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聊是個體由于知覺到生活無意義而產生的負性情緒體驗,它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各種社會心理功能。目前,有關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學業(yè)成績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研究已經揭示了無聊的負性作用。但是,無聊領域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和相關研究層面,概念定義尚沒有完全統(tǒng)一,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和完整的模型結構。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深入探究無聊的作用機制,并制定有效的干預方案來改善人們的無聊狀態(tài)。
關鍵詞:無聊;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應對策略
分類號:R395
1、引言
無聊(boredom)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活動缺乏和興趣喪失所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中國古代,無聊意味著心情郁悶、精神空虛,被看作是一種沒有意義而令人生厭的狀態(tài),例如漢代王逸所描述的“心煩憒兮意無聊”。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無聊被認為是靈魂干癟(dryness of the soul)的倦怠(acedia)狀態(tài),為基督教義上一項重要的罪孽。從17世紀開始,無聊則更多地被當作是一種對生活的厭倦現(xiàn)象,Voltaire就曾經形容無聊是人們生活中最糟糕的狀態(tài)之一,Albert和Kafka也認為無聊是個體存在無意義感并對生活漠不關心的一種狀態(tài)(Kuhn&Healy,轉引自Martin,Sadlo,&Stew,2006)。
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的無聊感伴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出現(xiàn)激增,這一主題開始被納人心理學研究的范疇。大量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身處重復、單調、壓抑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人們頻繁地體會到無聊的感覺fBergstein,2009;Binnema,2004;Brigid,Polly,&Kerr,2010;Brittonl&Shipley,2010;Danckert&Allman,2005;Farmer&Sunderg,1986;Fisher,1998;Sommers&Vodanovih,2000;Svendsen,2005)。而長期的無聊體驗將會導致個體的注意力渙散,從而造成各種認知錯誤的產生和認知需求的下降(seib&Vodanvich,1998;Wallance,Vodanvich,&Restino,2003)。同時,無聊感的產生常伴隨有抑郁、焦慮等各種負性情緒的出現(xiàn),是一種消極的獨立的復合情緒,將嚴重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Goldberg,Eastwood,Laguardia,&Danckert,2011;Tsapelas,Aron,&Orbuch,2010),Brittonl和Shipley(2010)甚至提出了“無聊致死”的口號。此外,無聊感還通過消極的認知和情緒對人們的行為起到負性的調節(jié)作用,致使個體產生各種社會適應不良行為(Dahlen,Martin,Ragan,&Kuhlman,2004;Daschmann,Goetz,&Stupnisky,2010;Sommers&Vodanovich,2000)。因此,只有正確的認識無聊現(xiàn)象并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才能夠幫助現(xiàn)代人更好地解決它所帶來的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2、無聊的概念
無聊的概念自古有之,它是人們平日生活中最為熟悉的字眼之一。但是在心理學領域,無聊的定義卻并不一致,研究者們從“病理”、“認知”、
“情緒”、“意義”等多個角度對“無聊”進行了闡述,尚無統(tǒng)一的結論。
20世紀初,企業(yè)員工的消極怠工引起了心理學家們對單調乏味工作的研究。Davies指出無聊狀態(tài)類似于心理疲勞(mental fatigue),為長期重復工作所引發(fā);Barmack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的無聊感類似于睡眠感(sleeplike feeling),是低喚醒狀態(tài)和動機缺乏的產物,使用興奮劑并提供額外報酬可以有效減少重復性工作所產生的無聊癥狀:Fenichel認為一般性無聊常伴隨有明顯的無目的性,是人們不能從事感興趣的事情或者必須去做不感興趣的事情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轉引自Gosline,2007)。20世紀中葉,研究者強調無聊是一種生理喚醒水平較高的情感狀態(tài)(Balzer,Smith,&Burnfield,2004),但是Vodanvich,Weddle和Piotrowski(1997)卻又指出無聊是一種相對低喚醒和不滿意的狀態(tài),它是由于不充分環(huán)境刺激引起的。因此,Barbalet(1999)認為無聊不是一味的空虛低沉,它同樣存在興奮性。這種研究結果的差異正暗示著無聊個體的喚醒水平是在不斷變化的。
