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職場人必備的飲品之一,泡茶也要講究學問才行!其中的學問簡單說來就是:用好水、好器、好技巧、好感悟、好心情來泡茶。
水為茶之母。好水是泡好茶的關鍵?!恫杞洝分兄v: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是對水從泡茶角度分的高下。就我們現代人而言,稍過飄渺。一般來說,自來水中含氯和雜質,雖經煮沸,卻會影響茶的味道;且自來水偏硬也不適宜泡茶。如果用自來水泡茶的話,應將其盛于廣口容器中靜置幾日,待氯氣揮發,泡茶方可,若有軟化水的裝置就更好了。礦泉水是不錯的泡茶用水,因為它本身含有微量礦物質,會使水感更豐富,泡出的茶會香氣更佳,適合巖茶和單樅、熟普紅茶等。純凈水無雜質,酸堿、硬度適中,可以保持茶的本味,用它來泡臺灣茶、鐵觀音、綠茶等更為適合。
有了好水,還要有好器。我們日常能接觸到的泡茶器具,無非瓷器、陶器、玻璃器具。瓷器適合泡綠茶、鐵觀音、臺灣茶等清香型的茶葉,無論是茶壺還是蓋碗都會保持茶的原味,有利于對其進行全面的品鑒。陶器作為泡茶的器具,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紫砂。用紫砂泡茶,會對茶的水感、韻味有所提升,故千百年來,被譽為泡茶第一。我個人認為,用紫砂泡茶,固然美妙,但其也會對茶有所影響,比如:紫砂壺通常會“奪香”。對于需要保留香氣的茶來講,用紫砂泡就不大適合了。不過有些“焙火”稍重的茶還是很適合用紫砂壺沖泡的,所以根據你的興趣和心情,選用不同密度和泥性的器具,喝出不同的感覺。至于玻璃器,用獨享杯喝綠茶甚好,既能保留茶的香氣和鮮度,還能通過玻璃晶瑩通透的質感觀賞茶葉婀娜的舞姿。
掌握好的技巧是泡好茶所必備的。所謂好的技巧,是指泡茶時對一些“量”的掌握,拿捏得恰到好處,就會泡出超凡入圣的好茶來,接下來我以臺灣高山茶為例,就個人的理解,談談對一些量的掌握。
先說煮水。掌握好水溫這個量十分關鍵,直接關系著你是否能泡出好茶來。一般的臺灣茶(這里指高山手采青心烏龍種半發酵茶),都須沸水,即100℃沖泡。通常燒水的壺不宜過大,800cc即可,即可泡4—6泡茶。因壺是從底部加熱,所以中段水水溫狀態最為穩定,泡茶最宜。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投茶量。剛開始接觸臺灣茶的朋友可能對投茶量不易掌握,在通常情況下,100-150cc的蓋碗,投5-6克干茶為宜,如器具增加,茶量酌情增加即可。投茶量過多則不宜,過少則寡淡無味,不斷摸索最適合的投茶量,找到一個合理的數據,才會泡出好茶。
接下來是注水。如果你想激發茶的香味,可選擇高沖;如果你想泡出綿密水路的茶,則降溫,緩注。另外,注水時要用心、專注,不可東張西望,不可巧言令色,不可茶器相撞,不可半途而廢。水注到了蓋碗里,多久出湯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醒茶8秒:第一泡:20秒;第二泡:20秒;第三泡:25秒;第四泡:35秒;第五泡:50秒;第六泡:1分鐘……如果你按照這種方式,或許能泡出好茶,但并不絕對。其實,大家可以分別用相同的器皿來泡同一種茶,出湯時間不同,以便選擇出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如果說一種茶有最佳出湯時間的話,也需不斷嘗試才能測出。因為每批茶都不同,所以用一個固定的出湯時間來衡量未免武斷。
總之,沖泡茶的技巧有很多,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才能得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技巧才是泡好茶的關鍵。
泡壺好茶離不開對茶的感悟。所謂對茶的感悟,簡單來說,就是對你所要泡的茶的了解和理解。泡茶,首先你要知道泡的是什么茶,杉林溪還是大禹嶺,烏龍還是金萱,普洱還是紅茶。泡的這種茶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缺陷,懂得如何揚長避短才是泡好茶的關鍵。更進一步,了解茶的產地、制法、工藝特點等等,才能更好地發揮這款茶的優點。談到對茶的感悟,除了朋友對你的介紹,還要有自己的了解,通過旅游、書籍等手段的了解,豐富對茶的閱讀,才能泡得好茶。
在泡茶的時候還要有個好心情!因為壞心情就會影響你對茶“量”的掌握,影響你泡茶的動作,所以一定泡不出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