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產品的市場風險非常大,而金融工具中的期貨和期權可以很好地用來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但我國的期貨期權市場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其作用發揮的缺陷。為了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要充分發揮期貨期權市場的作用。因此,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對期貨期權市場進行改善:盡快開展期權交易的試點、積極培育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主體、增加新的農產品交易品種、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監管以提高市場效率。
關鍵詞:農產品;市場風險;價格波動;期貨;期權
中圖分類號:F7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4-004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4.11
一、引言
農產品價格風險是指農產品在通過市場轉化為商品過程中,由于未來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而使農業生產者無法實現其既定收益,給其帶來損失的一種風險。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會引致整體物價的上漲,而物價的上漲會帶來一些社會和經濟問題。而農產品價格的下跌將造成農民收入下降,嚴重影響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如何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圖1是2002—2009年農產品生產價格總指數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價格指數的走勢。從圖1可看出,生豬和棉花的波動最大。生豬價格的波動除了成本方面的原因外,還有缺少生豬期貨市場的原因。1985年,我國生豬價格放開后,其價格波動頻繁,周期一般為2~3年,這種周期性波動表明其已陷入“蛛網模型”所描述的怪圈之中:生豬賣難→價格下跌→宰殺母豬→生豬減少→供應短缺→價格上漲→養殖增加→生豬賣難。生豬價格的周期性波動,給生豬生產者帶來巨大損失,同時還嚴重制約了我國生豬的品種改良、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和大市場流通,制約了豬肉深加工增值產業化的推進。不僅生豬價格存在著“蛛網模型”所描述的怪圈,其他農產品價格也同樣存在。
二、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的作用
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呈現出封閉型的蛛網模型,是因為其運行缺乏良好的收斂機制,價格和產量經過多次的循環往復都不能收斂到均衡點上。而金融工程中的期貨和期權產品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收斂機制,其收斂機制如圖2所示:當某一農產品第一年的價格為P1時,現貨市場的買賣雙方出價均為P1,而在期貨期權市場上,買方會通過搜集各種關于產品供求狀況的信息而對未來價格進行預測,用公式表示即為:Ft=E(St+1/It)。式中,Ft表示到期日為t+1的期貨合約在t時的價格;E表示期望;St+1表示到期日為t+1的現貨價格;It表示t時一切可用的信息。出于對未來的預期,期貨期權的買方報價會低于P1,處于P1和P0之間如P3。
相應地,期貨期權市場的賣方會通過對各種信息的分析得出下期價格會跌的結論。因此,其報價也會低于P1,處于P1和P0之間如P3,則下期的農產品供應量將增加到Q0和Q1之間如Q3,而不是增加到Q1;下期的價格會降低到P2和P0之間如P4。以此類推,當現貨市場上的價格下降至P4時,期貨期權市場上買賣雙方都會利用各種信息而排除價格P4,將價格定在P4和P0之間。上述過程會不斷的進行下去,直到農產品的產量、價格收斂到合理的范圍內,如圖2中的虛線區域[1]。
三、我國農業生產者利用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管理風險的缺陷
經過20來年的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取得了一些成績,在穩定產品價格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一是農產品期貨在我國期貨市場中占有較大比重。數據表明, 2009年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金額占整個期貨市場的比重為47.64%,農產品成交量占整個期貨市場的比重為57.23%,說明在我國期貨市場上農產品期貨占有較高的地位。二是農產品期貨交易總量不斷增大,期貨市場功能逐漸完備。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額呈現出加快上升的態勢。隨著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規模的擴大,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等功能正不斷得到顯現[2]。三是農產品期貨品種不斷增加,有些品種交易活躍。目前,成交活躍的農產品期貨主要有黃大豆一號、豆粕、豆油、棕櫚油、天然橡膠、白糖等。四是我國農產品期貨的國際地位逐漸增強。2009年,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總量的43%,居全球第一。我國農產品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聯動效應越來越明顯,在全球大宗商品定價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盡管我國期貨市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制約農業生產者利用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上缺乏期權工具
美國農場主為防范市場風險而進行套期保值主要是利用期權工具。Yong,Hayes and Hallam(1993)在對蒙大拿州農場主運用期貨和期權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為了防范價格風險,期權比期貨應用得更為廣泛[3]。具體而言,有14%的農場主運用期貨套期保值,而有19%的農場主使用期權套期保值。就家畜生產者而言,他們當中僅有6%使用期貨,而有11%使用期權。1996年,美國農業部(USDA)進行的農業資源管理調查(ARMS)數據估計,農場主使用期貨和期權進行套期保值的農產品比例分別為:玉米42%,小麥23%,棉花46%,其它田間作物24%,牛肉和豬肉20%,乳制品18%,家禽20%。
