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構建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的兩維框架來分析2000—2010年間海南工業結構的變動,得出海南工業結構的變化具有從多元化主導到重化工業主導、行業專業化程度提升、傳統輕工業競爭優勢下降、行業競爭優勢的二元化趨勢加劇四個方面的特征,并提出海南未來工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海南;工業結構;相對效率;相對優勢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0-003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8
海南建省辦特區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基本沒有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工業體系。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南工業在“兩大一高”產業發展戰略指導下,走出了一條“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科學發展道路,在工業總量迅速擴大的同時實現了工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總量上,海南工業總產值從1988年的31.25億元提高至2010年的1470.35億元[1],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2.5倍,年均增長率高達17.2%。結構上,在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下,海南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天然氣化工、林漿紙一體化、汽車及配件、制藥、礦產資源加工和食品加工與制造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支柱產業體系。
但是,海南工業發展不足仍是制約海南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緊緊抓住未來幾年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推動海南工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是海南工業發展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本文以海南省2000—2010年間工業結構變動為研究對象,采用相對優勢與相對生產率的兩個緯度相組合的分析框架,對海南工業結構變動做出實證性分析和判斷,并針對海南未來工業優化升級的發展策略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一、理論框架
對工業結構考察通常是圍繞著它是否能促進產業競爭力(或競爭優勢)的提升進行的。衡量一個地區某一個產業競爭力應該包含兩個緯度: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2]。相對效率是指一個地區內某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所具有的生產效率,這可以通過庫茲涅茨所提出的“相對生產率”指標加以觀察,某一產業的相對生產率=該產業總產值的比重/該產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全社會的工業總產值與勞動總就業量之比假設為1,這可以看成是相對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相對生產率大于l的行業屬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業,代表著地區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相對優勢指標是指一個行業在一個地區內的產值份額與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這個行業產值份額之比,可通過“區位熵”來考查,某地區A行業的區位熵=某地區A行業產值比重/全區域A行業產值比重。如果海南某行業相對于全國的區位熵大于1,則意味著海南該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相對優勢。
一般而言,一個地區某行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既取決于該行業技術特征決定的生產效率,也取決于地區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所以把兩個緯度結合起來,以觀察使用單一指標所無法同步觀察到的地區工業結構變動的多樣性,進而看出地區結構調整的多種可能性。效率和優勢兩個緯度的組合可以把一個地區的工業數量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都大于1的產業(Ⅰ類),這表明某一種產業不僅與該地區其它產業相比生產率更高,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具有相對優勢。二是相對效率大于1而相對優勢低于1的行業(Ⅱ類),這表明這類行業在全國范圍內缺乏比較優勢,但在本地區內仍然具有較高的相對生產率,即這類行業具有由本地區的資源結構與市場需求偏好所決定的本地化比較優勢。三是相對效率小于1而相對優勢大于1的行業(Ⅲ類),由于本地區與全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由此帶來的行業相對價格變化,這種行業在本地區可能生產效率沒有其他行業高,但在全國范圍內仍有競爭力。四是相對效率與比較優勢都小于1的行業(Ⅳ類),這意味著這類行業基于兩個緯度的觀察都缺乏競爭力。基于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的二維分析框架,可以分析一個地區工業行業數量在四種類型中的分布和變動情況,從而得出這個地區工業總體上的現實競爭力及其變化。
二、數據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框架和方法,本文計算了海南省2000—2010年間35個工業行業的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以考察“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工業結構的分布與變動特征。工業結構變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工業行業的數量變動,可直接反映在每種類型工業所包含的行業數量上。二是工業行業的價值變動,可通過兩方面指標來反映。一個指標是每種類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這說明不同類型工業隨著行業數量變化而引起的絕對價值量變動;另一個指標是區位熵,用某種類型工業產值占比在海南與全國的比值表示,以說明海南該類型工業在全國范圍內相對比較優勢的上升或下降。
從表1~3中海南工業結構分布演進路徑可知,2000—2010年間按行業相對生產率和相對優勢分類的海南工業結構一直處于轉型之中。結合表4中的相關數據,可進一步得出海南省工業結構變動的四個顯著特征。
(一)從多元主導到重化工業主導
2000年,海南省相對效率大于1的Ⅰ類和Ⅱ類產業的行業分布比較廣泛,不僅有食品、飲料、醫藥制造等輕工業部門,也有有色金屬礦采選、金屬冶煉與加工、石油加工等資源型工業部門,還有交通運輸設備、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部門,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然而經過十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基本退出相對生產率高的行業類型,剩下的6個行業除煙草制造業外,基本屬于交通設備制造和石油化工等資本密集型的重化行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的發展戰略下,政府主導引入大量重化項目,使得海南工業向重化主導型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是在相對效率大于1的行業向資本密集型行業集中的全球發展趨勢中,基于資本投入的產業規模化擴張強化了這種轉型。
