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術功夫者,國術之謂也”,國術即中國武術。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有習武健身的習俗,自其誕生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武術的套路運動和各種技擊功法,不僅對人體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等方面有益處,更有其特別之處,即注重內外兼修,達到修身養性的良好作用,因此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體育運動。在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人們根據其運動原理,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浩瀚而深奧的理論。武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在流傳的過程中,內容不斷充實、發展和演變,形成各種不同門派,如太祖拳、達尊派、五祖拳、少林拳、白鶴拳等等。漳州在古代時期雖屬邊遠地區,但也早就有尚武風氣,各種門派相繼流傳到本地,武術健身活動更為普遍,武術得到宏揚光大。而在眾多流派中,永春的白鶴拳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據武術界權威人士介紹,盛行于世的永春白鶴拳門派于清初有名師鄭禮的弟子王歐入漳傳授,而后又有其他白鶴拳名師來漳教習,漳州遂成習白鶴拳的主要傳播基地。清道光年間臺灣開始興起習白鶴拳,也是由漳傳播過去的。
說起永春白鶴拳,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清初福建永春女俠方七娘,福寧公之獨生女,聰明俏麗,好學武藝,拜師鶴仙,首創絕技。所謂“絕技”,是指方七娘在練習多年少林拳武功后,在有了堅實的基礎上,仔細觀察、揣摩和研究白鶴的各種動作姿態,得到啟發,編排出一套獨特的拳法,練到心神意合、功力能隨聚隨發的地步,而且技法靈活,擊撲有力,輕巧快捷,結構嚴謹。后人有一段白鶴拳詞賦這樣描寫:“仿生象形白鶴腿,白鶴長空展英豪,練武健身功效大,攻防技擊價值高,內涵樸實而豐富,拳理辯證又精妙……” 白鶴拳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彈抖勁力足,技擊變化多,舉手不留情,留情不舉手!因此拜方七娘為師者甚多,其徒有二十八英俊之美名,徒眾尊方七娘為白鶴拳祖師,而以其弟子鄭禮為白鶴拳界泰斗。
據漳州對武術史頗有研究的張胡山先生寫道,白鶴拳經歷近三百年坎坷,至清末,又有白鶴拳傳人張蒼榮來漳教拳。
張蒼榮,人稱“蒼師”,永春白鶴拳著名拳師,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攜妻女來漳州謀生。當時有燭香店青年伙計楊華,自小熱愛武藝,探知“蒼師”武功精純,深藏不露,這正是武德極高的拳師,遂登門拜師習武。“蒼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認可了楊華,便悉心教習他練白鶴拳。楊華認真刻苦練了一段時間,技藝大進,連工作時間也不忘練功,把繁重的勞動當作一種鍛練。他練鐵砂掌,練腳臁功,特別擅長散打技擊。加上他聰穎伶利,耿直寬厚,事師如父,故深受“蒼師”喜愛,遂把楊華招為上門女婿,把全盤武功和傷科知識都傳給他,楊華遂改名張楊華,他就是后來成為漳州頗負盛名的“賞師”,又叫“掌師”。
1930年“蒼師”病歿,張楊華全面繼承師父衣缽,接過捷元堂名號,一面開館教徒,一面懸壺濟世,徒眾甚多,一時聲譽鵲起,因而1932年龍溪縣國術館成立之時,政府便聘請他為館長,館址就在現薌城區中山公園內(即解放后的“少年之家”)。
龍溪國術館的成立,緣于當時中央國術館的誕生而建成的。中央國術館創辦者張之江,是民國政府要員,西北軍著名將領(解放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病逝),他本人就是武術高手。鑒于當時中國運動員出國參賽皆是敗北而歸,被諷為“東亞病夫”而深感恥辱,更由于“九#8226;一八”事變后,日本視中國人如一盤散沙,欺負中國猶如吃豆腐那樣不費吹灰之力而痛心疾首,于是他決定設立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自任校長,培養有健壯體魄的學生,肄業后分配到軍中當體育教官。他提出的“體育救國”的口號得到全國普遍回應。同時他又提倡民間辦國術,以提高人民身體素質,準備衛國保家,所以在他建立了中央國術館之后,全國各地國術館就以此作樣榜如雨后春筍般地普遍出現。漳州早在1925年已有“漳州精武體育會”,在此基礎上成立“龍溪縣國術館”也辦得很出色,張之江曾親臨該館視察、訓示。