到了20世紀末,無聊狀態(tài)作為一種特殊情緒受到更多的關注(smith,1981)。Leary,Rogers,Canfield和Coe(1986)將無聊描述成一種與認知注意過程相聯(lián)系的情感體驗。Fisher(1993)認為無聊是由于個體對當前活動缺乏興趣并且無法集中注意力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Barbalet(1999)認為無聊是由于活動和生活缺乏意義而產生的焦慮狀態(tài)。Eastwood,Cavaliere,F(xiàn)ahlman和Eastwood(2007)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出發(fā),將無聊解釋為個體不能有效地認知和監(jiān)控自己情緒的一種狀態(tài)。他們還從“意義”的角度給予了一個抽象的極端定義,認為無聊就是與現(xiàn)實世界的脫節(jié)。Bargdill(2000)在對無聊感的案例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人們會因為失去生活目標和意義而產生無聊的情緒體驗。
我國有學者認為無聊是個體面對貧乏的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時,因無法得到充分的需求滿足,進而產生的冷漠、孤獨、抑郁、無助等不愉快的復合情緒狀態(tài),具有興趣匱乏、注意力渙散和動機缺失等特點。無聊傾向性的個體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內外刺激的認知過程及自身調節(jié)能力上。具有高水平無聊傾向的個體,更容易將環(huán)境刺激知覺為單調的、受約束的,他們往往缺乏創(chuàng)造興趣活動的能力,并更多地體驗到孤獨和無助(黃時華等,2010)。
綜上所述,無聊的定義和理論解釋多種多樣,但研究者們都一致認為無聊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可以把無聊定義為由于知覺到生活無意義而產生的負性情緒體驗。
3、無聊的結構與測量
3.1 無聊的結構
在無聊感的研究歷程中,眾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分類方式:Fenichel將無聊感分為“常態(tài)無聊(normal)”與“病態(tài)無聊(pathologieai)”(轉引自Gosline,2007);O’Hanlon認為“響應式無聊(responsive)”以及“長期性無聊(chronic)”是無聊感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O’Hanlon,1981);Zuckerman以及Farmer等人則將無聊感從特殊情境中抽離出來并更多地著眼于特質(trmMike)無聊的研究,提出了無聊敏感性(boredom susceptibility)的概念(轉引自Kass,Vodanovich,&Callender,2001)。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人對于無聊感的分類有著共同的標準,即時間和情境的特點。因此,與許多心理變量類同,根據(jù)跨時間、跨情境的穩(wěn)定性,無聊感可以分為狀態(tài)型無聊(state boredom)和特質型無聊(trait boredom)。
其中,狀態(tài)型無聊是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中所產生的短暫無聊體驗,是一種可意識到的主觀感受,多由單調重復的外部刺激或者認知能力缺乏所引發(fā):特質型無聊是指個體在各種情境中產生的穩(wěn)定無聊傾向,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自身調控能力、其它人格特征、內在動機以及價值觀等重要因素與這種特質傾向存在關聯(lián)(Belton&Pfiyadharshini,2007;Musharbash,2007)。Culp(2006)曾經采用HEXACOfHonesty-Humilffy;Emotionality;Extraversion;Agreeablenes;conscientiousness;Openness to Experience)人格問卷研究無聊傾向,結果表明外部刺激(對環(huán)境刺激的低感知)和誠實、宜人性、責任感、情緒穩(wěn)定性呈負相關,內部刺激(個體創(chuàng)造興趣的低能力)和開放性、外向性、責任感呈正相關。此外,一些研究還發(fā)現(xiàn),有自戀、強迫性以及神經質等人格特質的個體更容易沉浸于無聊狀態(tài)(Gordon,Wilkinson,McGown,&Jovanoska,1997;Sommers&Vodanovich,2000;Wink&Donahue,1997)。
總之,前者強調當前情境下所體驗到的短期無聊感受,具有時間局限性;后者則表現(xiàn)為一種相對持久和穩(wěn)定的無聊狀態(tài),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不變性。狀態(tài)型無聊和特質型無聊好比物理學中的動能與勢能,反復發(fā)生的狀態(tài)型無聊將會促使個體形成潛在的特質型無聊。這種分類可區(qū)別短暫的無聊體驗和人格特質性無聊傾向,旨在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臨床實踐服務。