(二)行業專業化程度提升
10年間,雖然具有相對優勢的Ⅰ類和Ⅲ類行業數量從21個減少至13個,但產值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平均增加了2.2個百分點。其中,相對生產率和相對優勢都大于1的Ⅰ類行業的數量從8個減少至3個,產值比重也從50.4%下降至43.6%,但平均每個行業的產值比重卻增加了6.2個百分點。可見,雖然具有相對優勢的工業行業數量減少了,但這些行業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卻增加了,說明海南工業結構變動過程中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這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深化,海南自建省辦特區起就秉承“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地方政府保護導致的市場分割及地方貿易壁壘對海南融入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阻礙較小。因此,工業結構演變由多樣化到專業化是海南與國內及世界市場一體化推動的結果。
(三)傳統輕工業競爭優勢下降
“十五”期間,一些曾經具有競爭優勢(如食品制造業)以及雖然相對優勢不足但相對效率較高(如皮革、紡織品制造)的傳統輕工業部門由于相對效率下降,從Ⅰ類工業部門轉移到Ⅲ類或從Ⅱ類工業部門轉移到Ⅳ類。“十一五”期間,不僅上述行業相對效率沒有提高,而且另外一些行業如飲料、醫藥、化學纖維、造紙及制品業等還出現了相對效率和相對優勢的同時下降而直接從Ⅰ類部門轉移到Ⅳ類部門。
大量行業相對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傳統輕工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對這些部門而言,當工業結構演進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為主時,資本密集型工業的產業規模化優勢會得到顯現和加強,導致具有相對效率的工業部門必然向資本密集型行業集中,這是全球工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隨著全球工業發展趨勢的推進,地區整體工業生產率勢必隨著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發展而提高,導致一些原本相對生產率大于1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如食品、飲料和醫藥)逐步喪失生產率優勢。而海南傳統輕工行業相對優勢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這些行業技術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模仿生產的技術門檻較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導致海南生產的同類產品越來越大程度地被其他省份產品所替代,市場份額下降;另一方面,海南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轉型后,輕工業的產值比重下降從而導致相對優勢指標下降。
(四)行業競爭優勢的二元化趨勢加劇
10年間,海南工業結構中相對生產率原本較低的Ⅳ類行業相對優勢減弱,從0.46下降至0.18,而相對生產率較高的I類行業的相對優勢增強,從2.46上升至3.36,“高生產率—高優勢,低生產率—低優勢”的二元化趨勢更加嚴重。其中原因,既有海南重化工業主導轉型導致工業發展過于“偏科”的問題,即對于石油化工產業過分依賴,忽視了對資源型和機械制造等傳統優勢工業行業的鞏固和再創;也有這些低生產率行業自身存在規模小、設備老、技術開發力量弱、創新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導致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無法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形勢。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相對效率與相對優勢的兩維分析框架度,本文綜合考察了2000—2010年海南省工業結構的分布與變動,得出了四個基本特征:從多元化主導到重化工業主導、行業專業化程度提升、傳統輕工業競爭優勢下降、行業競爭優勢的二元化趨勢加劇。隨著“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產業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海南未來的工業結構仍然會朝著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堅實經濟支持和產業支撐。
(一)走科學發展道路
繼續走“集約、集群、園區化、高科技發展新型工業”的發展道路,為海南工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托洋浦經濟開發區、澄邁老城開發區、海口高新區、海口保稅區、昌江循環經濟示范區、東方工業園區、臨高金牌港開發區等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園區,堅持以園區為載體、以項目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龍頭、以節能環保為前提,推動重大項目、骨干企業向園區集聚,走以園招商、以商建園的新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壯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實現最大附加值。
(二)大力發展傳統輕工業
大力推進傳統輕工業信息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傳統輕工業的振興。輕工業是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標準建設和品牌培育帶動飲料、農特產品加工、食品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優勢。要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扶持力度,加快企業信息化步伐。堅持“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標準化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企業標準化建設。積極培育和發展品牌,通過品牌建設占領和擴大市場份額。
(三)支持企業轉型提高效率
充分發揮特色資源優勢,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實現海南資源型和機械制造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裝置,關閉和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浪費、污染環境、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生產企業;加強企業戰略性重組與結構性調整,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為重點,通過科技和管理創新加快能源、冶金、有色、化工以及現代設備制造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海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海南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王珺,殷寧宇.基于效率與優勢的珠三角工業結構變動——1997—2006年間珠三角地區工業結構變動的實證分析[J].學術研究,2009(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