張楊華執掌龍溪國術館后,有很多愛好武術的青年前來拜師求教,張楊華都認真給予指導、教習,而且從思想上開導他們,時常講一些忠義正直的武林逸事,讓他們認識習武的重大意義。由于他傳教有方,很多學員在省級比賽(省考)中奪魁,如他的首徒黃海西后來成為杰出拳師;徒弟鄭文取得擂臺賽第二名,榮獲“武士”稱號;徒弟張日章在省擂臺賽中技壓群雄,在與福州白鶴拳拳手黃性賢的對打中獲冠軍,黃獲亞軍(另一說獲第四名),兩人由此結下深厚友誼,后來還一同赴滬殺敵。
白鶴拳在漳州的聲譽日益俱增,各地民間國術館紛紛延請“賞師”教習,如岳口、古塘、市尾、南坪等。這些由“賞師”教授出來的徒弟,都認真學習了他的拳法,還接受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九#8226;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三省盡為日軍占領,百姓整天冒著槍炮的危險過著流亡的日子,生活非常悲慘。但日本侵略者并不以此為滿足,他們的野心是要吞并全中國,于是又向長城內派兵進犯。1933年,東北軍在熱河戰敗,為頂住長城各個關口防線,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奉命守喜峰口。
二十九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武器裝備差,根本無法與日軍的武器相比。軍長宋哲元與其他將領研究商量,決定成立軍中大刀隊。于是他請來具有愛國思想的河北武術名師李堯臣為教練來教習。李堯臣為二十九軍編了一套“無極刀法”,指揮士兵刻苦練習。在保衛喜峰口的戰役中,大刀隊發揮夜戰近戰的優勢,把日寇砍殺得心驚肉跳,魂飛魄散,全軍崩潰,國軍取得了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何香凝曾賦詩一首:“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舊國術高。伏如猛虎進如猱,十步以內敵休逃。”
二十九軍的這支大刀隊為何能發揮這樣強有力的殺敵作用?原來這種大刀不同于武館平時練習的大刀,而是一種特制的大砍刀,它長約90厘米,但刀面較寬,刀背厚,手柄長約20厘米以上,須雙手才能握得住拿得穩,刀刃極鋒利,削鐵如泥,一刀砍下來,日本鬼子往往頃刻即身首分離,當場倒斃。
大刀隊重創日寇的消息迅速傳遍祖國大地,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因此全國各地國術館開始重視大刀的作用,并紛紛組織學員進行大刀演練,如福州白鶴拳名師黃性賢成立了大刀隊,自任隊長,泉州成立了林寶山任隊長陳桂芳為副隊長的大刀隊,廈門成立了以黃進步為隊長的大刀隊,漳州也成立了一支由張日章任隊長,由龍溪國術館和各地民間武館成員組成的大刀隊,日夜演練。
關于閩南大刀隊隊長張日章其人其事,知者甚少,資料又稀缺,這里把有限的情況簡述一下。
張日章(1914—1948年),漳州人,家住府口街(今臺灣路),家境不錯,有兄弟四人。他小時侯個性很強,好動不喜靜,不喜歡讀書,但喜愛武術,很講義氣,好打不平,遇事敢為。及長,初諳人事,少一分淘氣,多一分見識。在這文化氛圍極濃的府口街上生活,使他接觸了不少報紙雜志書籍,對歷史和時事頗為了解,還親眼看到日本飛機在漳州狂轟亂炸,因此在他身上蘊結著一股豪邁的俠義精神和愛國之心。因此在龍溪縣成立國術館時立即報名投師,拜在“賞師”門下。“賞師”見他長得偉岸剛毅,靈敏聰慧,看得出是塊能練武的料子,便傾注了全部精力教他練全套白鶴拳和各種兵器套路。張日章練得十分刻苦,很快便都掌握了。他在歷次的拳賽中不辜負恩師的苦心,多次獲得佳績,因此“賞師”委任他任大刀隊隊長,帶領眾師兄師弟一邊背誦口訣“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一邊苦練大刀法,不敢有所懈怠。
此時日機經常前來空襲漳州,百姓傷亡不少,人民生命朝不保夕,商業也十分蕭條,很快又傳來縣政府準備內遷的消息,民心更是惶惶然。
就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險關頭,在上海的宋慶齡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推廣“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以激勵全民抗日情緒。漳州的進步組織以龍溪縣抗敵后援會名譽立即在民眾中教唱抗日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打回老家去》、《大路歌》等,并且組織中小學生進行提燈示威游行。游行隊伍聲勢浩大,群情激昂,一路上高唱著抗日歌曲:“救!救!救!救中國,一齊向前進!”一邊高呼口號:“打倒日本強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還我河山,日本鬼子滾回去!”游行隊伍所到之處不斷有群眾參加進來,聲勢更浩大,一時歌聲震憾夜空,全城火光沖天,這樣的形勢讓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這也讓大刀隊感到自己的肩上有多重,決心仿效二十九軍大刀隊勇猛精神,刻苦練好大刀術,以備將來日軍犯漳時與之拼一生死!