3.2 無聊的測量
到目前為止,國外學者對于無聊的測量也主要是依據(jù)狀態(tài)和特質這兩種無聊類型展開的。其中,工作無聊量表(Job Boredom Scale,LBS),休閑無聊量表(Leisure and Free-time Boredom Scale,LFBS)和性無聊量表(sexual Boredom Scale,SBS)等主要用來評測各種特定情境下的狀態(tài)無聊體驗;而無聊易感性分量表(Boredom SusceptibilitySubscale,BS)以及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則主要應用于特質型無聊的測量,前者是感覺尋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Scale,SSS)的分量表之一,在感覺尋求或環(huán)境刺激為需求的背景下對無聊傾向作出評估,后者是應用最廣并且可以完整測量特質無聊傾向的量表(Vodanovich,2003)。
Farmer和Sundberg(1986)所編制的無聊傾向量表(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包含五個因子,分別為:外部刺激、內部刺激、情感反應、時間知覺、限制性。外部刺激是指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和變化的需要;內部刺激是指保持興趣和娛樂的能力;情感反應是指處于無聊狀態(tài)時的情感反應:時間知覺是指對時間的主觀知覺;限制性是指對限制性環(huán)境的反應。通過大范圍施測,研究者歸納出具有高無聊傾向個體的3個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驗到強烈的抑郁、焦慮、孤獨、絕望等不良情緒;在工作學習時注意力渙散、認知能力缺乏,效率以及幸福感下降;對環(huán)境刺激有著較大的需求,自控能力差、缺乏內在動機和自主性。
自BPS量表誕生以來,國外眾多學者對其結構維度進行了探索和驗證,結果并不趨同。這些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BPS可能具有2-8個維度,比如Ahmed(1990)以及Gana和Akremi(1998)發(fā)現(xiàn)興趣缺乏和注意缺乏是無聊的2個因素;Vodanovich,Wallace和Kass(2005)將28題BPS(七點計分)修訂為12題,驗證發(fā)現(xiàn)了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2個因素;Gordon等人(1997)發(fā)現(xiàn)了外部刺激、內部刺激、創(chuàng)造力缺乏和約束性等4個因素;Vodanovich和Kass(1990)發(fā)現(xiàn)了外部刺激、內部刺激、情感反應、時間感知和約束性等5個因素:Vodanovich等人(1997)發(fā)現(xiàn)了時間知覺、創(chuàng)造性、單調性、約束性、情感喜好、耐受心、注意力保持、挑戰(zhàn)性等8個因素。對于維度存在的差異,Melton和Schulenberg(2007)認為是由于量表版本的不同(兩點計分版和七點計分版)、樣本量較少以及國籍區(qū)域差異等原因所造成的。盡管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眾多學者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無聊傾向性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即外部刺激(對環(huán)境刺激的低感知)和內部刺激(個體創(chuàng)造興趣的低能力)。
此外,一些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高無聊傾向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無法集中精力,難以建立和維持良好關系,交往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滿足,容易陷入孤獨、焦慮的境地。因此,“孤獨感”是無聊傾向個體的重要情緒體驗之一(Farmer&Sundberg,1986;Leong&Schneller,1993;Watt&Vodanovich,1999)。而社會互動的失敗、人際關系的困擾是現(xiàn)代人孤獨感驟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BPS量表中需要增加涉及人際交往層面的內容,以更全面地考察無聊傾向性(黃時華等,2010)。
迄今為止,BPS等無聊問卷的數(shù)據(jù)大多來自于西方國家的白人和黑人群體。而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中國人無聊感的產生特點和表現(xiàn)形式可能會不同于西方,這就需要適合國人的有效研究工具。國內學者黃時華等人(2010)已經嘗試編制了中國大學生無聊傾向量表,邁出了探究國人無聊狀態(tài)的第一步,但是也僅僅停留在起步階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可以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適合國人的無聊傾向性測量工具,這對于了解處于快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國民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提高中國國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重要推動作用。
