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學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探討導師制的實施對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生早期科研素質訓練的意義,并重點介紹了其實施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地方綜合性大學;導師制;學生;科研素質;訓練
[作者簡介]陳滿娥(1970—)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羅瑋來(1973—),男,法學碩士,井岡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王瑾紅(1968—)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論文為2009年江西省教育規劃課題“地方綜合性大學導師制下學生早期科研素質訓練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9YB074
一、地方綜合性大學導師制下學生早期科研素質訓練的意義
(一)實現高校辦學目標,培養創新型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教育應當使本科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本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技能和相關的的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與發展潛力 ,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瞄準人才需求市場
本著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辦學宗旨,高校應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會要求本科生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地方綜合性大學多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來,對本科生的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對于地方綜合性大學是一項新課題,也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導師制的引入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可以解決目前本科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發展潛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高校扎實辦學奠定基礎。
二、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
(一)導師制的淵源
本科生導師制是15世紀初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威廉?威克姆首創的;其后,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名牌大學相繼采用。在國內,最近幾年,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都在實行導師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謂本科生導師制,是指由高校教師擔任大學生的導師,對他們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導。
(二)導師的條件
指導教師在導師制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是保證實踐性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的做法是:盡量選擇科研能力強、具有豐富科技開發實踐經驗的教師擔當指導教師,原則上要求指導教師必須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并負責或者參與一定數量的縱向或橫向研究課題;因此都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專業學習方面,因為導師一般都是本專業的資深專任教師,對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內容及將來可從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與學生接觸時,很容易成為學生在大學學習和生活的良師益友;導師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優勢, 帶學生介入科研和專業實踐,更直接地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專業興趣。
(三)導師制下學生早期科研素質訓練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應該使學生達到系統鞏固并擴大所學的知識;把在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應用于實踐中,解決本專業范圍內的工作技能和科學研究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學習時間中,能否達到上述要求,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學生,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畢業生一出校門就要面對激烈競爭的社會,要自謀職業,參與競爭,獨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獨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與開發能力,無疑已成為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時間如何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特別是地方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基礎較弱,能否與其他重點高校的學生具有同樣的競爭力,是我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三、實施方法
基于導師的科研能力,在學生一年級到畢業的四年大學生涯里,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實踐活動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研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使學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養參與各種科研的興趣;樹立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1.在一年級時,由導師公布自己的學術方向,師生之間進行雙向選擇。由于受精力、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不超過五名。
2.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競賽活動。
3.引導學生成立各種專業社團,并加強對各種專業社團的管理、指導和支持,使其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
4.在導師的指導下,組織興趣小組,自辦學術期刊,發展學生的科研成果。
5.以課題研究進行實戰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導師的研究方向,指導學生科研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接受科學思想的熏陶和科學方法的鍛煉。基于導師制的實踐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導師不再是直接的授業者,他們把學生引入專業領域后,多數都會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科研課題,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學習和吸收必要的知識技能。
具體做法是:學生可以參加導師的課題研究,和導師一起開展調研,參加實驗,收集、分析、整理資料,撰寫研究提綱、調研報告或實驗報告,參加開題、結題等科研活動,從而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由于學生缺乏工作經歷, 要求他們去做一個服務于真實世界的項目, 即使是大學校內某部門的項目, 也都會有難度。因此, 教師應仔細檢查所有將要開展的項目, 保證這些項目與所學學科有關聯, 并將項目大致完成時間限定在合適的范圍之內。
6.在高年級階段,指導學生撰寫學科論文或畢業論文。
7.建立激勵制度和正確的本科生導師評價機制。
把學生的學術成果作為學期成績考核和導師業績考核的一項指標。這就要求建立一個包括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導師互評、領導評價、專家評價多元主體的本科生導師評價機制。而學生評價、導師互評、領導評價、專家評價對于本科生導師“內省”和“反思”的“自我評價”具有積極作用。導師建設性地對待被導學生的評價、導師互評、領導評價、專家評價,可以獲得關于組織要求、外部期望以及自己工作的實際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導師明確組織目標和自己工作的目標及其相互關系,了解組織、同事、學生乃至社會對自己的期望,了解自身的優點和長處,發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為改進工作提供有價值的支持。高校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工作評價,實質上是一種全員參與的評價活動,管理者、被管理者都參與到評價的實踐之中。通過評價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強化、宣傳本科生導師制,使學校全體師生進一步認識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工作對于搞好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重要意義,使他們在主動、自愿的動機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本科生導師制工作實踐之中,從而切實提高本科生導師制的工作實效,真正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從這一意義上說,評價是本科生導師制健康發展的有效動力。
四、結束語
對于本科生來說,課程學習難度很大而且枯燥無味。但如果參加了導師制的學習,需要實際來應用這些知識,就會激發學生很大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其次,在導師制中參與科研為本科生盲目的學習過程找到了一定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導師可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
完成科研任務,啟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本科生導師制究竟如何實施,還得根據各所高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各高校在實施過程中應視類型的不同和自身情況的差異而有所區別。可以根據自身的師資條件、教學科研狀況、學生素質等選擇不同類型的導師制。導師制對于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積極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至關重要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對于教師而言,導師制提供了一個師生交流的平臺,培養科研型人才的過程是非常有意義的。總之,導師制的實施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和諧共處、共同發展,是師生雙贏。
[參考文獻]
[1]鄧琥,馬有良. 基于團隊導師制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6).
[2]郭嘉.基于團隊的新型導師制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 1) .
[3]紗小崗,秦玉軍.研究性實驗教學項目創設及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1,( 1).
[4]孫凌宇.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本科教育導師制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 2).
[5]韋衛星.基于導師制的本科綜合性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5,( 2).
[6]肖曉萍.師生共建型科研創新團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 ( 2).
[7]耶曉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 ( 3).
[8]周權鎖, 陳巍, 李輝信, 高彥征. 注重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導師制新模式構建與實踐[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0,(6).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