龍溪商會聞知他們的愛國熱情后,給予極大鼓勵和支持。了解到他們需大砍刀后,便積極籌款從龍巖購來鋼鐵,請師傅仿照二十九軍大刀的模樣打造了一百多把大砍刀送給龍溪國術館,這無異是如虎添翼,更增加了他們殺敵的決心。
大刀隊在張日章的帶領下,按照李堯臣傳授的“刀鋒八法”進行演練:劈、砍、刺、扎、撩、斬、勾、掛,左右手協調配合,攻防同時并用,不久便個個如生龍活虎,勇猛異常,只待殺敵報國時機的到來。
1937年“七﹒七”事變,二十九軍打響了八年抗戰第一槍,大刀隊又屢建奇功,將士們放下步槍,在火力掩護下扔出手榴彈,趁著濃煙未散逼近日軍與之展開肉博戰。他們揮著大刀背部架開日軍刺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反手勾劈下來,把日軍連頭帶臂斬斷,一時戰場上刀光劍影,聲震四野,消滅了很多敵人。這就是武術散打“連打帶削”的打法,非常實用。據當年7月12日《世界日報》報道:“日軍二百余……被宋軍大刀隊迎頭痛擊……被斬首者三分之一”。又說:“二十九軍大刀隊急向日軍沖鋒,相與肉博,白刃之下,日軍頭顱落地,遂獲大勝……”
二十九軍的勝利捷報和大刀隊可歌可泣、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了祖國各地,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也感動了青年作曲家麥新。他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寫完歌詞,又揮筆譜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一首《大刀進行曲》誕生了,這首歌曲很快就唱遍大江南北: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歌曲的副標題是: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
國共雙方在此時已攜手合作,建立起全國統一抗日戰線,所以漳州的進步組織“薌潮劇社”開始公開露面,組織民眾上街教唱這首抗日歌曲。雄壯嘹亮的歌聲為中華兒女吹起了抗日號角,閩南抗日大刀隊員們更是熱血奔騰、氣壯山河!他們雄糾糾,氣昂昂地挻胸高歌,揮刀操練,隨時準備奔赴抗日前線。
不久北平天津淪陷,華北地區一大片國土盡被日軍占領,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中國的野心再次惡性膨漲,把侵略矛頭指向上海。8月13日,日本借口兩名士兵被中國軍隊槍殺,舉兵侵犯上海,吳淞兩地,中國軍再次經受著嚴峻的考驗。中國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張治中(1890—1969年)親率第九集團軍奮起迎戰,這就是史稱“第二次淞滬會戰”。
上海,吳淞兩處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一旦失守,敵艦可從吳淞口沿長江長驅直入中國腹地,而上海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物資豐富,失去上海無異是塊大肥肉落入虎口。因此中國投入70余個師兵力,決心死守上海、吳淞口。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募捐、宣傳、慰勞,全國各界民眾還派人赴滬慰問將士,福建民眾組織也派慰問團到達戰斗第一線慰勞。接著泉州抗日大刀隊在林寶山、陳桂芳的帶領下,廈門抗日大刀隊在黃進步帶領下,相繼奔赴上海,與國民革命軍并肩抗日殺敵,這一壯舉深深地感動著八閩人民,海外華僑也紛紛捐款支援祖國抗戰。在漳州的大刀隊員也個個摩拳擦掌,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經商量后也決定立即赴滬殺敵去。
漳州人民得知大刀隊欲赴滬抗日,滿腔熱情給予極大支持,各界人士紛紛捐款獻物,最感動的是有一位窮教師毅然找出妻子陪嫁時的壓箱銀八塊銀元捐上去。商會與抗敵后援會為他們準備了一百多條棉被,數百雙草鞋和斗笠,臨行前還組織民眾高唱《大刀進行曲》歡送大刀隊,激勵他們殺敵的勇氣。
時沿海公路都被日寇飛機炸爛了,沒有一處是平坦的,汽車行不得,張日章帶著一百多人只能徒步行走,一路上夜宿曉行,走了好幾天才到達烏龍江渡口。在躲過日機的空襲后,終于來到福州,與福州大刀隊會合。
福州大刀隊隊長黃性賢當時已訓練了不少徒弟,從中挑了六十四名,組成赴滬大刀隊,兩隊聯合起來計有兩百多名隊員,于十月底浩浩蕩蕩赴滬,與第九集團軍將士一起勇敢殺敵。
這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斗,大刀隊隊員只有大刀,面對著裝備現代化的敵軍,他們是何等的無懼無畏!張日章在臨行時曾贈給友人一張個人照,背后有他簽名題詞:“寧為戰死鬼,不當亡國奴!”表明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抱定決心要與日寇決一死戰。這是何等崇高的民族氣節,實在是可歌可泣!