4、無聊的主要研究領域
不可置否,無聊狀態(tài)可以幫助人們對自己的過往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為今后的發(fā)展做出階段性的緩沖和準備。同時,無聊也可以作為判斷工作任務對自己是否有價值和意義的標準。因此,當人們不再屈服于無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時,無聊狀態(tài)將會轉變成迎接未來生活挑戰(zhàn)的動力(Gosline,2007)。但是,無聊所帶來的消極作用遠遠大于它所包含的積極意義,過去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將目光鎖定在無聊的消極影響上。
在當今社會,人類與無聊的戰(zhàn)斗愈演愈烈。從夜店狂歡、上網成癮到精神真空、自殺行為,從學生的“學業(yè)倦怠”問題到白領的“橡皮人”現(xiàn)象,一些人處于前所未有的無聊“真空”中,經常會體會到社會發(fā)展背后的意義缺失。研究顯示,18%-50%的美國各地人群曾經處于無聊狀態(tài),51%的美國青少年群體(12-19歲)感到容易陷入無聊境地(Eastwood,et al.,2007)。此外,一些實證研究還表明,長期處于無聊狀態(tài)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各種功能性不良的認知、情緒和行為(Binnema,2004)。
4.1 無聊與注意認知
眾所周知,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因此,注意力渙散的個體由于沒有明確的對象,將會對周遭事物缺乏清晰的認識、不能準確的反應并進行可控有序的行為,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完成各種智力操作和實際工作任務,因而體會到更多的無意義感,產生無聊的情緒體驗(Jurich,2005)。同時,這種生活意義的缺乏也能使個體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而引起無聊狀態(tài)的頻繁發(fā)生。一言以蔽之,注意力渙散的個體容易產生無聊感,而具有無聊傾向的個體也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Damrad-Fryand和Laird(1989)通過經典認知實驗發(fā)現(xiàn),極低水平的注意力分散會導致被試將一個聽力理解任務認為是無聊的。Vodanovich等人(2005)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ult,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與無聊傾向呈現(xiàn)高相關,這提示與注意力渙散相關聯(lián)的功能障礙可能會帶來無聊感。眾多有關BPS問卷的研究也指出注意力缺乏是無聊感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Ahmed,1990;Gana&Akremi,1998;Vodanovich et al.,1997;Vodanovich et al.,2005)。此外,Wiederman(2007)認為沉浸體驗(nOW)與無聊體驗相對。其中,沉浸體驗是一種全神貫注的體驗,個體處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而無聊體驗則是一種精神渙散的體驗,個體處于游離狀態(tài),難以專注于當前所從事的任務。由此可見,注意力的缺乏在無聊感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是無聊與生活無意義感、抑郁情緒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結點”。
此外,無聊感還能夠直接影響個體的認知活動。諸多研究顯示,無聊感與特殊的認知習慣有著密切相關。Polly Vodanvich,Watt和Blanchard(1993)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高無聊傾向的個體會對自身的行為做出更為復雜的歸因。Seib和Vodanvich(1998)發(fā)現(xiàn)無聊狀態(tài)會導致認知需求的下降,越少體會到無聊感的個體越發(fā)喜歡思考。Wallance等人(2003)則考察了無聊傾向與認知錯誤的關系,結果表明擁有更多無聊體驗的個體在完成普通認知任務的過程中犯有更多的錯誤。
綜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已經指出了無聊對于人們注意認知過程的消極影響,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都為問卷法的應用,很難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行因果推論。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通過實驗方法來考查個體無聊狀態(tài)下的注意認知過程,以進一步揭示無聊的心理機制。
4.2 無聊與負性情緒
自從無聊研究開展以來,研究者們就在積極探討無聊對于人們身心健康的影響,而情緒狀態(tài)一直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所以負性情緒的研究首當其沖且數(shù)量眾多。
