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額貸款公司在規范民間借貸市場、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歸類總結全國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制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三大因素,提出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小額貸款公司;制約因素;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5-0075-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5.18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2011年以來,國務院密集調研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并強調要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全面推進金融改革,進一步發揮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小額貸款公司作為主要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機構。自試點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加快發展小額貸款公司也正成為決策層推動小型金融機構發展、規范民間借貸市場、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在融資環境依舊偏緊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轉向小額貸款公司尋求資金融通,然而由于小額貸款公司在性質定位、經營業務、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因而,如何在滿足日益增長市場需求的同時有效控制運營風險是小額貸款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課題,也是在穩健貨幣政策下加強社會融資規模管理、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的題中之義。
一、全國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總體情況
(一)機構數量快速增加,地區集中度較高
2011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282家,較2010年增加1668家①,增長63.81%,機構數量是2009年的3.21倍。近半數小額貸款公司分布在內蒙古(390家)、江蘇(327家)、遼寧(312家)、安徽(278家)、云南(213家)、山西(209家)、河北(186家)和山東(184家)等八省區。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47088人,較2010年增加19204人,同比增長68.87%,是2009年的3.23倍;上述八省區從業人員占比達43.31%。
(二)貸款規模逐年增長,成社會融資的補充
2011年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3914.74億元,較2010年增加1939.69億元,增長98.21%,高出人民幣貸款增速82.41個百分點,貸款余額是2009年的5.11倍。小額貸款公司53.23%的貸款分布在江蘇(805.16億元)、浙江(535.34億元)、內蒙古(331.21億元)、山東(222.53億元)、安徽(189.54億元)等五省區。2009—2011年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占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比重逐年提高,占比分別為0.19%、0.41%、0.71%。
(三)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依賴實收資本
2011年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實收資本3318.66億元,較2010年增加1537.73億元,增長86.34%,是2009年的4.06倍。受制于有限的融資渠道,小額貸款公司放貸資金主要依賴于實收資本,2009—2011年貸款余額分別是實收資本的0.94、1.11和1.18倍。
二、制約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三大因素
(一)法律定位與經營業務不匹配
關于小額貸款公司的性質認定,2008年5月出臺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小額貸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省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審批,不需要領取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因此并不屬于金融機構。但實際上小額貸款公司所開展的經營貨幣、發放貸款等業務正屬于金融機構業務范疇,這就使得小額貸款公司出現了身份上的尷尬[1],也極易形成法律監管漏洞。
目前,關于小額貸款公司監管的相關法規主要由《指導意見》及各試點省市據此制定的具體實施意見和辦法構成,法律級次較低,對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管理的約束力不強,而用于監管金融機構業務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如《商業銀行法》卻不能適用于小額貸款公司,同時適用于企業的法律法規如《公司法》也難以對金融業務進行有效監管[2]。此外,小額貸款公司的現行主管部門是由各省市金融辦聯合人民銀行、銀監、工商、公安等部門組成的“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聯席會議”,這樣的監管體系必須依賴于各部門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否則極易形成多頭監管甚至無人監管的局面。同時,由于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并不直接負責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使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在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貸款額度、資金流向等進行監測時,工作難度較大。
(二)資金補充與市場需求不協調