第二次凇滬會戰一開始,中日雙方有勝有負,中國軍隊為民族利益而奮起拼殺,,日軍終不能得勢,只好改變策略。狡猾的日軍派軍艦運載日軍從杭州灣登陸,毀掉滬杭鐵路以切斷中國軍隊從南方前來支援的通道,繼而三面包圍中國軍隊。最后中方傷亡極大,力漸不支,只好下令撤出。此役,中國軍隊雖敗猶榮,因為從戰略上來說,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與敵人博斗,斃敵四萬多名,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企圖“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遂成泡影。
配合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的這支閩南大刀隊后來的命運如何?史上無文字記載,也無片言只語流下來,其詳情一直無法得知。根據戰后軍方統計,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12日結束,歷時三個月,雙方投入兵力一百多萬人,敵軍動用軍艦、飛機、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中國將士傷亡慘重,共有二十六萬將士為國捐軀,而日軍也被中方擊斃4萬多人……當年英國記者現場采訪后形容此次戰役(大意):淞滬戰場就像一臺巨大的“絞肉機”,戰場上血肉橫飛,尸骨遍地,狼嚎鬼哭……簡直就是一座地獄,慘不忍睹。
可以想象,大刀隊是凡人肉身,手無現代武器,其命運可想而知!親臨此戰役幸存歸來的福州大刀隊隊長黃性賢在后來的記憶中說道:1937年淞滬會戰,漳州師范學院(應為龍溪師范學校)武術教師張日章帶領閩南抗日大刀隊趕赴前線……張日章殺身成仁……這是他根據目睹危險的形勢而推測的,認為大刀隊隊員應是大部分已壯烈犧牲,包括張日章。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上海淪陷中國軍隊撤出之時,日軍仍不斷追擊,張日章身上多處負傷,被一小隊日軍追殺。據后來有傳言說他逃至一條深巷,使勁吃奶力,越過高墻,得以逃過一劫。后尋到國軍駐地,便繼續跟隊伍轉戰浙贛,最后從江西回到老家。
張日章回到漳州,內心萬分慚愧,深感無顏見“江東父老”,遂以養傷為名閉門謝客……。此后一段時間,據拳友推測,當時龍溪國術館已停歇,他可能轉入警界服務。
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后,國民政府派張日章去臺灣警界任職,他隨即攜一弟去臺灣赴任,1948年病逝臺灣。惜哉,錚錚鐵骨的一代抗日猛將英年早逝。由于新中國成立后,大陸與臺灣長期處于隔岸分治的狀態,離開大陸去臺灣的張日章這段英勇的抗日事跡從此被湮沒在歷史長河里,漳州人極少有人知曉,連武術界人士也知之甚少,其在大陸的家屬也不知其詳。
筆者認為,在八年慘痛的抗戰中,漳州雖未淪陷,但漳州人民的抗日救國熱情絲毫不減于淪陷地區的人民,尤其是閩南抗日大刀隊可歌可泣的抗日壯舉,更是漳州人民抗日史上濃重的一筆。惜武術界重武不重文,大刀隊成員中既有龍溪國術館的拳手,也有岳口、古塘、市尾、南鄉等其他各地的拳手,他們曾經為了救國家于危難之中而戰死沙場。他們是誰家子弟?史書上竟沒有記錄,連名字也不曾留下,著實令人遺憾!央視名嘴崔永元在執導抗日記錄片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大家越來越淡忘歷史——我們有過什么樣的勝利,什么樣的失敗,什么樣的災難,什么樣的痛苦,該就那些方面的事進行反思,這些問題都被邊緣化。”“也許我們能夠記住戰場上將軍振臂一揮,但是我們記不住冒著槍林彈雨沖在前線的士兵的身影。可是真正的歷史,是由所有沖上戰場的人組成的。”我門應該重溫歷史的光芒和沉重,此文聊作拋磚引玉,希冀武術界前輩,鄉賢及知情者繼續發現、整理,把這段漳州曾經的光輝歷史和英雄人物發掘出來,永遠記住他們,讓后人宏揚光大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