前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無聊傾向的人群往往有著更多的負性情緒(Kass et al.,2001;Tsapelas et al.,2010)。其中,無聊與抑郁、焦慮這兩種負性情緒有著更多的聯(lián)系(朱湘茹,張慧君,劉暢,李丁川,羅躍嘉,2009;Conroy,Golden,Jeffares,O'Neill,&McGee,2010)。Farmer和Sundberg(1986)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聊和抑郁、焦慮、孤獨感等負性情緒體驗呈顯著的正相關。Barbalet(1999)發(fā)現(xiàn)處于無意義情境中的無聊個體有著更高的焦慮、抑郁傾向。Sommers和Vodanovih(2000)也認為高無聊傾向個體更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伴隨有強迫癥、人際敏感性等心理問題。此外,失望、挫敗感、沮喪、焦慮、抑郁是無聊傾向個體的基本特征(Martion et al.,2006;Mikulas&Vodanovich,1993;Perkins&Hill,1985;Vodanovich et al.,2005),而無聊也是臨床焦慮癥、抑郁癥的癥狀表現(xiàn)之一(small,Dodge,&Jiang,1996;Vodanovich et al.,2005)。以上研究均使用了信效度較高的著名問卷,例如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 Inventory(MMPI)-Depression(密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抑郁分量表),BeckDepression Inventory(貝克抑郁量表),HopkinsSymptom Checklist(霍普金斯癥狀清單)以及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積極消極情緒問卷)等,因此,無聊與負性情緒之間的負性關系穩(wěn)定且可信。對于無聊感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Seib和Vodanvich(1998)還做出了嘗試性的解釋,他們認為個體的“自我意識(對于內部狀態(tài)的意識)”狀態(tài)將直接導致人們對自身情緒的判斷和評估并造成情緒狀態(tài)的分離,而高無聊傾向個體的“自我意識”相對消極,所以更有可能陷入負性情緒體驗的深淵。
總之,負性情緒將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郁癥、強迫癥等精神癥狀的發(fā)生以及自殺、犯罪等行為的出現(xiàn)。而無聊感正是抑郁、焦慮、敵意等負性情緒產生的罪魁禍首之一,隔絕了人們與樂觀、善意、幸福等積極狀態(tài)的聯(lián)系,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間接造成了戕害。因而,消除無聊狀態(tài)的實踐研究有著廣闊的空間和重大的意義。
4.3 無聊與個體行為
無聊感作為生活中的一種消極狀態(tài),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且還通過認知、動機、決策和情感等間接作用于行為,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Watt與Vodanovich(1999)發(fā)現(xiàn)低無聊傾向的人群有著更高的教育水平,職業(yè)成就以及自主權,而高無聊傾向的人群則有著更多的功能性不良行為,例如無聊會降低工作效率并增加職業(yè)倦怠感,在職場表現(xiàn)出更多的漠不關心(Dickinson&Wright,2008;Eiselt&Madano%2008;Loukidou,Loan-Clarke,&Daniels,2009;Watt&Hargis,2010);無聊也會對學業(yè)成績產生負面作用(Belton,&Priyadharshini,2007;Daschmann et al.2010;Goetz,F(xiàn)renzel,Pekrun,Hall,&Ludtke,2007;Ruthig et al.,2008,),使人們在學業(yè)方面產生更多的沖動、拖延行為fLeong&Schneller,1993;Vodanovich&Rupp,1999);無聊與過度飲食(Wilson,轉引自Vodanovich et al.,1997)、賭博成癮(Blaszezynski,Mclonaghy,&Frankova 1990)、逃學輟學(Wegne,F(xiàn)lisher,Chikobvu,Lombard,&Kingf,2008)、犯罪行為(Newbe~y&Duncan,2001)、物質濫用(Belton&Priyadharshini,2007;Eastwood et al.,2007)、違章駕駛(Eric,Ryan,Katie,&Myndi,2005)等社會適應不良行為也都有顯著相關。此外,Dahlen等人(2004)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無聊傾向個體有著更高的憤怒和攻擊性水平,同時還存在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學校中的偏離行為及犯罪行為。Vodanovich(2003)在對以往研究的回顧中也總結到,高無聊傾向個體有著更高的憤怒和攻擊性水平,容易出現(xiàn)酗酒、吸毒、暴力侵害等不良社會行為,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以及強迫癥等心理健康問題。此外,高無聊傾向的個體往往缺乏健康適度的社會交往,他們總是認為社會刺激沒有意思,對交往活動缺乏興趣,難以建立穩(wěn)定良好的人際關系(Leong&Schneller,1993;Sommers&Vodanovich,2000)。