《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不得超過資本凈額50%的資金,并規定不得吸收公眾存款。因此,在“只貸不存”的模式下,后續資金的補充問題則成為制約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一大瓶頸[3]。另外,由于小額貸款公司所開展的業務與一些金融機構在縣域的業務存在一定的沖突,同業競爭較為激烈,造成小額貸款公司向當地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的難度較大,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往往需要到市一級和省一級金融機構才能獲得融資。囿于資金有限,小額貸款公司已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其業務的運轉必須依賴于可用資金不斷流動,在貸款操作上往往追求短、平、快,以此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而且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一些小額貸款公司也會對借款企業設置一定的門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額貸款公司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作用的發揮。
(三)經營風險與防控措施不配套
小額貸款公司的經營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操作風險。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大多缺乏從事金融業務的相關經驗,給小額貸款公司開展信貸業務、進行風險防控帶來較大難度。二是借款人違約風險。小額貸款公司雖然依托地緣優勢,在對借款人信息的把握上比金融機構有獨特的優勢,但由于技術水平較低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存在,產生違約的風險也是存在的,一旦發生借款人惡意違約,訴諸法律將面臨較高的維權成本。三是收入來源難以覆蓋經營風險。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屬于公司企業性質,必須承擔相應的企業稅負,在向金融機構融資時也不能享受同業拆借的利率優惠,經營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的業務受限于貸款業務,不能像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一些中間業務如票據、資產轉讓、委托貸款等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業務,使得小額貸款公司的收入來源極其有限。
三、實現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突出政府在支持小貸公司發展中的作用
一是完善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模式。根據《指導意見》和《小額貸款公司改制設立村鎮銀行暫行規定》所指出的改制為村鎮銀行的設想,同時近期政府高層多次強調要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可見村鎮銀行是目前解決小額貸款公司法律定位、資金補充、風險管控等問題的一種較好的發展模式。但考慮到村鎮銀行的制度設想仍然有悖于部分小額貸款公司發起者的初衷,建議應根據試點的情況及政策取向目標,逐步建立起可供小額貸款公司自由選擇的多元化制度安排,對村鎮銀行、專業小額貸款零售商、民間借貸中介商等不同的發展模式設定具體的規范要求,使小額貸款公司能根據各自的發展特點和股東意愿選擇發展道路[4]。
二是給予小額貸款公司一定的財稅政策優惠。小額貸款公司雖主要面向“三農”和小微企業,但不屬于金融機構,因此不能享受各種針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財政可以仿效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做法,在稅收和財政補貼政策上給予小額貸款公司大力支持,如對小額農貸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及減免一定比例的所得稅等。此外,政府對小額貸款公司“支農”、“支小”業務進行獎勵。
三是政府牽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基金。發展基金可以考慮從政府、企業、小額貸款公司多方籌集,對一些經營業績較好、風險可控、資金需求迫切的小額貸款公司提供低息和無息貸款。
四是為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政府可以定期組織對小額貸款公司財務人員、信貸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員工專業素質。引導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小額信貸行業協會等行業性組織,促進小額貸款公司之間的相互交流,維護行業利益,加強行業自律。
(二)強化人民銀行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外部監管和服務指導
一是有序推進小額貸款公司接入人民銀行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工作,為小額貸款公司了解借款人信息、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提供技術平臺。二是加強統計監測和分析,督促小額貸款公司嚴格執行統計標準,做好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重點跟蹤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額度和用途。三是將小額貸款公司列為銀行家問卷調查對象,及時了解小額貸款公司的微觀感受和對宏觀經濟的總體判斷。四是加大反洗錢執法力度,嚴格防控非法資金借道小額貸款公司進行洗錢。五是密切監控民間借貸資金風險,牢牢把握“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指導原則,警惕民間資本“熱錢化”,切實維護區域金融穩定,營造有利于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穩定環境。
(三)拓寬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
一是給予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機構同業存放和同業拆借利率政策。二是提高小額貸款公司向金融機構融資的比例,將融資比例從凈資本的50%提高到100%,并且只有超規定融資比例的部分才需要辦理抵押、擔保手續[5]。三是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適度提高小額貸款公司風險容忍度。此外,對符合轉制村鎮銀行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還應加強培育并指導其建立規范內控制度。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陳婧.金華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2]蒙紅彤.小額貸款公司在我國發展中遇到的風險問題初探[J].區域金融研究,2010(2).
[3]劉志平.小額貸款公司急需破冰揚帆[J].金融會計,2010(9).
[4]王桂林.小額貸款公司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中國城市經濟,2010(5).
[5]王中新.關于小額貸款公司性質界定和發展定位問題的淺探[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