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外出務工,農村留守老年人問題日益突出。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障四個方面。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難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難題。
[關鍵詞] 留守老人;經濟供養;精神慰藉
[作者簡介]舒 越(1988—),女,華東交通大學2010級科社專業碩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不可避免的會將老年人留守在家庭中,這將導致農村留守老人數量的急劇增加。于是,數量巨大的農村留守老人給當前的農村養老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我國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留守老人”問題的解決與否,這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戶的家庭生活質量,而且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與否,因此研究“留守老人”問題則對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老人出現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走向城市。造成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化”和農村社會的“空穴化”,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同時,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背景,使得大多數的外出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人相匹配的保障和福利制度,只能往返于城鄉之間,導致了農村留守老人的出現。
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使當地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產生了一個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老人”。據了解,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近2000萬。其中,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自養,而且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養。可見,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讓人憂心,留守老人養老難題亟待破解。同時,外出務工潮造成許多農村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現象。這無疑又加大了留守老人身上的負擔,在勉強依靠簡單的農業生產滿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同時,還得肩負起看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
二、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
隨著新農村建設、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他們進城務工、求學,以致農村家庭結構悄然發生變化,即由“核心化”家庭結構向“空心化”家庭結構轉變。所謂“空心化”家庭結構,產生了一個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老人”。由于這些“留守老人”年邁體衰,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其匱乏,養老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保障四個方面。
(一)經濟供養
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和福利水平,改善經濟供養水平。大部分留守老人能通過子女的外出得到一定經濟上的收益,約58%的老人認為如果子女不外出,自己的生活條件將會變差。
雖然普遍認為子女外出務工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但是有部分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因為他們的子女經濟供養的意愿低,與家里的聯系少,加上一些子女的孝道觀念進一步淡化,導致了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惡化。由于收入來源的間接性,留守老人經濟的改善程度與子女的孝敬程度關聯性較強,雖然留守老人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呈現出不穩定性。
可見,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經濟供養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留守老人的經濟和福利水平,但只是依靠子女供給,絕大多數“留守老人”生活簡樸,只求溫飽而不求質量。
(二)生活照料
在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照料提供者的減少,農業勞動、家務勞動等負擔的增加加劇了農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網絡如農村基層組織、農村社區、志愿者等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體系還不完善。由于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導致居住空間上的分離,造成了成年子女為老人提供直接的健康和生活照料上的困難。而且,往往使得老人們不得不承擔起更加沉重的干農活、做家務、照看小孩等負擔。雖然子女通過外出務工提高的經濟效益對老年人照料產生了間接的正向作用,經濟狀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生活負擔的加重導致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日益下降。
(三)精神慰藉
由于農村青年子女迫于生活壓力外出務工,與老年人見面,情感交流的時間減少,農村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農村留守老人心理上普遍存在著孤獨寂寞的問題,子女外出務工之后與留守老人的聯系減少,電話成為外出子女和留守老人聯系的主要方式,并為留守老人所接受。但是很多外出子女很少與父母溝通,打電話時更多的話題也是留守兒童。其實,農村留守老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外出子女寄錢回來,而是每天一句簡單的問候,一份出自內心的關心。老人需要的是兒女在精神方面的支持,精神空虛才是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外出務工子女應該時常和老人保持聯系,經常陪他們聊聊天,滿足老人情感的需求。
(四)醫療保障
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是目前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低,患病風險大,再加上農村留守家庭多為空巢家庭,使得老人孤獨感加重,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可見,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主要是由于求醫不及時,農村醫療水平不高,醫療支付能力不夠導致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在農村留守老人醫療保障方面,存在著參保率不高、保障能力不夠、制度自身不完善等問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醫療費用方面的支出已經成為許多留守老人面臨的沉重負擔。部分留守老人盡管醫療衛生條件因子女收入增長而得到一定改善,但老人們在身患重病時卻可能得不到子女照顧。
三、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對策研究
(一)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
要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養老的傳統美德,營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會氛圍,多關心、理解老人,特別是針對留守的老人。同時,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要作用要重視留守老人與子女的親情聯系工作,讓外出務工的子女認識到他們有義務對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贍養扶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關心幫助、體貼安慰,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天倫之樂,從而安度晚年。
(二)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
如果實行社區養老、福利機構養老,就必須有養老服務設施。可以利用當前鄉鎮企業閑置的廠房,特別是鄉鎮教育資源整合后完全空置的鄉村小學等房產,改造成適合農村老年人居住、生活、醫療保健、娛樂的老年服務設施機構。讓大量的留守老人多一個家庭養老之外的棲身之處、人際交流的場所、休閑娛樂的平臺,給予農村老人在家庭之外的精神慰藉和文體生活,提高老年的生活質量。
(三)制度層面的改革和完善
參照現在的城市養老保險制度,適當考慮農村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起針對農村老人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把建立社會安全網作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緊迫任務,這是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根本性措施。改變以戶籍制度為特征的二元體制,打破城鄉制度分割的局面,并完善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
(四)發揮家庭和社會、集體在留守老人養老上的合力
考慮到中國的實際及農村現狀,現階段可以采取以家庭養老為主,同時大力發展社會養老和集體養老等多種措施。加強社區建設,重視社區在留守老人照料中的的作用,發展農村老年人組織。要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照料的問題應該有效整合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各種資源,建立以留守老人為主要關注對象的養老院。
四、結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留守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引起社會民眾的極大關注,如何解決留守老人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為子女該當給予留守老人足夠的經濟支持和滿足留守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盡力照顧好留守老人的生活起居,確保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國家應該加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方面的投入,對留守老人的醫療保障必須貫徹落實,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賀聰志,葉敬忠.農村留守老人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胡強強.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院報,2006,(4).
[3]蘇錦英,王子偉.農村地區留守老人基本狀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09,(2).
[4]陳浩,李曉娟.農村留守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探討[J].農業考古,2010,(6).
[5]陳敏.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9,(3).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