綜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對于無聊所帶來的行為障礙或偏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描述,但是對于作用機制的探討依然缺乏,沒有更確切可信的實驗數(shù)據(jù)予以證實。因此,需要加強對無聊感作用機制的研究力度,為行為干預提供可能性。
5、無聊的影響因素與應對策略
5.1 無聊的影響因素
過去的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外部環(huán)境中重復性的簡單工作和生活會讓人產生無聊(Perkins&Hill,1985),而困難任務的存在同樣會使人感覺到無聊(small et al.,1996),這些因素都屬于無聊產生的外部條件。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無聊感會因為個體內部條件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Farmer和Sundberg(1986)通過施測發(fā)現(xiàn),有些人身處重復單調或受迫環(huán)境時都會產生無聊體驗,他們相比于其他人更傾向于產生無聊狀態(tài):Heidegger(1995)也指出,環(huán)境刺激對于個體的影響是通過內部主觀認識實現(xiàn)的,因而無論外部條件的客觀存在如何,內部主觀的冷漠狀態(tài)都能夠帶來無聊感;Eastwood等人(2007)同樣認為動機、能力等內部條件是無聊感產生的關鍵,當個體內部動機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自身能力無法實現(xiàn)愿望時,他們將體會到更多的百無聊賴、自我厭惡和茫然無助。因此,內、外部因素都能促使人們出現(xiàn)“無意義感”,它們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并最終產生無聊體驗(Fahlman,Mercer,Gaskovski,Eastwood,&Eastwood,2009)。
在各種內、外部因素中,自我調節(jié)對無聊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Vodanovich et al.,2005)。Farmer和Sunderg(1986)認為終日坐禪的佛教徒之所以能夠擺脫無聊的束縛,是因為他們通過自身調節(jié)將興趣關注點從紛繁的外部世界轉向深邃的內部世界,從內心深處挖掘人生真諦以獲取意義感。Harris(2000)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能夠精確評估自身情緒的個體可以通過自我調節(jié)較少地關注情緒本身并較多地專注于當前任務,因此有著更少的無聊體驗。Balzer等人(2004)也指出,那些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有著較高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興趣廣泛的他們與無聊絕緣。
綜上所述,無聊產生的原因主要歸咎于兩個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周圍環(huán)境中的新異刺激,任務的難易程度以及人們對新鮮感、興奮感、掌控感的渴望程度;二是內部因素,包括自身的調節(jié)和控制能力、內在動機以及價值觀和信仰等。
5.2 無聊的應對策略
無聊應對(boredom coping)的目的是重建對無聊活動的認識,以減少個體再次參與其中時的無聊體驗(Hamilton,Haier,&Buchsbaum,1984)。由此可見,無聊應對能夠幫助改善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減少功能性不良行為。與無聊的影響因素相一致,無聊應對和干預方法也從內外兩個角度展開(Bracke&Bmynooghe,2006)。
做出改變是戰(zhàn)勝無聊的外部應對策略,比如更換一個工作環(huán)境,培養(yǎng)新的興趣愛好等等。Hill和Perkins(1985)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通過增加工作趣味的方式可以讓一些性格外向的人成功地避免無聊感的產生。Vodanovich(2003)指出,人們可以通過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新的興趣愛好、接觸新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新的知識技能來減少無聊體驗。Game(2007)認為可以通過增加工作的強度、難度和趣味度來改善工作環(huán)境,以此減少無聊感。此外,人們在無聊時通常會采用一些極端的外部應對方式來獲取興奮(酗酒、吸煙、吸毒、犯罪等),這雖然能夠暫時減輕無聊,但是經歷過后無聊感將會更加劇烈。所以重要的是要覺知自己內心的渴望,采用積極向上且富有想象力的應對策略來替代消極、應急式的娛樂(Eastwood et al.,2007)。一言以蔽之,外部應對策略主要通過增加刺激的新異程度、調整任務的難易程度來提升個體的興奮感和掌控感,進而消除無聊狀態(tài)。
有關無聊內部應對策略的研究較少,但是從影響無聊的因素來看,提高內在動機,采用冥想、正念以及培養(yǎng)自身調節(jié)能力等方法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源于東方哲學的打坐“冥想(meditation)”被無聊研究者廣泛應用。在整個冥想干預過程中,練習者需要專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納和肢體姿態(tài),通過減少外部刺激來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tài),以產生天馬行空般的思緒和特定的心理表象,并最終達到降低無聊體驗的目的(Farmer&Sunderg,1986;Matin et al.,2006;Brown,Ryan,&Creswell,2007)。
