和學習摘抄、評注的時間。學校應長期不懈地宣傳和舉辦一些書畫比賽,名詞名句摘抄比賽,話劇表演等有效的舉措,讓讀書(尤其課外閱讀活動)深入人心。學校應鼓勵學生到鎮圖書館吸收更多,更好的各類文學作品的養分,并在相關方面上提供方便幫助。
(三)指導的方式
學生是具有獨立性和持續學習性的特有生命體。在他們自己的認知和情感世界里,有不盡相同的思維和邏輯概念。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尊重他們在富有個性的認知和情感驅使下選擇的單純行為方式,也教育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在提高課外兒童文學的閱讀的能力時,必須慎重而為,不能過度地把“管、卡、壓”作為立足點和基本手段,否則會使學生覺得處處壓抑,不能自由學習,心理上甚為苦惱,就必與我們的方針背道而馳,事與愿違,成效甚微。
我們提倡的模式在于“指”和“導”二字。“指”在于教師提供自己的從小到大的在這方面的學習經驗或者讓學生家長也參與傳授這方面的知識,不一定長篇大論,寥寥數語也甚是珍貴。如果教師、家長能率先示范或率先平等與學生交流各自心得,學生就必認為有趣,可模仿習之。“指”在于學生的互動,畢竟學生學習的環境多與同學在一起,他們之間多成為朋友、好同學,甚至好知己,他們的說話分量有時甚至超過教師、家長或其他長輩,如果讓他們之間互相指正,就更能提高。“導”必須尊重他們在富有個性的認知和情感驅使下選擇單純的行為方式,也教育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現實社會中良莠難分,成年人也難免選擇錯誤,我們不能因此因噎廢食。我們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真正喜歡讀的書,看的雜志,大膽發表自己的心得,站在他們認知的基礎上來看,任何過失的心得、言論均無對錯之分,只有教師在這種情況見縫插針積極引導他們走出誤區。如發現有的學生因個人能力的差異而選擇有暴力傾向的書籍或有陰暗面的書籍,我們不必大驚小怪,而要鎮定下來,多與他溝通,多分析其家庭背景,從而從思想上,行為上引導他們逐漸棄去不良的思想。
有效指導中高年級學生兒童文學閱讀的研究,其根源不能偏離教學大綱要求,不能偏離學生學習知識成長的規律,教師在指導中不能偏離處處有學問的原則,而應圍繞合乎目前學生年齡成長、心理成長、學識增長,視野逐漸開闊的規律進行輔導、指導學生。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