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曹操用人重權術,孫權用人講意氣相投,那么劉備用人則重信義。曹操的用法家的權術駕馭人才,有目的地施恩任用,但也提防監控他們,導致部屬口服心不服,司馬懿終不忠亡魏。曹操之所以如此,因為他出生太監之家,卑劣無修養,士人鄙視、厭惡其野心。劉備用人講儒家的信義、性情相契:重承諾、講情理,善于換位思考,以情動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讓人心服。其集團最團結、最忠誠,諸葛亮受其遺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劉邦的示范、儒學的熏陶、寒弱家境。孫權游移于儒家信義和法家嚴酷間。孫權如勾踐,能忍耐,但很卑劣,過河拆橋逼死陸遜。初,以意氣相投,知人善任,如周瑜、呂蒙等,晚年嚴酷殘殺,死后發生內亂。之所以如此,因為其父孫堅是法家,其兄孫策是儒家;家族力量大,孫氏宗親多,不像劉備那樣孤弱;他骨子里不信任江東士族。
劉備于184年出山,剛開始,人數僅3人,可謂困難重重。數十年來,蜀國雖然不斷遭受重重打擊,甚至幾度被迫依附于其他國家的名下。但在劉備的堅韌不屈和無比的仁德威望以及所有將領的同心協力之下,又幾度東山再起。特別是207年,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的協助下,蜀國發展得到了一個質的變化。208年在于東南孫吳聯手,成功挫敗北方魏氏集團的侵略之后,更是獲得了荊州南部的大部分領土,從此站穩腳跟,不再轉戰于各處,漂泊無依。此后蜀國更是上下一心,成功擁有更多的領土,三分天下終有其一。蜀國一貫宗旨就是反對魏氏對于國家機構的控制,蜀國的思想就是:“恢復漢室,還于舊都。”
在此期間,發生了很多故事,對現代的管理有著深刻的影響。現在就論述其中一個故事。從劉備去東吳娶孫權之妹孫小妹的故事說起,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有效的管理技巧。
周瑜為了控制劉備,以達到不戰或微小代價取得荊州之地的目的,讓剛失去甘夫人的劉備娶東吳孫權的親妹為妻的計策,以便劉備到東吳后誅殺或控制。
為了不予東吳交惡,劉備答應了東吳的聯親,但是劉備在去東吳之前做出了以下安排:一、把東吳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同時為了防止自己被東吳利用,作出凡是從東吳傳回的自己指令可以不執行;二、在去東吳之前,他的二弟關羽、三弟張飛找他進言,大說諸葛亮的不是,向他陳述大權交給諸葛亮的弊端,但是劉備聽到這些,卻嚴厲呵斥,并拿刀扎自己耳朵相逼;三、為了避免關羽和張飛在他不在期間不服從諸葛亮指揮,甚至壞了大事時,他要給予諸葛亮可以誅殺關羽和張飛的密令。
我們知道,在這些角色中,關羽和張飛是劉備桃園三結義時的生死之交,在劉備的事業中不離不棄,屢立戰功,用現在的話說關羽和張飛是劉備的建國大將,而且功不可沒,而諸葛亮只不過是劉備在新野時才三顧茅廬請到的軍師,也可以是說是劉備請來的員工,一名得力助手。
劉備去東吳娶親如同一個企業老板出遠差,在溝通和傳遞信息極其不方便的情況下,按道理來講是應該選擇一個讓自己絕對放心的人來管理企業運轉。通常對一些老板來講,肯定會授權給自己的親信如關羽、張飛等人,但是劉備這位老板并沒有這樣做,卻是把所有的經營管理大權授給了諸葛亮這位得力助手和出色的員工。
現在許多老板寧可相信親信的讒言,也不愿意相信員工的忠誠。所以一旦有自己的親信說員工的壞話,便寧可信其有不信其無,并開始對員工制造障礙,穿小鞋,進行牽制,以至于員工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從而萌生去意或不再用心工作,但是劉備這位老板與眾不同,對親信的讒言大聲呵斥,甚至用刀扎自己的辦法來阻止親信的不當言行,為員工的工作開展創造條件,取得了員工的信任與支持。
在老板不在時,甚至老板在時,員工最難管理的恐怕就是那些老板的親信,尤其是立過大功的親信,他們往往會依仗自己的功勞、資格、關系等公開與員工叫板,使員工的工作無法開展,而遇到這種情況,有的老板就只不管或埋怨員工的無能,無法籠絡人心等。但是劉備為了支持諸葛亮的工作,甚至敢授予諸葛亮必要時殺掉關張的密令,這就完全信任員工,給予員工很大的信心。
要知道如果劉備做不到這些,那么孫權或周瑜一個簡單的離間計就可以讓劉備的事業面臨滅頂之災,事實上在三國中許多軍事集團或者諸侯就是被敵手的離間計而搞得快速衰敗甚至滅亡的。劉備事業之所以能做大,跟他與員工之間的那種管理處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最終劉備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從這故事可以知道: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對員工的信任與能力的肯定,可以激勵員工,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
劉備的用人方法也是值得現代管理者學習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劉備用人的策略。他對屬下一群文武眾臣充滿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樣生性多疑,處處設防。充分授權也是劉備用人的一個成功之處。三顧茅廬,請得孔明出山,劉備就把軍中大事一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干預,這樣才使當時最優秀的執行官,有機會把才能揮灑的淋漓盡致。桃園三結義后,劉備雖得了關張倆虎將,但個人勢力仍是非常弱小,于是就先后投奔公孫瓚、袁術、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軍閥豪強,但都又相繼被出賣追殺,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這使他吸取教訓,意識到如沒有一位能謀略善統籌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長足持續發展的,所以就設了丞相之崗,然后廣發英雄帖,四處攬才,最終鎖定諸葛亮。這也是他在用人方面因崗設人,適才適所的體現。
劉備還能取人之長,優勢互補。關張趙黃馬及諸葛亮都是個性非常鮮明之人,能攻能守。劉備注重平衡,崗位設置互不重疊,權責明晰,使他的團隊達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資本組合,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曹操也愛才,但同時也忌才,楊修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才氣未能內斂,也是未能遇到一位開明的君主。
劉備忠厚俠義,能善始善終。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來個“杯酒釋兵權”,更有甚者落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劉備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成就了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