綜上所述,無聊感的產生伴隨著諸多消極心理過程,對個體的認知能力、情緒狀態(tài)以及行為反應均造成了不良影響。而內部(自身調節(jié)、內在動機、價值觀和信仰等)、外部因素(新異刺激,任務難易等)是無聊感產生的重要原因,它們相互影響并共同作用于個體無聊狀態(tài)的改變。所以,為了預防無聊體驗的頻繁發(fā)生,研究者需要明晰無聊的影響因素以及作用機制,結合內、外部應對措施,共同建立消除或緩解無聊狀態(tài)的干預體系。
6、無聊研究的問題與展望
6.1 無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個較少被關注的研究領域,無聊的相關研究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迄今為止,國外對于“無聊”這種常見現(xiàn)象的科學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相關性的探索研究層面,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jù),關于無聊的概念定義仍舊存在很大爭議(Balzer et al.,2004)。雖然近年來這股從未停滯的“無聊”研究潮流重新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但是研究進展還是時斷時續(xù),研究范圍還是相對較小。而國內學者只在探討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時提及過無聊現(xiàn)象,提出了“無聊癥候群”的概念(楊波,劉宣文,何偉強,2005,),并初步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總體而言,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還亟待加強。
再者,研究方法和測量方法單一。其中,自陳量表是使用最多的研究工具,但是僅有BPS問卷受到了推廣,該問卷的結構效度也不令人滿意,在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中,BPS的維度(2-8)不盡相同(Ahmed,1990;Gana&Akremi,1998;Gordonet al.,1997;Melton&Schulenberg,2007;Vodanovich&Kass,1990;Vodanovich et al.,1997;Vodanovich et al.,2005)。同時,測量方法無法體現(xiàn)出針對性,不同群體(大學生群體、白領群體、政法工作人員)之間的差異無法勘測。在國內,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直接使用BPS來了解國人無聊感未必理想。雖然有學者在BPS基礎上加入了
“人際交往”這個維度并初步修訂完成了《中國大學生無聊傾向》量表(黃時華等,2010),但針對普通人群的研究工具仍舊缺乏。
最后,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脫節(ji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無聊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高度關聯(lián)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意,冥想訓練的應用效果明顯(Matin et al.,2006)。但是,依據(jù)“無聊”研究成果開發(fā)的干預手段相對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Vodanovich,2003;Game,2007;Martin,2008)。因此,為緩解現(xiàn)代人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深入研究“無聊”現(xiàn)象,提出相應的理論解釋和高效可行的應對方案勢在必行。
6.2 無聊的研究展望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者對于無聊的研究依舊是不慍不火,對于這一領域的探討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擴展和深究的問題。
第一,對于無聊的測量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比如開發(fā)信效度良好、結構穩(wěn)定的測量工具,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從而獲得對不同人群無聊感更為全面的了解。另外,以往測量工具更多集中于“特質無聊”,而“狀態(tài)無聊”卻在人們的生活中更為常見,例如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無意義感,對學習生活感到無聊,對未來產生疑惑(Martin,2009;Nett,Goetz,&Hall,2011);又比如白領群體在工作瓶頸期所產生的狀態(tài)性倦怠(Loukidou et al.,2009)。