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武樓地處福建省平和縣蘆溪鎮蕉路村,北面臨溪,地處蘆溪河水內曲之處。土樓座西南朝東北,這里群山環繞,山川秀美,人文景觀獨特,保存著眾多體現閩南文化的原生態文化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繩武樓所在蘆溪鎮區及周邊村落,自明清以來多以葉氏居民為主。繩武樓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8—1820),據載蘆溪葉氏第十八世祖處侯公(葉處侯乳名葉貞卿,生于嘉慶辛酉年十一月)設計、起建,并由其三個兒子即貢珠、捷法、步云(其中主要是葉貢珠)接續完成。落成于光緒元年,其間經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朝代,前后歷時五十余載才最終完工。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繩武樓是一座生土夯筑的單元式通廊圓形土樓,土樓外徑43.2米,外觀三層,由樓外臺明、環形內外圈土樓及樓內天井組成,占地面積1506平方米,是福建土樓系列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古建民居典型。是福建土樓內部裝修最為華麗的土樓,是福建土樓建造藝術的杰作,堪稱土樓珍品。福建建筑設計院原院長黃漢民先生在《福建土樓》一書中將繩武樓稱為“單元式土樓中最華麗的一座”,其構思之精巧,刻工之精細,圖案之精美,為全省土樓之前所未見。繩武樓的價值,突出體現在遍及土樓內外的裝修與裝飾藝術,如木雕、石雕、灰塑、彩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研究價值。堪稱“清代中晚期閩南民間藝術寶庫”,下面我就幾方面加以探討。
繩武樓的雕刻藝術構思精巧,刻工精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沈陽說“他看過很多土樓,像繩武樓這樣擁有這么豐富的木雕、彩繪、磚雕,是其他土樓所沒有的,這些雕刻的藝術成分都超過了其他土樓。”雕刻主要有石雕、木雕,共有600多處,無一雷同。據傳,樓主葉處侯請來各地石、木、泥塑大師十多人精雕細啄,歷經數十年才建成。繩武樓的雕刻式樣各異,造型美觀,品味不凡,顯示出古代雕刻文化的深厚。
繩武樓石雕鐫刻雋永、線條流暢、實物厚實飽滿。主要體現在樓門門框、門額、門楣,以及各單元門外突出的門樞等處。雕刻以浮雕為主,題材主要有鶴鹿、菊、牡丹等代表福、祿、壽主題的圖案。圓樓大門上的石雕可稱一絕,大門匾額左上角紀刻“光緒元年乙亥”即公元1875年,中鐫“繩武樓”三個大字,右下角落款“時維孟冬谷旦”。樓門門楣上的石梁刻的:“繩武樓”三個大字 ,遒勁有力、深厚沉雄,是樓主葉處侯親自題寫。根據“繩武”二字,從《詩經-大雅》中查找是指繩其祖武,意為繼承先祖業績。樓主當時希望后世子孫承接先祖,努力奮斗。精美的構圖章法、流暢的雕刻線條、生動的花草樹木浮雕,無不匠心獨運,美侖美奐。
木雕是繩武樓最為突出的藝術體現。這些雕刻集中國古代傳統雕刻藝術于一身,題材豐富,飽含勵志、祈福的寓意和歷史典故、民間傳說,體現了閩西南古代民間雕刻藝術的輝煌。繩武樓被譽稱“木雕博物館”,其浮雕、鏤雕及等雕刻造型幾乎涉及樓內所有的木構裝飾。從外及內,主要有單元風門、祖堂格扇門、門廳內木隔斷、邊廊垂柱、前檐額枋雀替、前檐廊墻裝修、壁櫥門扇,一層臥室木隔斷、樓梯側板、樓梯掩門,二層內木制家具、窗臺隔扇,三層花窗及橫披窗等等。最顯眼的大幅精美木雕,集中表現在一層臥室木隔斷,二層窗臺隔扇,三層橫披窗等處。木雕中以鏤雕工藝最具功底,雕刻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傳神之至,為閩西南土樓所罕見。土樓木構件雕刻在材料的選擇、內容及雕刻藝術是特別有講究的。