期權具有期貨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期權交易成本比期貨低。期權買方只要繳納少量的期權權利金就能達到保值或者投機獲利的目的。期權不像期貨交易那樣需要逐日盯市并可能被要求隨時補足保證金,更不會因保證金不足而被強行平倉。二是期權比期貨具有更小的風險。對于期權買方來說,其最大損失只是期權權利金,因此風險有限。對于期權賣方來說,風險比買方要大,但由于其事先收取了一筆期權權利金,其風險小于持有相應期貨頭寸的風險。三是期權可以作為期貨交易者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風險管理者可以通過期權與期貨之間、期權與期權之間的資產組合來降低和分散風險,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者的需求。
然而,我國期貨市場發展了20來年一直沒有開發期權這一金融工具,使農產品生產者缺乏利用期權進行風險管理的可能。
(二)期貨市場交易主體規模及結構存在不足
1.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主體規模過小。截至2009年末,大連商品交易所有會員190個,其中經紀會員175個;上海期貨交易所有會員210個,其中經紀會員167個;鄭州商品交易所有會員215個,其中經紀會員173個。三個交易所的會員個數加起來僅有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會員數的1/6。2009年末,我國農產品期貨投資者數量達91.6萬戶,同比增長48%。其中,法人開戶數為25128個,增加了7800個,同比增長40.2%,保證金規模突破1000億元。但與美國相比,這些數據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如2003年美國期貨經紀公司中,客戶保證金數量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就達到41家。
導致我國期貨市場投資主體規模較小的原因是農業生產者尤其是個體生產者對期貨市場的了解不夠。根據徐欣等(2010)的調查,農戶會直接或間接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人數只占總調查人數的1.5%,農戶中聽說過農產品期貨的只占總樣本的15.2%,而其中有2/3的人只知道“期貨”這個詞,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意思[4]。所以要此部分農民參與期貨市場是不可能的,而作為農業生產主力的農業企業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參與農產品期貨市場。
2.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交易主體中,個人交易者占比過大,且以投機交易為主。總的來說,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而法人投資者比重偏低,尤其缺乏機構投資者。以大連商品交易所為例,2000年大豆、豆粕期貨交易者中法人的比重只有15.3%,2004年大連商品交易所注冊客戶中法人比重下降至4.47%,近年來,隨著個人投資者的迅速增加,該比重還有下降趨勢,2007年11月該比重下降至3.74%[5]。
另外,我國農民客觀上由于交易量太小,不適宜直接參與期貨市場做套期保值交易,主觀上不具備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的知識和觀念[6]。而農村合作社組織層次較低,難以承擔期貨交易這一任務,絕大多數農民無法直接或間接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因此,期貨市場的參與者大多是投機者。
(三)交易品種數量少,合約設計不盡合理
目前,我國有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即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農產品品種有玉米、綠豆、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大豆原油、硬麥、強麥、啤酒大麥、棉花、白砂糖、菜籽油、天然橡膠、棕櫚油、早秈稻共15個品種,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美國的期貨交易所上市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有二十多個,這主要差距在畜牧業產品方面,美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交易的畜牧產品有活牛、飼牛、瘦豬、牛奶等10來個品種,而我國期貨交易所沒有這方面的品種。
我國期貨交易所在期貨合約設計上也有不盡合理的地方,如鄭商所硬麥期貨合約的交割品級是國標二等硬冬白麥,新國標小麥標準要求己較高,而修訂后的硬麥期貨合約在交割品的一些指標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使得交割的數量少,容易被投機者進行價格操縱。另外,我國的期貨合約交易量比較大,不適合普通農戶參與,而CBOT的小麥小合約為個人投資者和中小機構提供了風險管理和投資工具。
(四)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效率還有待提高
據張小艷、張宗成(2006)的研究,小麥期貨市場和大豆期貨市場均呈弱式市場有效狀態,說明小麥和大豆品種交易較此前規范,期貨價格較好地反映現貨市場的供求趨勢,但還有改善的余地[7]。
四、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在管理農產品市場風險方面的不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
(一)盡快開展期權交易的試點
我國開展期權交易試點已具備了一定的條件:首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期權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做好了必要的上市準備,期權交易有了一個較好的試點基礎;其次,期貨交易所控制風險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再次,期貨市場交易活躍,運行環境較為穩定,交易活躍的期貨市場為期權的成功推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推出成熟品種的農產品期權,對提高我國在農產品現貨交易中的地位和增強市場競爭力意義重大[8]。