這些特定情境和時間下的無聊研究能夠為無聊領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更多的實證研究將致力于證實無聊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和消極作用機制。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外部環(huán)境刺激和內部人格特征等因素都會促成無聊感的產生(Balzer et al.,2004;Culp,2006;Farmer&Sundberg,1986;Vodanovich,2003)。同時,研究者們也不厭其煩地探究著無聊對于個體身心健康的消極作用。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停留在相關性的研究層面,缺乏足夠的實證依據(jù)(Balzer et al.,2004)。因此,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需要進一步開展。在此基礎上,無聊的應對和干預才有據(jù)可循,才有積極的實踐意義。而伴隨著認知神經科學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可以預見有關無聊內在生理機制的探討將成為可能,例如應用fMRI、PET、ERP等技術考察高低無聊傾向個體的腦區(qū)激活模式等問題。與此同時,有些個體在外顯層面并不能夠體會到無聊感,而在內隱層面卻有可能存在無聊傾向,這將潛在地對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于無聊的內隱實證研究也將成為今后需要關注的主要研究領域。此外,不同文化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信念或傳統(tǒng),這將塑造不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因而人們對于“無聊”的理解、獲取和應對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不同人群無聊感的跨文化比較也將是無聊研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三,加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力度。無聊的基礎研究已經開始起步,而該領域的應用研究卻一直借鑒普通的干預方法,有時效果也并不令人滿意(Farmer&Sundberg,1986;Matinet al.,2006)。因此,只有依據(jù)“無聊”現(xiàn)象制定的應對策略。才可能成為促進人們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良好工具(Hunter&Csikszentmihalyi,2003;Game,2007;Martin,2008;Nett et al.,2011;Vodanovich,2003)。例如,采用Kabat-Zinn(1982)所形成的基于正念的應激化解策略(mindfulness-based stressreduction,MBSR)來幫助人們應對無聊感所帶來的消極狀態(tài)。正念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有意識地覺察),活在當下并且不做判斷。若人們致力于體會當下,有目的地將意識脫離這些心念而帶往某個“停泊點”時,無聊體驗以及伴隨而來的抑郁、焦慮、敵意、孤獨、失望等情緒的各種心念都將無從產生,容易產生愉悅心境。如果放任這樣的心念,人們將強化相應的情感并最終陷入無聊的深淵。這個項目旨在培養(yǎng)參與者對當前思想、情感和身體感覺的非評判性的覺察。由于練習者學會產生“此時此地”的覺察性狀態(tài),進而他們能看到自己對待壓力(如無聊狀態(tài))的習慣性反應,培養(yǎng)起更為健康和適應性的反應方式。運用這些內部應對策略可以幫助無聊個體集中注意力,不再沉浸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中,同時提高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此外,研究者還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長期的縱向干預以嘗試從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信念、內部動機、價值觀人手來提高個體的意義感和存在感,以此緩解無聊狀態(tài)所帶來的心理問題;也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為,例如系統(tǒng)脫敏法、角色扮演、加強無聊個體與朋友及社會的接觸等方法,來緩解無聊所產生的各種功能性不良行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一些典型人格(自戀、強迫特質等)與無聊的產生密切相關,而人格的產生和塑造往往伴隨著個體的成長過程,穩(wěn)定且不易改變。因而對于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期干預和縱向干預意義重大,尤其體現(xiàn)在年幼時期。所以,研究者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聯(lián)系,探索出有效的干預方式。
到目前為止,雖然心理學領域對于無聊的關注和研究還比較少,無聊感的產生、作用機制等問題還處于探索性階段。但是,相信更多研究者將會逐漸意識到“無聊”對于現(xiàn)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影響并開展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