客廳屏風上選擇蝙蝠、燕子、鯉魚和銅錢等題材,組成形象寓意的圖案,再仔細觀察,圖案中出現“孝、悌、忠、信”,“福、祿、壽、全”等形態迥異的字;在屏風右側的橫木板面上書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流光飛彩,氣度渾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小書行楷字;再配以其中鑲嵌的梅花浮雕、笏板片雕及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仙葫蘆雕刻。整塊屏風氣韻渾然,古色古香,淳樸而富有風韻,沉著而具有生氣,使人領略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韻味。這些雕刻的外層大都以金箔漆貼,歷經百余年而不變色,只要用清水稍加清洗,其字匾,風物便栩栩生輝,光彩奪目。而木雕中的花卉,人物、文字、對聯、飛禽走獸、裝飾畫、窗格、雕欄、門額上的圖案形態各異,無一雷同。據省博物院研究員陳兆善等人考察后所說:“單是繩武樓第一層,第二層的鏤雕就極少見和珍貴,可謂價值連城,是木雕中的博物館。”
泥塑精巧美妙,活靈活現,是繩武樓的一大景觀。主要散見于屋檐、山花、滴水、梁頭、擋雨墻、隔墻墀頭、廊墻墻堵,以及香爐、鎮瓦各處。抬頭俯首,觸目可及亦為樓內之一大景觀。這些泥塑形象有鰲魚、獅子、大象、仙鶴、門檻及墻壁上獅子、仙鶴、鳳凰和蝙蝠等不同的造型。其中獅子立于擋雨墻頭,憨態可掬,巨口微開,張牙舞爪,顯現出小獅嗔怒之神態;鰲魚塑造出水口;大象背負橫梁而立;仙鶴單腳獨立,正用長嘴梳理著翼翅,活靈活現,生動逼真;鳳凰富麗堂皇,飄然欲飛。其間的色彩以大紅和金黃見多,旁邊又以青、赤、藍、黑等顏色為輔,亦可見色彩運用之妙;蝙蝠之頭凸出于壁外,雙翼嵌于壁中,呈欲飛之狀,非常精妙傳神。一層中央廳堂屋梁架上,塑有“龍鳳呈祥”,龍飛鳳舞,在祥云繚繞之中,神態靈動,神秘而超脫,精妙傳神,別有一番韻致。
繩武樓的彩繪富麗多彩,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壁畫的繪畫內容、繪畫風格,在社會、美術諸多方面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是我國古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繩武樓的彩繪因年代久遠,雖殘缺模糊,然依稀可見。立于天井中,環顧四面,可見每個單元的門額、檐下都有彩繪,且每堵隔墻朝內可見的墀頭部分也均有彩畫配飾。這些彩繪繞圓樓一周,組成一幅幅優美的長龍畫卷,內容豐富,意蘊悠然。進入每個單元,廳堂前廊、墻裙以及墻廚上方等處,也都可以看到各類的彩畫,裝點期間,于厚重的土樓墻體圍裹之中,展現出那份自在的生活氣息。三層廊道各房門兩邊均題有對聯,書法飄逸、功底頗深,據傳為樓主親自書寫。
繩武樓墻壁上的一幅幅彩繪,形態栩栩如生,讓我們感受到土樓文化藝術的芬芳。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濃厚文化內涵的符號,傳遞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厚重,整座繩武樓,無論你站在哪一個角度,都會體味到土樓裝潢的藝術,體味到當年樓主筑樓的情懷及樓主人的文化素養與期望,無時無刻地彌漫著一股審美的氣息。
豐富、精致、眾多而題材無一雷同的裝飾,使其當之無愧享有福建土樓“藝術寶庫”之美譽。繩武樓的裝潢藝術是集建筑、雕塑、繪畫于一體的立體藝術,大量保存完好的石雕、木雕、灰塑、彩繪,為研究閩南地區傳統建筑工藝提供了實物標本。繩武樓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技藝是閩南歷史文化和非物質遺產的重要實證,有效保護和展示繩武樓,對傳承傳統文化和技藝具有積極意義。中國國畫研究院院長蔣為民先生到平和考察,面對保存如此完整、裝潢如此典雅堂皇的土樓,認為“繩武樓是福建土樓中的瑰寶,很值得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