有了期權產品后,政府可以出資為農戶購買看跌期權,參與期權交易。當政府為農民支付了一部分權利金后,就可以取消相應的其他農業補貼(如糧食直接補貼,糧食價格支持等)。政府支付的權利金以對糧食進行補貼的標準為最大限度[9]。如果期權價格較高,政府可以為農民多支付一些權利金;當期權價格較低時,可以少支付一些。這樣即可以對糧食進行有效的補貼,而且效率高,又能減輕國家的負擔。
(二)積極培育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主體
對農業生產者進行期貨期權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是有效增加交易主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應由相關部門對農民和農業企業進行利用期貨期權進行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為增加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我國應鼓勵農產品期貨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和使用者,即農產品相關企業(包括購銷企業、加工企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期貨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場手段,在回避價格風險的同時提高經營和管理水平。對于我國農戶來說,受生產規模小、高度分散化以及中介組織不發達等因素影響,農戶很少直接參與期貨期權市場。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積極培育各種專業合作組織,成立農民合作社,也可以發展“公司+農戶”、“訂單+期貨”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這樣農業相關企業可以直接參與期貨期權市場,農民通過與農業企業簽訂合同而間接的參與期貨期權市場。
(三)增加新的農產品交易品種
期貨品種的多寡決定著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的效果和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定位。為推進我國市場化進程和加快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融合,應改變目前期貨交易品種過少的局面,在規范發展原有交易品種的基礎上,增加新的交易品種。應探索適合小品種期貨運作的交易模式,認真研究畜、禽產品的期貨交易模式,適時推出生豬、黃牛等品種的上市交易,為更多的農戶和企業提供規避風險的機會[10]。
(四)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監管
強有力的市場監管包括制訂并實施積極的市場監督方案和對交易規則及慣例例行復查,以確認期貨市場運行的潛在阻礙[11]。這些市場監管將會鼓勵生產者利用期貨市場,而這需要通過確保市場的完整和健全來實現。
監管部門要樹立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監管觀念,堅決打擊市場操縱者和各種違規行為。我國農產品交易品種少,有些農產品期貨市場規模小,因此容易被相對充裕的資金進行階段性操縱,不排除有少數機構或個人企圖利用這些情況違規操作以牟取不正當利益。通過打擊市場操縱和違規行為可以提高期貨市場的效率,從而為利用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來進行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創造有利的條件。總之,通過加強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中國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理應成為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市場。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孫良媛.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風險[J].廣東社會科學,2001(3):32-37.
[2]陳星.充分發揮我國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功能[J].中國商貿,2010(24):78-79.
[3]Yong, Sakong, Hayes, Dermot J,Hallam, Arne.Hedging Production Risk with Op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5):75.
[4]徐欣,胡俞越,韓楊,王沈南.農戶對市場風險與農產品期貨的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5省(市)328份農戶問卷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0(7):47-55.
[5]楊雪,喬娟.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歷程、現狀及前景[J].農業展望,2008(3):38-42.
[6]康敏.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與現貨市場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7]張小艷,張宗成.關于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簡單效率的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6(3):14-17.
[8]蔡勝勛.關于推出農產品期貨期權芻議[J].經濟研究導刊,2006(2):66-68.
[9]魏君英,何蒲明.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探索糧食補貼新思路—基于美國的經驗[J].生產力研究,2008(12):29-31.
[10]曹冰玉.我國農產品期貨與農村金融工程建設[J].商業研究,2009(4):192-196.
[11]劉巖,于左.美國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的經驗及借鑒[J].中國農村經濟,2008(5):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