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富不過三代。這話誠然不假。甚至,在古代官場,很多人活不過三代。細數古代的名將良相們,大多下場不好。他們的后代,基本都默默無聞。更有甚者,遭滿門操斬。
然而,也有一些人可以善始善終。比如三國時候的賈詡和晚晴時節的曾國藩。
賈詡是曹操手下的第三號謀士,字文和,早期卻多行亂武之事。曹操攻打張繡之時,賈詡鼓動張繡投降。張繡投降之后,賈詡又鼓動張繡趁曹操不備反叛,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猛將典韋戰死于這一戰役。而在曹操再次攻打張繡之時,賈詡卻再次鼓動張繡投降。
大家都知道,曹操一向多疑,而賈詡的行為又有點小人做派。所以,我們很難理解,曹操那些忠心耿耿的謀士們都大多下場不好,為什么唯獨反復無常的賈詡卻可以善始善終,并官至太尉。
直到后來,我讀到曾國藩的四句遺囑,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忽然,他連呼“腳麻”,瞬間已不能說話。臨終之時,他用手指了指已經寫好的遺囑。
他的遺囑在概括了一生的經歷后,寫道: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一是慎獨則心里平靜;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后裔影響十分深遠。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后才成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鉆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后,終老翰林;曾孫、玄孫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后代沒有一個人加入行伍之列,甚至很少有人當官,遠離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于世。
其實,賈詡之所以下場比其他謀士好,正是和曾國藩的遺囑說的一樣——在他終于找到了曹操這個明主之后,開始做到慎獨、主敬、追求仁愛、參加勞動,達到了心里平靜、身體強健、人高興、鬼神敬重的效果。正因為如此,雖然曹操手下的人勾心斗角,他卻能泰然處之。在別的謀士早死的早死,被殺的被殺的時候,賈詡卻可以步步高升。
說到底,不管做官還是做人,首要的還是品質。做官其實就是在做人品,曾氏遺囑正是從人品上嚴格要求后代,才可以成為后人的人生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